|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01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02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未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对于当今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但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引入以前,不能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古人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疫灾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灾能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既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B. 疫灾常与其他灾害结伴而行,而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影响最为巨大。
    C. 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
    D. 古代的大疫会影响社会穏定,与当时对于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不无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着眼于我国古代疫灾,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和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B. 文章对疫灾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C. 文章在论述疫灾的影响时,举出较多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多处直接引用古籍中的句子,既使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和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
    B. 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才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C. 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
    D. 虽然疫灾激发了古代预防医学的进步,但古人对疫灾流行原因的认识依然有限。
    二、名著阅读(共1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这样,她的眼中就不止一个哈姆雷特了。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②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绝不是孤例。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来,一个读者眼中,真的不止一个哈姆雷特。
    ③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向度。这一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的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1 . 下列用来论证第 ②段观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
    A . 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因未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而产生多种理解。
    B . 香菱因上京途中岸边所见对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产生新的体悟。
    C . 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荒诞派作品在不同国家的读者眼里有不同的解读。
    D .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流传中被不同时代的人赋予不同的内涵。
    材料二:
    ①当然,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文学文本似月终究非月。月,因为是物质性存在,亘古如一,文学文本的意蕴往往非常丰富、复杂和不确定。所以,不同人生阶段的赏月,是生长了的或者变化了的理解视野对“月”这一个本身不变的对象的把握。而读书特别是文学阅读,则是对文本的再生产、再创造出意义的过程。因此,读书或者说文学阅读,与其说是像赏月,不如说更像佛家所说的“因指见月”,文本如“指”,发挥了登岸之筏的引渡功能,承载读者抵达如“月”的意义彼岸。而不管有多少次登岸,都必须乘坐此筏。因此,尽管我们承认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与制约着的。
    ②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地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这样一来,一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③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④强制阐释的问题还在于,它是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在强制阐释者心目中,文学文本已沦为“材料”,而不是带给他们感悟的“作品”。对于材料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程序化的、步骤化的,文学文本被解剖开,并部分地被抽取出来,只是为了与论者早已存在的观点相验证。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只看到智力性的投入,而文学阅读所要求的情感投入、对文本的细腻感受,统统都变得不必要了。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强制阐释,是无意回答、也无法回答一些具体问题的。由此,我们可以将强制阐释式的阅读与常规的文学阅读区分开来。强制阐释或许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些道理和价值应该在文学阅读之外。
    ⑤回到文学阅读,因为情感的真挚性,文学阅读确保了从作者到读者的意义传达的连续性。如此,一个读者眼中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只要不变成李尔王或者其他,都是好事。
    (取材于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2 .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能够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人生阅历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B . 历时层面的阅读差异性完全取决于文本的意蕴。
    C . 强制阐释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文本提供多重解读。
    D . 以文学阅读方式阅读是阅读新体验产生的前提。
    3 .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张潮的话在论述中的作用的评析, 错误 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 ②段以张潮的比喻,阐明人生阅历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的观点。
    B . 材料一第 ③段借助张潮的话中有关时间变化内容,阐述阅读差异的时间向度。
    C . 材料二第 ①段张潮将读书比喻为“赏月”,阐述阅读差异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人。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张潮的话,从不同角度逐层论述,取得很好的论述效果。
    材料三:
    ①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②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③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④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4 .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 “奸”的理由中,与文意 不符 的一项是( )
    A .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5 .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三、未分类(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的“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个别大国能够打破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不以假想或者现实的敌人为目标,那么将会减少大国间的对抗因素。
    B .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也反映了中国的自我定位。
    C . 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形成的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进行创造性改造,就不易于让它焕发新的活力。
    D . 只有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国际关系中的对抗因素,才有可能实现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愿望。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一开头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接着引出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 文章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冲突,意在表明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并不平坦,需克服很多困难。
    C . 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旨在通过对比论证突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
    D . 文章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有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并就两者之间关系进行论证。
    3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中找到思想本源。
    B . 历史上共同体观念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C . 相对于其他共同体思想而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的问题。
    D . 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 “真”,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善”与“美”,也是一种理性能力。前者为“科技理性”,后者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追本溯源,在人类古代的朴素思想中,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作为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有两个来源: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逻各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外部世界与追求心灵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虽然古希腊文化尚未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作出明确界定,但这两种理性在先哲的论述中是合一的。
    对于东方儒学,有人认为它过度注重价值理性,造成了科技理性的缺失。其实不然,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东方儒学传统中从未分离。当然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是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实际上,儒学在求 “善”与“美”的同时包容了求“真”的成分。比如,《易传》在“天人合一”价值基础上,究万物之理,就内嵌着自然观、科学观与方法论。
    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开始出现某种失衡,表现为科技理性的片面凸显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
    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 “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真”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科技哲学家普特南所言:“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与科技理性相对,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 “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善”与“美”,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苦恼。比如,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规导,科技会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只有彼此平衡,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 “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会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为避免“坍塌”与“迷失”,我们应秉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的理念,推动物质世界的创造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要建立在科技理性 “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合一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后者能够引领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B . “逻各斯”“努斯”为古希腊哲学重视,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
    C . 东方儒学对价值理性的重视超过科技理性,但后者也内蕴于儒学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中。
    D . 价值理性衰微,会削弱其规导作用,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科技成为盲目的力量。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阐释核心概念,再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B . 文章用 “其实不然”“当然不可否认”等词语,表明价值判断,彰显论述的严谨性。
    C . 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突出了科技理性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D . 文章在阐述两种理性的关系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透彻形象。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认为 “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种观点表明儒学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思想。
    B . 科技理性重视客观必然性,价值理性关心主观价值合理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 “真善美”兼得。
    C . 尽管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之间都不可缺少,但在当下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弘扬。
    D . 若要改变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局面,使二者相互融合,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 “ 中国目录学史 ” 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 “ 主题分述法 ” ,其义就是 “ 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 。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 “ 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 ” ,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 “ 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 “ 断代法 ” 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 “ 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 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 “ 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 ” 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 “ 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 ” ;具体对策是: “ 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 ” 。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 “ 目录 ”“ 目录学 ” 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 ——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 “ 独立特行 ” ,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 “ 志 ” 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 “ 志 ” 。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 “ 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 ” 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20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 . 《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 “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 . 《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 . 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1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 . 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 . 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 . 文章以 “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22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 . 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 . 《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 .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1. C.原文第四段是“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可见,“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的原因并非仅是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2 . A.“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说法错误,主要论述的是“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3. D. A.“导致”错误,原文第二段是“加速”;B.原文第三段是“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没有提及广东地区的鼠疫与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的关系;C.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提及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
    1、
    1 . B
    2 . D
    3 . C
    4 . D
    5 . 要点一: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曹雪芹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文学文本的意蕴丰富、复杂和不确定。
    【分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论证第 ②段观点最适合的一项,第②段的观点是: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A. 李商隐的《无题》产生多种理解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是作者的客观原因。不适合。
    B. 香菱对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产生新的体悟,是因为阅历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阅读体验,适合。
    C. 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荒诞派作品在不同国家的读者眼里有不同的解读,不说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是因为个体的不同,即空间向度的不同。不适合。
    D. 《诗经》在流传中被不同时代的人赋予不同的内涵,不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是时代背景的变化导致的。不适合。
    故选 B 。
    2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A. “人生阅历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错误。从原文“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来看,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生阅历的变化,而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故选项理解太过绝对。
    B. “历时层面的阅读差异性完全取决于文本的意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文本的意蕴是重要的客观条件,“完全取决于”片面武断。
    C. “强制阐释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文本提供多重解读”错误。从原文“强制阐释或许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些道理和价值应该在文学阅读之外”来看,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
    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 “阐述阅读差异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人”错误。由“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文学文本似月终究非月”“月,因为是物质性存在,亘古如一,文学文本则是合法地标举虚构性的符号结构体,它的意蕴往往非常丰富、复杂和不确定。所以,不同人生阶段的赏月,是生长了的或者变化了的理解视野对‘月’这一个本身不变的对象的把握”分析可知,此段借助张潮关于“月”的比喻,对文学文本的差异进行分析,阐述阅读差异产生的客观条件是文本本身的意蕴丰富。
    故选 C 。
    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原文第三段说“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故选 D 。
    5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分析概括。
    材料一第 ②段有“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可概括出要点一;
    材料一第 ③段有“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一种是“时间的向度”,总之,从读者角度看,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这是要点二;
    材料三第 ④段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从写作手法看,曹雪芹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文学文本的意蕴丰富、复杂和不确,这是要点三。
    三、未分类
    1、 1 . B
    2 . D
    3 . A
    【分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 “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错误。结合倒数第二段“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分析,选项曲解文意,把目标或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说成原因。再结合最后一段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可知,并不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
    故选 B 。
    2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D. “并就两者之间关系进行论证”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作者未论证两种思想文化本源之间的关系。
    故选 D 。
    3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B. “历史上共同体”说法扩大了范围,以偏概全,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C. “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只有第 2 段表述为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
    D. “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找不到相关信息。
    故选 A 。
    2、 1 . C
    2 . C
    3 . D
    【分析】
    1 4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程度夸大。 “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有误,根据第八段可知,尽管价值理性能引领科技理性,但二者是彼此平衡、互不可缺的,不能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B .信息错置。 “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有误,根据第三段,应为“二者可分别视为‘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
    D .因果颠倒。 “价值理性衰微……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有误,应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
    故选 C 。
    2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材料和观点不一致。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意在批判 “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的畸形现象。
    故选 C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推断不当。 “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有误,根据第二段“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可知,东西方的源头文化可“借鉴”,但不必“复兴”。
    故选 D 。
    3、 20 . B
    21 . A
    22 . B
    【分析】
    20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 “《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故选 B 。
    21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 “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错误,原文“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可见,作者并非为了指出姚名达的方法需要反思,而是为了说明中国目录学史也可以用“断代法”来书写,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已,而作者对姚名达敢于创新的态度则是肯定的。
    故选 A 。
    2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 “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错误,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故选 B 。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五(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五(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