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PPT整套
-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6.1《 芣苢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7.1《短歌行》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优秀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优秀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中兴四大诗人,诚斋体,听范读体会,杨万里,插秧歌,整体感知,解读鉴赏,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走近《插秧歌》,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诗经》中的《芣苢》一诗通过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同样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插秧歌》,看看在杨万里的笔下劳动的情况。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中兴四大诗人,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 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一、二句写一家老小插秧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既准确、具体、平实,又暗示分工明确。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三、四句写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湿到肩胛,由此不难看出雨势甚猛。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五、六句写农夫劳作到忘我程度,家人喊他吃早饭歇一会儿,他顾不上答话,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尾联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根部尚不牢固,且还没栽种完毕,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破坏秧苗。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 “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2.诗歌的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插秧图”?
清晨初起,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3.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4.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1、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2、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表现手法上、思想主旨上的差异。
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农耕风俗图画。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的急迫与艰辛。后四句则巧妙地插入画外之音,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繁忙。诗中洋溢着一股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1.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开篇便写“插秧”的忙碌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精品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学习活动,1从内容上看,2从情感上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优秀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背景探寻,插秧歌,杨万里,诵读诗歌注意节奏,细读诗歌理解内容,品读诗歌把握主旨,总结全诗明晰主旨,总结全诗回味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2 插秧歌精品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听范读体会,插秧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