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39290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39290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1章 直角三角形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并能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探索、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并能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难点:探索、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用手上的三角板和量角器作直角三角形,并和小组成员一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例1:如图,AB∥DF,AC⊥BC于C,BC与DF交于点E,若∠A=20°,则∠CEF等于( )
A.110° B.100° C.80° D.70°
解析:∵AC⊥BC于C,∴△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A=90°-20°=70°,∴∠ABC=∠1=70°,∵AB∥DF,∴∠1+∠CEF=180°,即∠CEF=180°-∠1=180°-70°=110°.故选A.
方法总结:熟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CD,∠BAF=∠F,∠EDC=∠E,求证:△EOF是直角三角形.
解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有关角的问题时最常用的定理,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题欲证△EOF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E+∠F=90°即可,而∠E=
证明:∵∠BAF=∠F,∠BAF+∠F+∠ABF=180°,∴∠F=
方法总结: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和为90°,可知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探究点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3: 如图,△ABC中,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
(1)若AB=10,AC=8,求四边形AEDF的周长;
(2)求证:EF垂直平分AD.
解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E=AE=
(1)解:∵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DE=AE=
(2)证明:∵DE=AE,DF=AF,∴E是AD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F是AD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EF垂直平分AD.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含有线段的中点、直角三角形等条件时,可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连接中点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进行求解或证明.
探究点四: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类型一】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关系
例4: 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EF为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F,交AB于点E.求证:FC=2BF.
解析:根据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
联想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因此连接AF,得到△AFB为等腰三角形.又可求得∠B=∠C=∠BAF=30°,进而求得∠FAC=90°.取CF的中点M,连接AM,就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证明:如图,取CF的中点M,连接AF、AM.∵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AF=BF.∴∠BAF=∠B.∵AB=AC,∠BAC=120°,∴∠B=∠BAF=∠C=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中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时,通常会运用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使用该性质时,要注意找准斜边和斜边上的中线.
【类型二】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5: 如图所示,四个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抢球游戏,他们分别站在四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A、B、C、D处,球放在EF的中点O处,则游戏________(填“公平”或“不公平”).
解析:游戏是否公平就是判断点A、B、C、D到点O的距离是否相等.四个直角三角形有公共的斜边EF,且O为斜边EF的中点.连接OA、OB、OC、O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可知,OA=OB=OC=OD=
方法总结:题目中如果出现“直角三角形”和“中点”这两个条件时,应连接直角顶点与斜边中点,再利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解题.
【类型三】 利用直角三角形性质解动态探究题
例6: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
(1)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数量关系;
(2)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移动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由于△ABC是直角三角形,O是BC的中点,得OA=OB=OC=
解:(1)连接AO.在Rt△ABC中,∠BAC=90°,O为BC的中点,∴OA=
(2)△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C=BA,OC=OB,∠BAC=90°,∴OA=OB,∠NAO=
方法总结:解决动态探究性问题,要把握住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比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和不变的数量关系,比如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两锐
角互余.
(三)板书设计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一: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性质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方法一: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利用已知条件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一考点比较容易上手一些,而往往忽略在直角三角形中告诉斜边上的中点利用中线这一性质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不断强化提高这一点.
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Ⅱ)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Ⅱ)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Ⅱ)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Ⅱ)第1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Ⅱ)第4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Ⅱ)第4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探究交流,例题分析,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