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92965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等奖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日本文化的恩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2.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3.学习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到中国呢?因为自隋朝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唐朝建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唐王朝成为了当时东亚最强大的帝国。而日本当时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急需向中国学习。为了更直接吸取中国先进文化,就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在隋朝派出的使团叫“遣隋使”。
你知道“遣唐使”包括哪些人吗?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非常频繁
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
派遣使团、派遣留学僧、留学生、商人经商。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先后20次派遣遣唐使。当时的遣唐船其实很小,长33.6米,宽9.2米,但是每一艘遣唐船配置的船工有130人,加上一些遣唐使和政府官员、留学人员等,总共有150余人。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另外,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日本奈良《大唐遣唐使展》
7.遣唐使来华的特点:
相关史事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候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思考:日本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国家。2、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很大。3、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封闭是不可能发展的。
8. 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
1.目的:传授佛经,弘扬佛法
4.地位: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5.内容:鉴真的贡献: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身份:扬州大明寺高僧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687-763)
鉴真,唐朝律宗时期高僧,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在日本留学僧恳请下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什么时候去的?概况:唐玄宗时期,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东渡日本,754年第6次东渡成功。2.鉴真有何贡献?地位:鉴真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1、背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相关史事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新罗人崔致远十二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
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人中国,在唐朝宫廷和民间演出、流行。
1.时间: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2.目的:为了求取佛经,研习佛法3.经历:(1)出发: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2)学习:他遍访天竺的名寺, 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 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3)归国: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名陈袆(huī),河南偃师人,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
1.西行是指去哪?什么时候去的?2.为什么要去?3.研习佛法的主要地点在哪?4.带了什么来?5.哪部文献中有记载?
为了求取佛经,研习佛法
天竺(古印度),唐太宗时期
1.鉴真和玄奘两位高僧的相同点有哪些?
1.都是生活在唐朝的著名高僧;2.都是促进中外交往的杰出使者;3.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4.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坚守理想、不言放弃的精神。
2.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国家安定统一; 实行开放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1.努力发展经济文化,提高综合国力;2.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3.学习唐朝的博大胸怀。
唐朝的中外交往——与亚洲、非洲、欧洲等70多个国家都有交往
思考:唐朝中外交流有哪些影响?
对世界:①促进了交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②增强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①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②中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玄奘西行天竺《大唐西域记》
1.“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2.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 D.《金刚经》
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4.请问下列能够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是( ) A.写了《大唐西游记》 B.编纂了《金刚经》 C.主持设计建造了唐招提寺 D.主持设计建造了赵州桥
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干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促进了中外交流 C.扩大了唐朝疆域 D.传播了中国文化 6.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张赛通西域 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唐朝与日本的关系,日本遣唐使,遣唐使印,遣唐使船,遣唐使吉士长丹,新知讲解,走近“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来华,遣唐使,共12次,次数多,规模大,入学考试,私は肉を食べます,我吃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优质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双向交流,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求取佛经,人物简介,拓展提高,唐代中外交流的启示,检测提升,二次达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