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19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至第六章背诵学案
2019人教版必修一迎年终考试第一单元背诵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19人教版必修一迎年终考试第一单元背诵学案,共4页。
第一单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判断标准 ①空间位置:看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②物质形态:看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是)③运行轨道:看是否在固定轨道运行(依附于其他天体上的物体不属于)2、地球所在天体系统层次由低到高次序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3、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可观测宇宙中的银河系中的太阳系中的地月系4、太阳系的成员有哪些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5、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的次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6、八大行星的分类及具体的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7、小行星带的位置: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8、八大行星的绕日公转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自身)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内部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大气漫长的演化过程)③有液态水(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海洋)10、月相产生的原因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光的球体,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形成月相周期性更迭同一时刻月亮位置逐日变化(学案)11、月相变化规律: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至满月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朔月12、月相变化口诀: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13、天文台选址(1)气象:晴天多,云量;风速小,大气湍动少;湿度小;气温波动小,大气扰动少;大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2)地形地势:地势高,视野开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利于排水。(3)纬度:高纬度,冬季夜长,连续观测时间长;星空起落变化小:低纬度,观测星空范围广(可观测南北半球的天文情况)(4)人类活动:人口稀少,光污染少;工业少,大气洁净,透明度高;人类活动少,电磁辐射干扰少。14、卫星发射基地选址自然因素:①晴天多,风速小,能见度好(影响卫星和飞船发射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因素是气象因素) ②纬度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发射倾角小、火箭初速度大,飞行距离短,运载能力高) ③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④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有建立禁区的可能 ②交通便利 ③符合国防安全需要15、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①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②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便于目标搜寻。③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16、卫星发射方向和时间发射时间:(1)在一天中一般选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2)季节: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监控、管理、回收。我国有三艘远望号监测船,在纬度较高的南半球海域,选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即向东发射11.月兔车在月表执行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①缺乏大气吴保护,完全裸露在宇宙辐射中⑦无大气热力调节作用,温差大易损坏仪器。③自转一个月,夜晚时间过长,没有太阳能供电。④月壤松软,月面凹凸不平,月球车行走容易打滑翻车⑤白天紫外线强烈,且月球引力小造成月尘周期性上升,月球车行走时易带起大量月尘,使月球车易出现故障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太阳表面温度、太阳的能量来源氢和氦;6000K;太阳内部的核聚变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形成了自然带分布上的规律之一: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④作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⑤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3、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所经过的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②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多③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间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越强。④昼长因素:白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量越多。4、世界太阳辐射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同纬度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海拔高地区强于海拔低的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极值分布:高值中心在西亚北非5、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整体特征:分布不均区域间差异:大致有东南向西北递增;区域内差异:东部季风区北多南少;西部地区南多北少;极值分布: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和贵州最少6、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③大气洁净,水汽尘埃少,透明度高④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7、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总量最小的原因?多阴雨云雾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8、太阳大气层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9、太阳活动类型、活动层次太阳黑子:光球层 太阳耀斑、日珥:色球层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10、太阳黑子“黑”的原因:太阳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低,因此颜色看上去深一些11、太阳活动强弱标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日冕物质抛射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③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④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亚寒带树木年轮有规律的疏密变化与黑子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⑤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水旱灾害等;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1、什么是地层、沉积岩地层的特点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能会含有化石②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2、地层与化石的关系①同一时代的地层中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3、叠层石的形成过程:沉积物一层一层的堆积,形成的垫状或垛状岩石结构4、地球的演化历程(海陆变迁、生物演变、矿产形成)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分类、特点2、地震发生时陆地上与水面上人的感受陆地上的人感受到先上下震动后左右晃动;水面上的人感受到上下震动3、经过两个不连续面时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在经过古登堡界面儿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从上到下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5、软流层的位置:上地幔的上部;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6、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7、岩石圈的范围:地壳+上地幔的顶部8、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厚度各是多少:大陆平均33 km,海洋5--10km9、地球内部各圈层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19人教版选必三迎期中考试第二章背诵学案
这是一份2019人教版必修一迎年终考试第五单元背诵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2019人教版必修一迎年终考试第三单元背诵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十五前后,太阳,初八和二十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