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伊春市中考化学真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伊春市中考化学真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g,3%,小组讨论,【答案】B,【答案】A,【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黑龙江省伊春市中考化学试卷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海水晒盐
C. 蔗糖溶解于水 D. 葡萄酿酒
2. 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单质:氧气 水 B. 氧化物:二氧化锰 氯化钾
C. 碱: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D. 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空气
3. 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取用固体药品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滴加少量液体药品
4. 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不一致的是( )
A. 碳酸钠 Na2CO3 纯碱 B. 氧化钙 CaO 消石灰
C. 乙醇 C2H5OH 酒精 D. 氢氧化钠 NaOH 烧碱
5.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氢气有可燃性,可作高能燃料
B. 石墨很软,可作干电池的电极
C.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充入食品包装防腐
D. 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6.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一一分子体积变小
B. 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一一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一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一一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7.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笔记中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打开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B.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 向稀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D. 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8.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镉属于金属元素
B. 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g
C. 镉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D. 镉原子核内有48个质子
9. 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此反应涉及四种化合物
B.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改变
C.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改变
D. 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10. “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据研究,粽子的香味来源于粽叶中含有的对乙烯基苯酚(化学式为C8H8O),下列有关对乙烯基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乙烯基苯酚由三个元素组成
B. 对乙烯基苯酚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氢元素
C. 对乙烯基苯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8:8:1
D. 一个对乙烯基苯酚分子由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1. 小强随父亲到自家农田中,发现大豆叶片边缘发黄,茎秆细弱,小强应建议父亲施用的化肥是( )
A. NH4NO3 B. Ca(H2PO4)2 C. KNO3 D. CO(NH2)2
12. 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除我们熟知的性质之外,铝还可以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X↑,X的化学式是( )
A. O2 B. H2 C. Al2O3 D. Al(OH)3
13.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下列知识点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环境
①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②禁止食用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
③食用霉变的花生对人体有害
①焚烧秸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②使用脱硫煤可有效解决酸雨问题
③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会造成水污染
C.化学与农业
D.化学与生活
①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②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可节约用水
③过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
①加油站应禁止烟火
②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③涤纶、羊毛、腈纶都属于合成纤维
A. A B. B C. C D. D
14.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倾倒液体药品时,细口瓶上的标签应朝向手心
B. 粗盐提纯实验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C.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15. 密闭容器中有M、N、P、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关于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A. 物质P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待测数值是5
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 在此反应中N与Q的质量比4:5
16.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Fe2+、Ag+、Cl−、NO3− B. H+、NH4+、NO3−、CO32−
C. K+、Ca2+、CO32−、OH− D. Na+、Mg2+、Cl−、NO3−
17.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C. 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
D.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8.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中的C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B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CaCO3、NaOH、NH4NO3固体
分别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观察现象
D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的K2CO3
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19.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 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20. 某不纯的K2CO3样品中,可能含有NaCl、Na2CO3、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13.8g样品,向其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同时生成4.4g气体。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
B. 样品中一定没有NaCl
C. 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D. 该样品组成有两种可能
21. 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磷原子 ______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______ ;
(3)两个铁离子 ______ 。
22.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做好防控,才能保障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1)戴口罩是有效防护措施之一。医用外科口罩所用材料(如图所示),其中聚乙烯材料、聚丙烯材料属于 ______ 有机高分子材料(填“天然”或“合成”)。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临床营养膳食指导建议》指出:患者摄入充足蛋白质可提高免疫力。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瘦肉
B.蔬菜
C.奶类
D.玉米
(3)生活中常用84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毒。84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通常盛放84消毒液的容器是一种具有链状结构的塑料,这种材料具有 ______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制品随意丢弃会带来“白色污染”, ______ 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答一点即可)。
23. 在厨房中,既能制作精美食物,又能学习化学知识。
(1)厨房中有食盐、食醋、小苏打、加铁酱油等物质,其中 ______ (写化学式)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铁属于人体所需的 ______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2)放置的铁锅出现锈蚀,主要是铁与 ______ 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3)在厨房中,天然气逐渐替代了煤气,天然气属于 _____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时,洗洁精使油污分散在水中,且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便于洗涤。洗洁精在此过程中起 ______ 作用。
24. 请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 ______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2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______ g。
(3)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最好采用 ______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 。
25. 向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中一定含有 ______ (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 ______ (化学式),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6. 思维导图是激发大脑潜能、练就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图示中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是孕育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图中“—”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分析推理,回答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 ______ 。
(2)A与D反应的微观实质为 ______ 。
(3)B→A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D→C的基本反应类型 ______ 。
27. 结合如图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玻璃棒的作用 ______ 。
(2)水的作用 ______ 。
(3)气球的作用 ______ 。
(4)红墨水的作用 ______ 。
28. 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______ ,仪器b的用途: ______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所需的装置为 ______ (填字母),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用 ______ 检验该气体。
(3)B、C装置均可作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B相比,选用C装置的优点是 ______ ,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CO2,还需要使用装置E,则E中盛放的物质为 ______ (填物质名称)。
(4)若用装置E收集H2,气体从 ______ (填①或②)端进入。
2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不用燃烧铁丝代替燃烧红磷进行实验的原因是 ______ 。
(2)B图电解水时a、b两试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 ______ 。
(3)C图中点滴板的优点 ______ (答一点即可)。
(4)D图中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是 ______ (答一点即可)。
(5)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水的操作如E图所示,其他操作均正确,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0. 碳酸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试剂
无色酚酞试液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氯化钡溶液
实验现象
______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将试管3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A。
【提出问题】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 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 ______ 。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甲: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猜想 ______ 成立
方案乙: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______
【反思与评价】
1.碳酸钠溶液呈 ______ 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2.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还应考虑 ______ 。
31.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发现药物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已知法匹拉韦的化学式为C5H4FN3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法匹拉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_ 。
(2)法匹拉韦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______ 。
(3)15.7g法匹拉韦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______ g。
32. 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的操作:(已知: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且不溶于水)
(1)生成CO2的质量为 ______ g。
(2)计算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写出完整步骤)
(3)反应后,向烧杯中再加入5.4g水,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蔗糖溶解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葡萄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干冰升华、海水晒盐、蔗糖溶解于水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C
【解析】解:A.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分类错误;
B.氯化钾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分类错误;
C.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都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碱,分类正确;
D.五氧化二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分类错误。
故选:C。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单质与化合物、碱、氧化物、混合物等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一致,故选项A错误;
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不一致,故选项B正确;
C.乙醇俗称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一致,故选项C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一致,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特别是常见的酸碱盐)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氢气有可燃性,且热值高,所以氢气可作高能燃料,对应关系正确;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干电池的电极,对应关系错误;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充入食品包装防腐,对应关系正确;
D.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用途来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向稀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和熟石灰混合研磨,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浓硫酸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C.根据酚酞试液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D.根据铵盐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和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
8.【答案】B
【解析】解:A、镉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镉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镉元素位于第五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8;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镉原子核内有48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CO+4H2− 一定条件 C2H5OH+H2O;
A、由物质的组成可知,此反应涉及三种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有氢气单质参加反应,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甲物质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A、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
B、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
C、根据物质的变化和化合价原则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D
【解析】解:A、对乙烯基苯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乙烯基苯酚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8):(16×1)=12:1:2,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对乙烯基苯酚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8):(16×1)=12:1:2≠8:8:1,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个对乙烯基苯酚分子由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对乙烯基苯酚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对乙烯基苯酚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解:大豆叶片边缘发黄,茎秆细弱,说明土壤缺乏氮、钾元素,应施用含氮和钾元素的化肥。
A、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
B、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B错误;
C、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C正确;
D、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错误。
故选:C。
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钾肥能使农作物的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农作物缺磷时,表现为生长迟缓,产量降低;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作用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化肥的作用.
12.【答案】B
【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铝、钠、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2、2、6、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铝、钠、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2、2、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3X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
故选: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解:A、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甲醛有毒,所以禁止食用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霉变的花生含有黄曲霉毒素,所以食用霉变的花生对人体有害,故A正确;
B、焚烧秸秆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所以焚烧秸秆会造成环境污染,使用脱硫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所以使用脱硫煤可有效解决酸雨问题,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会造成水污染,故B错误;
C、铁能和波尔多液中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所以不能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可节约用水,过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故C错误;
D、加油站周围存在可燃性的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加油站应禁止烟火,碳素墨水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羊毛属于天然材料,而涤纶、腈纶都属于合成纤维,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甲醛有毒、霉变的花生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解答;
B、根据焚烧秸秆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使用脱硫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行解答;
C、根据铁能和波尔多液中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可节约用水、过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进行解答;
D、根据加油站周围存在可燃性的气体、碳素墨水化学性质不活泼、羊毛属于天然材料进行解答。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答案】D
【解析】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要对准手心,以防止腐蚀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以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不能开始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否则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而造成不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5g;同理可以确定P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Q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M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M的质量为25g−20g=5g,故待测的数值为18−5=13。
A、P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待测数值是13,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M和P,生成物是N,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此反应中N与Q的质量比25g:20g=5: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6.【答案】D
【解析】解:A.Ag+、Cl−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且含有Fe2+的溶液是浅绿色的,故选项错误。
B.H+与CO32−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Ca2+与CO32−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透明,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7.【答案】BD
【解析】解:A、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是无色透明的,但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故选项推理错误。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显碱性,故选项推理正确。
C、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但盐中不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如硝酸铵,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BD。
A、根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进行分析判断。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C、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D、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8.【答案】C
【解析】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粉能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搅拌,难溶于水的是CaCO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K2CO3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9.【答案】B
【解析】解: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铁多,故选项图象正确。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选项图象错误。
C、向氢氧化钠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剩余的固体为氧化钙和石灰石中的杂质,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B。
A、根据镁的活动性比铁强,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C、向氢氧化钠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进行分析判断。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20.【答案】AC
【解析】解:A、产生无色溶液,则排除硫酸铜,故A正确;
B、样品若全是一种固体,则可以分别为碳酸钾、碳酸钠,则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两种固体质量分别为a、b,
K2CO3+2HCl=2KCl+CO2↑+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138 44 106 44
a 4.4g b 4.4g
138a=444.4g 106b=444.4g
a=13.8g b=10.6g
产生相同质量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质量是10.6g,而此时碳酸钾正好为13.8g,而碳酸钾又是不纯的,所以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故B错误;
C、根据B中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盐酸与二氧化碳都是满足一定数量关系,即表示为2HCl−CO2,所以反应的质量比是一定的,设需要盐酸质量为m,
2HCl−CO2
73 44
m 4.4g
73m=444.4g
m=7.3g,因此盐酸的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故C正确;
D、根据B中计算可知,固体一定含碳酸钾、氯化钠、碳酸钠,故D错误。
故选:AC。
根据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无硫酸铜,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可求得盐酸的质量分数和所需碳酸钾的质量,然后推测其他的成分。
本题主要考查极限假设法的解题方法,难度较大,注意分析各个反应,作出合理判断。
21.【答案】3P N2 2Fe3+
【解析】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三个磷原子表示为3P;故填:3P;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氮气的化学式为N2;故填:N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需要在离子符号前面添加适当的数字。所以两个铁离子表示为2Fe3+;故填:2Fe3+。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答案】合成 AC +1 热塑性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原料)
【解析】解:(1)据图可以看出,所用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聚乙烯材料或聚丙烯材质,故填:合成。
(2)蛋类、肉类、奶类、鱼类富含蛋白质,故填:AC;
(3)次氯酸的化学式为HClO,则次氯酸根的根价为−1,故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具有链状结构的塑料,具有热塑性,所以通常盛放84消毒液的容器是一种具有链状结构的塑料,这种材料具有热塑性,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因此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原料),故填:+1;热塑性;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原料)。
(1)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
(2)根据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学式和化合价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3.【答案】NaHCO3 微量 氧气和水 不可再生 CH4+2O2− 点燃 CO2+2H2O 乳化
【解析】解:(1)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受热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且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铁元素在人体中含量低于0.01%属于微量元素;故填:NaHCO3;微量;
(2)放置的铁锅出现锈蚀,主要是铁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故填:水和氧气;
(3)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吗,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H4+2O2− 点燃 CO2+2H2O,故填:不可再生;CH4+2O2− 点燃 CO2+2H2O;
(4)洗洁精使油污分散在水中,且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便于洗涤,洗洁精在此过程中起到乳化作用,故填:乳化。
(1)根据小苏打的性质、微量元素及常量元素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来分析;
(3)根据能源的分类、甲烷燃烧的产物进行分析;
(4)根据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24.【答案】t1 62.5 蒸发结晶 乙>甲>丙
【解析】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向盛有2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12.5g的晶体,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2.5g;
(3)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4)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故答案为:(1)t1;
(2)62.5;
(3)蒸发结晶;
(4)乙>甲>丙。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Ag Zn(NO3)2 Fe(NO3)2+Zn=Zn(NO3)2+Fe
【解析】解:在银、铁、锌这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为锌,其次是铁,最弱的是银,所以反应的顺序为: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等把银全部置换出来之后,再和硝酸亚铁反应而置换出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锌与硝酸亚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NO3)2+Zn=Zn(NO3)2+Fe。
故答案为:Ag;Zn(NO3)2;Fe(NO3)2+Zn=Zn(NO3)2+Fe。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可以根据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进行解答。
熟练掌握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来判断置换反应是否能够发生,同时注意对于含有多种盐的溶液中,在发生置换反应时总是把最不活泼的金属先置换出来。
26.【答案】Ca(OH)2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CaO+H2O=Ca(OH)2 置换反应
【解析】解:(1)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A为氢氧化钙;A与B可以相互转化,B是孕育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B为水;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E为碳酸钙,B与C可以相互转化,D可以与A以及E反应,D可以生成B、C,则D为盐酸,C为氢气,带入框图,推断合理,物质A的化学式为Ca(OH)2。
(2)A与D反应为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微观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B为水,A为氢氧化钙,B→A的反应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4)D为盐酸,C为氢气,D→C的反应是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Ca(OH)2;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CaO+H2O=Ca(OH)2;
(4)置换反应。
根据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A为氢氧化钙;A与B可以相互转化,B是孕育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B为水;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E为碳酸钙,B与C可以相互转化,D可以与A以及E反应,D可以生成B、C,则D为盐酸,C为氢气,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7.【答案】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显色,便于观察
【解析】解:(1)在蒸发操作中,不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目的是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填: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故填: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3)该实验产生的尾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故填: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4)乙醇和水都是无色液体,探究“乙醇能溶于水”的实验中,向水中加入几滴红墨水的作用是现象明显。故填:显色,便于观察。
(1)根据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水的作用来分析;
(3)根据尾气中含有有毒一氧化碳来分析;
(4)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8.【答案】试管 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 AD 2KMnO4− △ K2MnO4+MnO2+O2↑ 带火星的木条 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浓硫酸 ②
【解析】解:(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仪器b的用途是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
故填:试管;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所需的装置为AD,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MnO2+O2↑,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
故填:AD;2KMnO4− △ K2MnO4+MnO2+O2↑;带火星的木条。
(3)B、C装置均可作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B相比,选用C装置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速率,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CO2,还需要使用装置E,则E中盛放的物质为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
故填:能够控制反应速率;浓硫酸。
(4)若用装置E收集H2,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气体从②端进入。
故填:②。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能够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4)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9.【答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1 节约药品,便于比较现象 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偏小
【解析】解:(1)A图中不用燃烧铁丝代替燃烧红磷进行实验的原因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所以B图电解水时a、b两试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
(3)C图中点滴板的优点是:节约药品,便于比较现象;
(4)D图中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5)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水的操作如E图所示,仰视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其他操作均正确,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为:(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2:1;
(3)节约药品,便于比较现象;
(4)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5)偏小。
(1)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
(2)根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进行分析;
(3)根据使用点滴板的优点进行分析;
(4)根据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进行分析;
(5)根据仰视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全面性比较强,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30.【答案】溶液变红色 Na2CO3+Ca(OH)2=CaCO3↓+2NaOH NaOH和Ca(OH)2 溶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二 产生白色沉淀 碱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解: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试剂
无色酚酞试液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氯化钡溶液
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色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试管3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填:溶液变红色;Na2CO3+Ca(OH)2=CaCO3↓+2NaOH。
【猜想假设】
猜想一:恰好完全反应时是NaOH
猜想二:碳酸钠过量时是NaOH和Na2CO3
猜想三:氢氧化钙过量时是NaOH和Ca(OH)2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故填:NaOH和Ca(OH)2。
【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溶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故填:溶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甲: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猜想二成立
方案乙: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二。
【反思与评价】
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故填:碱。
2.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还应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故填:反应物是否过量。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硝酸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1.【答案】157 5:2 6
【解析】解:(1)法匹拉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1×4+19+14×3+16×2=157;故填:157;
(2)由化学式可知,法匹拉韦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5:2;故填:5:2;
(3)15.7g法匹拉韦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5.7g×12×5157×100%=6g;故填:6。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3)根据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答案】4.4
【解析】解(1)生成CO2的质量为:
20g+100g−115.6g=4.4g;
(2)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4g
100x=111y=444.4g
x=10g y=11.1g
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g20g×100%=50%
答: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50%;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1.1g10g+100g+5.4g−4.4g×100%=10%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故答案为:
(1)4.4;
(2)50%;
(3)10%。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再根据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碳酸钙的质量补钙剂的质量×100%进行计算;
(3)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氯化钙的质量,然后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正确理解题目所给信息和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化学真题,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