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一模)(word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试卷(一模)
生物
1. 用含32P的营养液培养植物,一段时间后不会检测到明显放射性的结构是( )
A. 核糖体 B. 细胞膜 C. 染色体 D. 细胞骨架
2. 大分子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并通过核孔中的中央栓蛋白入核或出核,实现定向转运,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孔实现了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核孔控制物质进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C. 核输出受体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mRNA出核
D. 核输入受体通过核孔返回细胞质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 将石榴果实置于密闭包装、23℃条件下贮藏,每隔20h测定包装中的O2和CO2含量,结果如右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0~60h间石榴细胞呼吸速率逐渐升高
B. 将温度降低至4℃,两条曲线的交点将左移
C. 70h后呼吸速率突然上升可能与微生物有关
D. 实验测得的CO2含量即为细胞呼吸的释放量
4. 小鼠的精原细胞既可有丝分裂也可减数分裂,两种分裂方式共有的特征不包括( )
A.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 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 D. 核膜、核仁消失与重建
5. 线虫因体型细长如线状而得名,实验小组获得一种体型粗短且运动不协调的Ⅰ型线虫,用野生型与Ⅰ型杂交,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体型粗短和运动不协调均为隐性性状
B. 控制体型和运动协调性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控制体型和运动协调性的基因在受精作用时发生自由组合
D. 若F1与Ⅰ型亲本回交,后代可能出现4种表型且比例均等
6. 卷发综合征MD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病,患儿通常在3岁内死亡,典型表现为毛发卷曲易断、长骨和颅骨发育异常。如图为患者家系图,基因检测显示Ⅱ-4和Ⅱ-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M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基因检测是初步诊断MD的唯一手段
C. Ⅲ-8和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 D. MD家系中一般不会出现女患者
7. 如图为我国科学家新近发现的雄性原始鸟类“雅尾鹓鶵”(yuanchu)的化石标本及尾羽形态图,其同时具有适于快速飞行的扇状尾羽和1对形态夸张的长尾羽。繁殖季节,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 扇状尾羽有助于雅尾鹓鶵躲避敌害
C. 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无关
D. 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
8. 下列各项表述中,激素与其合成部位及主要功能的对应关系均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垂体—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B.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
C. 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分泌激素
D.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9. 高原鼠兔的生殖活动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如图表示了短日照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其性激素分泌的调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原鼠兔属于短日照繁殖的动物
B. 短日照调节褪黑素释放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褪黑素
C. 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的结合引起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 日照时长对高原鼠兔性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0. 鲑鱼在淡水中孵化,1年后游向大海,成熟的鲑鱼洄游到出生的溪流产卵并在此结束生命。棕熊会猎杀洄游的鲑鱼并带至林地深处食用,吃掉最有营养的部分后丢弃。鲑鱼残骸被鸟、昆虫等分食,最后由微生物降解,产生的N、P滋养植物并汇入海洋。由此可知( )
A. 物质只能由森林流向海洋,不能从海洋流向森林
B. 微生物降解鲑鱼残骸滋养植物,说明能量可由分解者流向生产者
C. 大量猎杀棕熊可能会影响河岸和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
D. 在不威胁鲑鱼种群生存的情况下可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捕捞
11. 某实验小组探究大蒜汁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与实验操作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称量、溶化和倒平板都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B. 吸取适当稀释度的菌悬液滴在平板上并涂布均匀
C. 分别将浸于大蒜汁和无菌水的滤纸片贴在平板不同位置
D. 将平板倒置放入适宜温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2. 下列科技成果中,不需要用到细胞培养或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A. 制备抗新冠病毒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B.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高产奶牛
C. 袁隆平团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性状优良的杂种水稻
D. 将玉米与水稻体细胞进行杂交培育“黄金大米”植株
13. 以下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先向样液中加斐林试剂甲液再加乙液
B.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解离后的根尖先漂洗再用甲紫进行染色
C. 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将装片从载物台上取下更换溶液
D. 样方法调查某地植物物种丰富度,需求各样方植物种类的平均值
14. 为研究吸烟对生殖的损害,科研人员连续5天对雄性小鼠注射香烟烟雾提取物,结果如下:
处理
检测项目
香烟烟雾提取物注射量(mg/kg)
0
25
50
100
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率(%)
0.2
2.6
3.4
4.8
精子畸形率(%)
1.4
6.8
8.7
10.2
睾丸组织中SOD酶活力(Nu/mL)
182.9
440.5
528.8
677.5
睾丸组织MDA含量(µmol/mL)
33.4
106.5
138.4
187.7
注:MDA可引起染色体畸变,SOD酶可减少MDA合成
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可能是造成精子畸形的原因之一
B. 机体可能通过提高SOD酶活力对香烟烟雾提取物产生防御
C. MDA含量的增高说明SOD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有限
D. 吸烟对亲代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不会遗传给后代
15. 生态伦理道德强调人类应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以下做法与这一论点不相符的是( )
A. 严禁猎采和贩卖珍稀濒危的动植物资源 B. 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喂食和建巢
C. 为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建立自然保护区 D. 在青藏铁路的路基上修建动物行走的涵洞
16.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小蚂蚌的“超能力”
东亚飞蝗,别名蚂蚌,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的叶片和嫩茎。小蚂蚌何以成灾?这恐怕离不开它的“超能力”。
东亚飞蝗繁殖能力极强。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进行有性生殖,雌性成虫一生可产几百粒卵,十几天即可孵化完成。当某些极端因素造成蝗虫种群密度大幅降低时,幸存的蝗虫还可孤雌生殖,即在未交配的情况下产卵,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该方式产生的后代均为雌性,性成熟后可继续孤雌生殖。
东亚飞蝗还会“变身”。自然状态下它们为散居状态、通体绿色,某些因素的诱导使它们转变为群居状态,体色以黑色为主,这一过程称为“型变”。我国科学家鉴定到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释放的物质—— 4VA,该物质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高,被定义为飞蝗的聚集信息素。飞蝗能通过锥形感受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特异性结合4VA,并将这一化学信号编码后传入到脑中形成聚集行为的指令,同时,特定区域的脑组织细胞在接收到4VA的信号后,某些基因转录成的RNA就会发生特定位点的甲基化修饰,从而引起飞蝗在表型上的一系列变化。例如:群居型蝗虫会高表达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该物质与β胡萝卜素结合呈现红色,大量的红色物质与原本的绿色体色叠加导致黑色体色的形成,这种体色显然属于警戒色;群居型飞蝗还会释放苯乙腈作为嗅觉警告信号以驱赶天敌大山雀,若大山雀强行攻击,飞蝗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氢氰酸进行防御;此外,群居型飞蝗飞行的“燃料”也由糖类向单位能量更高的脂肪转变,这使其能够远距离迁移以获取更充足的食物资源。总之,4VA是蝗虫聚集成灾的“祸首”,同时其释放量又能随飞蝗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蝗灾爆发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对东亚飞蝗遗传特性的研究为科学防治蝗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亚飞蝗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 ______。
(2)请在图中的“①~④”中补充相应文字,对“4VA是蝗虫聚集成灾的祸首”这一说法做出合理解释。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3)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东亚飞蝗采取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对于种群延续和进化的意义 ______。
(4)4VA和OR35的发现为“绿色控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请你结合文中信息,提出一条设想,以达到“蝗灾要除,蝗虫要留”的目的 ______。
17. 从植物根系中分离出的C菌可抑制多种土壤传播的植物病原菌。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改造C菌,使其抑菌能力增强的同时具备生物固氮能力。
(1)C菌的抗生素合成受RetS蛋白抑制,图1示敲除C菌中retS基因的过程。
①研究人员将整合了lox序列的庆大霉素抗性基因导入C菌,使用添加 ______的培养基可初步筛选出导入成功的C菌。
②lox一庆大霉素抗性基因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到C菌基因组中,若要通过PCR技术证明C菌基因组中retS基因已被lox一庆大霉素抗性基因替换,图2中应选择的正确引物组合是 ______。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Ⅳ
D.Ⅱ和Ⅳ
③给C菌导入PC质粒,并将其置于添加 ______的培养基中,获得敲除retS基因且无庆大霉素抗性基因标记的Cr菌。
(2)为获得具有固氮能力的CrN菌,科研人员提取固氮菌M体内的固氮酶基因导入Cr菌。
①需依据固氮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待检验菌和 ______的基因组DNA,对比电泳结果,筛选转化成功的CrN菌。
②将C菌、固氮菌M以及转化成功的CrN菌同时接种在长满枯草芽孢杆菌菌落的培养基上,测量抑菌圈直径,并检测三者的固氮酶活性,分别是为了评估CrN菌的 ______。
(3)为进一步评估CrN菌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在 ______(施加/不施加)氮肥的条件下种植拟南芥,并对其根部进行接种实验,结果如图3,其中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接种物分别是 ______。
(4)以上获得的CrN菌并不能盲目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试举一例说明CrN菌的盲目释放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 ______。
18. 植物根系穿过充满空气的土壤气孔时,瞬时缺水会抑制侧根生长,再次遇到湿润土壤时恢复侧根生长的现象称为“干分支”,这使植物能最大限度利用分布不均的土壤水源。为探究其机制,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开展实验。
(1)植物激素作为 ______分子,可由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是能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______有机物。
(2)科研人员用两层琼脂之间的间隙模拟土壤气孔,对拟南芥根尖施加“干分支”刺激,观察野生型(WT)和ABA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侧根生长情况,并检测WT根尖表层细胞中ABA的含量变化,结果分别如图1、图2所示。
①由图1可知,ABA在“干分支”反应中 ______侧根的生长。
②正常情况下,根尖的水分由表层流向内层细胞,但环境缺水会引起内层韧皮部细胞的水分向表层流动,约8h到达表层细胞。图2结果显示 ______,可推测产生于韧皮部的ABA也伴随水分向表层细胞移动。
(3)生长素是调控侧根发育的重要激素,膜上的生长素输出载体PIN和输入载体AUX的空间分布决定其运输方向(图3)。
通常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表层细胞→内层细胞(侧根发生部位)”,但当根尖进入土壤气孔后,检测到表层细胞中生长素含量显著增加,且并未显示有新的生长素合成,根据这一结果结合图3提出两种可能的假设:
假设1:由于 ______。
假设2:由于PIN和AUX的数量或结构改变,抑制生长素“表层细胞→内层细胞”的运输。
若要验证上述假说,需进一步检测根尖表层细胞膜上 ______是否发生变化。
(4)后续研究中证实生长素在表层和内层细胞间的运输并非由PIN和AUX介导,而是通过胞间连丝(PD)实现。科研人员对WT拟南芥根尖施加“干分支”刺激,检测到其PD关闭且无侧根生长,敲除ABA基因后结果相反,推测“干分支”刺激下,ABA通过促进PD关闭来影响侧根生长。欲为此推测提供证据,需对 ______(填数字)的根尖施加“干分支”刺激,并检测PD的开闭和侧根生长情况。
①PD疏通剂+WT
②PD疏通剂+ABA基因缺失突变体
③PD阻断剂+WT
④PD阻断剂+ABA基因缺失突变体
(5)综合上述研究成果,请判断“生长素含量高/低”或“ABA含量高/低”,并在胞间连丝处用“→”或“→”表示ABA和水流的方向,以完善植物根系“干分支”反应的调控模型。
______
19. 光照过强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探究强光下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1)光反应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 ______上,其上分布有光反应的单位——光系统Ⅱ(PSⅡ),在此处水光解后产生 ______。D1蛋白可与叶绿素分子结合形成PSⅡ的核心结构,但D1极易受到光损伤。
(2)CLH基因编码降解叶绿素的C酶,科研人员利用强光照射野生型拟南芥(WT)和CLH基因缺失突变体(clh)的幼叶,并统计幼叶存活率,结果如表。由表可知C酶可 ______幼叶存活率。
光照时间/h
存活率/%
叶片种类
0
24
48
72
96
WT幼叶
100
100
85
48
0
clh幼叶
100
88
60
22
0
(3)检测强光处理不同时长下WT和clh突变体叶片的光合速率(图1),说明C酶的作用在强光条件下被激活,并且主要在幼叶中发挥作用,得出这一推论的依据是 ______。进一步检测显示CLH基因在幼叶中高表达,为上述推论补充了证据。
(4)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PSⅡ修复循环途径,该途径首先降解受损的D1,再以新合成的D1替代原有D1,从而恢复PSII的活性。
①测定强光处理前后WT和clh突变体幼叶中D1蛋白的含量,发现相比野生型,clh突变体幼叶的D1含量明显升高。这一结果不能充分说明C酶参与了D1蛋白的降解,请说明理由 ______。
②FH酶是直接降解D1的酶,fh突变体中该酶活性降低。后续实验证明,强光处理时,C酶通过降解结合在D1上的叶绿素,促进FH酶对D1的降解,进而加速PSI的修复循环。若对以下各植株进行强光处理,并以幼叶白化面积反映PSⅡ的损伤程度,请将以下各植株幼叶白化面积由小到大依次排序 ______。(填选项)
A.野生型
B.fh突变体
C.超表达CLH的fh突变体
D.fh和clh双突变体
(5)结合上述系列研究,阐明强光下植物体中幼叶的光保护机制 ______。
20. 纹枯病是危害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探究植物抵御病原体感染的机制对促进作物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科研人员发现水稻突变体M对纹枯病具有极高抗性。将M与野生型杂交获得F1,F1自交后代中抗病植株约占,说明M的抗病性状受 ______性基因控制,遵循 ______定律。
(2)将M与某籼稻品系杂交,获得F1及F1自交系F2。依据6、7号染色体的分子标记(特异性DNA序列)设计引物,对亲本、F1和F2中抗病植株的基因组进行PCR,电泳结果如图1。
据图1分析,可将突变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上,理由是 ______。
(3)在野生型体内筛选到突变基因的等位基因ROD1,其控制合成的ROD1蛋白可抑制植物的免疫功能。将突变基因与ROD1基因进行序列对比(图2),基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分析突变体M抗病性增强的原因 ______。
(4)H2O2含量与抗病性成正相关,CatB是降解H2O2的酶,推测ROD1蛋白可能通过与CatB结合发挥作用。为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给烟草叶片的不同区域转入不同基因,一段时间后检测各区域荧光反应,检测原理和结果分别如图3、4所示。
①图4中仅B区检测到明显荧光说明 ______,为排除N蛋白与C蛋白自发组装产生荧光反应而设置的对照组为 ______区(填字母)。
②已证实H2O2等过氧化物的大量积累会损伤细胞结构,对比突变体M与野生型在非疫区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应为 ______。
(5)科研人员又筛选到一种RIP1蛋白,它可介导ROD1蛋白的降解,且其表达可被病原体感染所诱导。结合本题研究尝试解释野生型水稻未感染和感染病原体这两种不同情况下,如何平衡抗病能力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______。
21. 恶性肿瘤往往先向淋巴结初始转移形成淋巴结转移瘤,再经淋巴结实现远端转移。科学家开展实验探索肿瘤初始转移的机制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端转移的影响。
(1)正常情况下,原位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会激活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前者非特异性杀伤瘤细胞,后者则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 ______的作用下,经 ______过程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瘤细胞。
(2)将原位瘤细胞F0和淋巴结转移的瘤细胞LN6等量接种于同一健康小鼠体内进行研究,过程如图1。
①已知F0和LN6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图1结果说明 ______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更强。
②为排除红绿荧光蛋白可能存在的检测差异干扰实验结果,需增设一组实验,大致思路为 ______。
(3)为探究原位瘤细胞初始转移的机制,科研人员又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将F0中编码MHC-1分子关键蛋白的基因敲除,再将其接种于小鼠体内,发现其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降低,但去除该小鼠的NK细胞后其转移能力恢复。说明NK细胞通过识别 ______(高表达/低表达)的MHC-1杀伤瘤细胞。
②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其杀伤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原位瘤细胞通过调节MHC-1分子和PD-L1的表达量,抑制NK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增强转移能力。请在表格中填写“高”或“低”,将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结果补充完整。
肿瘤细胞的类型
MHC-1分子表达量
PD-L1分子表达量
来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______
______
来自于T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______
低
来自于T和NK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低
______
(4)细胞因子TGF-β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从而加强后者对辅助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科研人员将F0和LN6接种在野生型小鼠体内,检测该小鼠血清中的TGF-β浓度和瘤细胞远端转移率(图2);又将不同类型的瘤细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调节性T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检测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图3)。
综合上述相关信息和免疫学相关知识可知,淋巴结转移可 ______(促进/抑制)远端转移,其可能的机制是 ______。
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B
16.
(1)消费者;迁入率和迁出率
(2)①释放4VA
②4VA与OR35结合
③RNA发生甲基化修饰
④形成警戒色、合成有毒物质、迁移能力增强
(3)在种群数量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孤雌生殖的方式使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以保持种群的延续;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实现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在种群进化过程中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4)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或寻找无生理功能的4VA的竞争性抑制物等影响4VA与OR35结合,进而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嗅觉受体OR35缺失的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在重灾区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虫种群等
种群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7.
(1)①庆大霉素 ②C ③乳糖
(2)①固氮菌M和Cr菌 ②抑菌能力和固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
(3)不施加 缓冲液、固氮菌M+缓冲液
(4)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或造成基因污染等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
(1)信息;微量
(2)抑制;根尖进入间隙8小时后,表层细胞ABA含量迅速升高
(3)PIN和AUX空间分布变化使生长素进行内层→细胞表层细胞的反向运输;PIN和AUX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
(4)①④
(5)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19.
(1)类囊体膜 O2、H+
(2)提高
(3)A、C组光合强度无显著差异,但D组光合强度低于B组,且幼叶的差距比老叶更大
(4)①无法排除C酶抑制D1合成的可能 ②A、C、B、D
(5)强光下幼叶中高表达CLH基因,合成大量C酶降解叶绿素;叶绿素的降解促进FH酶降解D1,加速幼叶中PSⅡ的修复,提高幼叶存活率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包括叶绿素含量、酶的含量及活性等。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
(1)隐 分离
(2)F2抗病植株的6号染色体分子标记扩增结果全部与突变体M一致;而7号染色体分子标记扩增结果中类型1:类型2:类型3=1:2:1
(3)突变基因缺失碱基G,其控制合成的ROD1蛋白空间结构改变,抑制免疫的功能降低,抗病性增强
(4)①ROD1能和CatB结合 C、D
(5)未受感染时RIP1表达量低,ROD1与CatB结合促进H2O2降解,避免其损伤细胞,植物生长发育正常;病原体感染时诱导RIP1表达,ROD1降解使其不能与CatB结合,H2O2积累提高抗病能力。
1、基因的分离定律
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对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如人类囊性纤维病、镰状细胞贫血;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人类白化病。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分析应用,要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有关的分析方法,结合题中具体情境分析,再运用有关的规律、方法进行推理。
21.
(1)细胞因子 分裂分化
(2)①LN6 ②对F0转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对LN6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复上述实验
(3)①低表达
②
肿瘤细胞的类型
MHC-1分子表达量
PD-L1分子表达量
来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高
高
来自于T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高
低(给出)
来自于T和NK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低(给出)
低
(4)促进 原位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诱导机体释放的TGF-β增多,TGF-β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后者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从而促进瘤细胞的远端转移
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加强免疫效应,辅助性T细胞即能参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NK细胞通过识别低表达的MHC-1杀伤瘤细胞,所以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MHC-1分子表达量高,从而抑制NK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其杀伤作用。
图2可知:种LN6野生型小鼠体内小鼠血清中的TGF-β浓度和瘤细胞远端转移率高于接种FO野生型小鼠。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为探究PM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30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0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