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 课件 4 次下载
-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 课件 8 次下载
-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课件 1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课件ppt
展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为“韩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叙后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往往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听录音,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世/有伯乐(lè),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槽(cá)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sù)一石( 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同“衹”(只),只、仅
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写出了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是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千里马”与“常马”的区别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
2.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一)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3.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二)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这样;今义:肯定判断词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安全
(三)一词多义 1.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名词,马鞭名词,才能、能力动词,能够介词,用介词,按照
(三)一词多义 4.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5.而: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吃完动词,竭尽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代词,它,代指千里马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呢?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1.《马说》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6.《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7.《马说》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8.“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呢?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人 才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反映了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是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3.应该如何认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观点一: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明主赏识。百里奚如果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将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一生。倘若没有得到明君的赏识,即使是 “千里马”,其才能也将难以发挥,甚至酿成悲剧。如岳飞。
观点二:千里马不能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是千里马就应该积极入世,纵横驰骋,努力开创一片天地。毛遂自荐的故事发人深思。因此,是千里马就要努力学习,把握机遇,要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毕竟成功要靠自己。
千 里 马 的 遭 遇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还:同“环”,围绕。转圈子。②一朝之贾:工作一天应得的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贾,同“价”。【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天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示范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知背景,居高面下,将要临近,犹尚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文章中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介绍,整体感知,课文讲解,课文小结,拓展阅读,伯乐和千里马,做自己的伯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图片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