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生物中均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①HIV病毒②青霉菌③大肠杆菌④乳酸菌⑤颤蓝细菌⑥酵母菌⑦衣藻⑧变形虫
A. ①③④⑦ B. ③④⑤⑧ C. ③④⑤ D. ②①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颤蓝细菌、发菜等)、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另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①HIV病毒,无细胞结构;
③大肠杆菌、④乳酸菌、⑤颤蓝细菌的细胞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都属于原核生物;
②青霉菌、⑥酵母菌、⑦衣藻、⑧变形虫细胞中都含有真正的细胞核,都属于真核生物;
故③④⑤都属于原核生物,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组成“蚕丝”的主要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 它的形成过程中有水产生
C. 蚕丝服装适宜用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清洗
D. 它一定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P、S
【答案】B
【解析】
【详解】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
B、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因此形成过程中有水产生,B正确;
C、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适宜用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清洗,C错误;
D、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一定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不一定含有P、S,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该题时容易出错的几个原因:(1)对蛋白质含有的元素种类不清楚,都有C、H、O、N,有些含有P、S,例如胰岛素含有S。(2)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使用方法不清楚,两者虽然成分都一样,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但两者含量不同,前者混合均匀使用,后者先使用氢氧化钠后使用硫酸铜。
3. 如图为某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 结构②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
C. 结构③的膜表面积大,有利于实现能量转换
D. 结构④中能完成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叶绿体外膜,②是叶绿体内膜,③叶绿体基粒,由许多类囊体垛叠而成,是光反应的场所,④是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
【详解】A、结构①是叶绿体的外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结构②是叶绿体内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种特性与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B正确;
C、从结构③为叶绿体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增大了基粒的膜面积,有利于实现能量转换,C正确;
D、结构④为叶绿体基质,可完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实验中,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④⑤组成原生质层
B. 该实验至少需用显倍镜观察3次
C. 实验材料常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D. 图示细胞中⑥和⑦内的溶液浓度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核,④是细胞质,⑤是核膜,⑥是细胞液,⑦是外界溶液,据此答题。
【详解】A、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对应图中的②④⑤,A错误;
B、该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三次,一次是正常观察,一次是质壁分离时观察,一次是质壁分离复原时观察,B正确;
C、该实验常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实验观察,C错误;
D、图示观察到了质壁分离,但无法判断接下来是继续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还是保持平衡,因此无法判断⑥细胞液和⑦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D错误。
故选B。
5.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用番茄、苹果等组织样液作为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B.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C. 观察DNA与RNA分布的实验中,需用8%的盐酸对口腔上皮细胞水解
D.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可以观察到核糖体等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
(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
(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详解】A、番茄有颜色,不能用作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材料,A错误;
B、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吸水能力增大,B错误;
C、观察DNA与RNA分布的实验中,需用8%的盐酸对口腔上皮细胞水解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C正确;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只能看到显微结构,不能观察到核糖体等亚显微结构,D错误。
故选C。
6. 研究发现,水分子进入生物体细胞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转运时会和通道蛋白结合
B. 影响水分子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仅为膜两侧水分子的相对含量
C. 生物体内的钠离子也可以借助图中的蛋白质进行运输
D. 以上两种运输方式都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题图分析:图示为水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两种方式,左侧表示自由扩散,右侧表示借助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
【详解】A、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转运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且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为协助扩散,A错误;
B、水分子扩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影响水分子自由扩散速率的因素仅为膜两侧水分子的相对含量,而影响水分子以协助扩散式运输的因素除了膜两侧的水分子相对浓度梯度外,还有水通道蛋白的数量,B错误;
C、水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据此可知,生物体内的钠离子不可以借助图中的蛋白质进行运输,C错误;
D、以上两种运输方式一个是自由扩散,一个是协助扩散,二者都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D。
7. 图所示为人工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两种膜对性激素、CO2、O2的通透性相同
B. 脂双层不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 人工膜对K+,Cl-的通透性相同,且低于生物膜对两种离子的通透性
D. 生物膜对H2O分子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氧气、二氧化碳、性激素通过生物膜与人工脂双层膜的通透性相同,说明是自由扩散;K+、H2O、Cl-的通透性在生物膜上比较快,说明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性激素、CO2、O2通过生物膜与人工脂双层膜的透性值相同,说明其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协助,A正确;
B、图中生物膜对性激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通透性不同,与人工的脂双层对其物质通透性相同,所以脂双层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B错误;
C、由图可知,人工膜对K+、Cl-的通透性相同,且低于生物膜对两种离子的通透性,C正确;
D、由图可知,生物膜对H2O分子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H2O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不止一种,可能是直接通过脂双层还可能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正确。
故选B。
8. 如图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影响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B. 影响bc段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量
C. 温度导致曲线I和曲线Ⅱ的酶促反应速率不同
D. 曲线I显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B、根据题图可知,图中有温度和反应物浓度两个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影响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影响bc段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除反应物浓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酶量等,A、B正确;
C、曲线I和曲线Ⅱ的酶促反应速率不同是温度不同造成的,C正确;
D、曲线I表示的温度比另外两种温度更适宜,但不一定是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9. 如图能体现人在100 m跑步后细胞中ATP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可以为各项需要耗能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是与ADP之间可以迅速转化。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人在100 m跑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ATP,跑步结束后,细胞中ATP含量会有所降低;但由于ATP与ADP间存在相互转化,为维持细胞中ATP含量的相对稳定,ATP合成的速率又逐渐增大,导致ATP含量又上升。
故选B。
10. 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配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配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
【详解】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①不合理;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实验③不合理;溶液的pH会影响淀粉的水解,且斐林试剂可与酸性物质反应,因此实验④不合理。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和酶的专一性及高效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明确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是试剂选择的原则等。
11. 如图为进行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的改进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瓶中应加入等量的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装置B、C用于检测CO2
B. 装置A中可以加入10%H2O2和少量肝脏研磨液或FeCl3
C. 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于C中取样进行
D. 该实验中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呼吸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且两个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氧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个装置中应该加入等量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装置B、C都用于检测CO2,A正确;
B、左边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装置A需要为其提供氧气,可用H2O2在催化剂(少量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化氢酶或FeCl3)的作用下分解产生O2,B正确;
C、右边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培养液中,因此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应该用培养液乙中取样检测,C错误;
D、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该实验中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呼吸产物,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有关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利用光能②利用环境中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③在叶绿素作用下④将H2O和CO2合成有机物 ⑤储能不多,对自然界作用不大⑥属异养型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能合成作用是利用氧化体外环境中的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将无机物H2O和CO2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硝化细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化能自养型。
【详解】①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无光合色素,不吸收光能,①正确;
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利用的是环境中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②错误;
③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不含叶绿素等光合色素,③错误;
④由分析可知,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④正确;
⑤化能合成作用虽然储能不多,但对自然界也有一定的作用,是生产者,可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⑤错误;
⑥能进行该作用的生物属自养型,⑥错误。
故选A。
二、单项选择题
13. 下图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外排”和“内吞”时发生在细胞膜上的过程。下列对有关原理或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a 与 b 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 变形虫是以 b 的方式吞噬食物
C. a 与 b 两种运输方式只存在于在大分子物质 的运输中
D. b 一定需要细胞的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
【详解】A、a胞吐和b胞吞依据的是膜的流动性,A正确;
B、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是以 b 的方式吞噬食物,B正确;
C、胞吞和胞吐还可以运输小分子物质,C错误;
D、b 一定需要细胞的表面识别,具有特异性,需要ATP为其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14. 如下表示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O的转移过程。下列正确的是( )
H2OO2H2OCO2C3(CH2O)
A. 过程①②④都有ATP生成 B. 过程③⑤都有[H]生成
C. 过程①②⑤都需在生物膜上进行 D. 过程②③可相互提供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④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⑤表示暗反应阶段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详解】A、过程④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该阶段没有ATP的合成,A错误;
B、过程⑤表示暗反应阶段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该阶段没有[H]的生成,B错误;
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⑤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
D、过程②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为过程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提供水,过程③可以为过程②提供[H],D正确。
故选D。
15. 某实验小组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同一鳞片叶的洋葱表皮细胞研究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试剂
质量分数
1〜5 min内的现象
清水处理5 min的现象
实验效果
KNO3溶液
5%
角隅处发生质壁分离
完全复原
+++
10%
质壁分离明显
复原很快
+++
20%
质壁分离非常明显
未能完全复原
+++
蔗糖溶液
5%
没有发生质壁分离
没有复原
+
10%
没有发生质壁分离
没有复原
+
20%
质壁分离明显
复原很快
++++
A. 由实验数据可知,5% KNO3溶液的渗透压大于5%蔗糖溶液的渗透压
B. 10%的蔗糖溶液处理后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表皮细胞没有与外界发生水分交换
C. 实验结果说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KNO3溶液中更易发生质壁分离与自动复原现象
D. 实验说明不同试剂处理植物细胞后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完全取决于细胞内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
【答案】A
【解析】
【分析】1、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细胞质构成。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5%KNO3溶液处理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说明其渗透压大于细胞液渗透压,5%蔗糖溶液处理后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说明其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所以5%KNO3溶液的渗透压大于5%蔗糖溶液的渗透压,A正确;
B、10%的蔗糖溶液处理后细胞虽没有发生质壁分离,但表皮细胞依然能与外界发生水分交换,B错误;
C、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更容易在KNO3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现象,C错误;
D、植物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需要满足的条件有:植物细胞是活细胞且具有大液泡,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是成熟植物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D错误。
故选A。
16. 下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后的统计结果,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提取色素时加入乙醇是为了防止叶绿素分解
B.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C. 缺镁将直接影响丙丁的合成
D. 秋冬落叶中色素含量(甲+乙)﹥(丙+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加入乙醇是为了溶解色素,A错误;
B、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B正确;
C、色素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只有叶绿素中含有镁元素,根据实验结果,甲乙代表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丙丁代表叶黄素和胡萝卜素,C错误;
D、秋冬季节,温度降低,叶绿素分解,落叶中(甲+乙)<(丙+丁),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三、非选择题:
17. 图1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图2表示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香茄一段时间后,测得的培养液中各种离子(Mg2+,Ca2+、SiO44-)的浓度。
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____________。
(2)在图1中的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主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_。
(3)从图2中可以看出番茄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离子是____________,水稻需求量最大的离子是______。
(4)水稻培养液里的Mg2+和Ca2+故度高于初始浓度,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膜蛋白
(2)a、e (3) ①. Ca2+ ②. SiO44-
(4)水稻细胞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速率(或水稻细胞吸收水分的比例大于吸收离子的比例)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图中a、e进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b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为自由扩散,c、d进入细胞需要蛋白质的协助,是顺浓度梯度,为协助扩散。
分析图2可知,水稻吸收SiO44-较多,番茄吸收Mg2+、Ca2+较多。
【小问1详解】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细胞膜中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体现。
【小问2详解】
分析图1可知,图中a、e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可知,一段时间后番茄所处的培养液中,Mg2+和Ca2+浓度减少,说明番茄对Mg2+和Ca2+吸收较多,但Ca2+前后浓度差最大,说明番茄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离子是Ca2+,同理水稻需求量最大的离子是SiO44-,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小问4详解】
水稻吸收培养液中水分的比例大于吸收Mg2+、Ca2+的比例,导致溶液中Mg2+、Ca2+的浓度高于初始浓度。
18. 玉米根部细胞中既含有乳酸脱氢酶又含有乙醇脱氢酶,能催化不同类型的无氧呼吸。如图是玉米根部细胞在无氧气和氧气充足时细胞呼吸生成二氧化碳的相对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玉米根部细胞无二氧化碳的生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c~d段玉米根部细胞生成二氧化碳的相对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使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2)d~e段玉米根部细胞生成二氧化碳的相对速率较高的原因是细胞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吸,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观察此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形态和分布时可使用____________染液。
(3)某兴趣小组想要验证该过程中产生了酒精,可使用橙色____________溶液,观察其变成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在该时间段的无氧气条件下,玉米根部细胞只进行乳酸式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 ②. 酒精、乳酸 ③. 有氧 ④. 线粒体 ⑤. 健那绿 ⑥. 重铬酸钾 ⑦. 灰绿色
【解析】
【分析】据图结合题意分析可知,在无氧条件下,玉米根细胞既可以产生乳酸又可以产生酒精与CO2,ab段无CO2产生,可能的原因是玉米根细胞只进行乳酸发酵;bc段有CO2的产生,说明玉米根细胞进行了酒精发酵,产物是酒精与CO2;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玉米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与H2O。
【详解】(1)据题意“玉米根部细胞既含有乳酸脱氢酶又含有乙醇脱氢酶,能催化不同类型的无氧呼吸”可知,a~b时间段玉米根部细胞无二氧化碳的生成原因可能是在该无氧条件下,玉米根部细胞只进行乳酸发酵,乳酸发酵只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据图可知c~d时间段有CO2的产生,说明玉米根细胞进行了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由于乳酸、酒精等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导致c~d时间段玉米根部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下降。
(2)d〜e时间段,由于有充足的氧气供应,玉米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生成CO2的速率较高。该过程(有氧呼吸)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观察此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形态和分布可使用健那绿染液对其染色。
(3)检测酒精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反应,颜色变化为灰绿色。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玉米根细胞在无氧时,既可以进行乳酸发酵又可以进行酒精发酵;在有氧气存在时,进行有氧呼吸,其产物是二氧化碳与水。
19. 沃柑果皮易剥,汁多香甜,深受喜爱。图甲表示沃柑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A~E表示物质;图乙表示光照强度对沃柑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丙表示对沃柑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______反应,A表示______,A可来源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段。
(2)甲图的C和NADPH来源于______反应。若用14CO2提供给叶肉细胞追踪14C的转移,则其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
(3)沃柑长期处于图乙中b点的光照强度下,沃柑不能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
(4)沃柑是喜光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长期的阴雨天气会使叶片发黄,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的色素带如图丙所示,对比两种条件下的色素带,长期阴雨天气下的______(填序号)色素带会变窄。
【答案】(1) ①. 暗 ②. CO2 ③. 二
(2) ①. 光 ②. 14CO2→14C3→(14CH2O)
(3)b点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为0,整株沃的净光合速率小于0(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小于整株植物的呼吸速率),沃柑不能生长
(4)3、4
【解析】
【分析】图甲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三碳化合物C3,C表示ATP,D表示五碳化合物C5;图乙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表示叶肉细胞呼吸作用的速率等于光合作用的速率,d点净光合速率达到了最大,c点为光饱和点;丙图中1是胡萝卜素,2是叶黄素,3是叶绿素a,4是叶绿素b。
【小问1详解】
甲图中需要NADPH,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A二氧化碳被D(五碳化合物)固定生成了B(三碳化合物),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可来自于大气也可以来自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
【小问2详解】
甲图中的C是ATP,ATP和NADPH来自于光反应阶段。若用14CO2提供给叶肉细胞追踪14C的转移,14CO2先被C5固定生成C3,C3被还原生成有机物(和C5),故过程为:14CO2→14C3→(14CH2O)。
【小问3详解】
b点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只有叶肉细胞能进行光合,整株植物都进行呼吸作用,当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时,整株沃的净光合速率小于0,没有有机物的积累,长期处于b点不能生长。
【小问4详解】
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叶片发黄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量减少,色素带会变窄。
20.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被建筑物或冠层叶片遮挡阳光的情况,为了探究植物对遮阴的反应,研究人员首先测定了不同遮阴环境中光合有效辐射(P)。然后,将生长一致的某种盆栽植物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置于阳光直射、建筑遮阴和冠层遮阴环境中生长数周,测定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
环境条件
光合有效辐射(P)(μmol·m–2·s–l)
叶绿素a含量(mg·g–1)
叶绿素b含量(mg·g–1)
A:阳光直射
10500
1.21
0.28
B:建筑遮阴
1160
1.45
0.39
C:冠层遮阴
800
1.58
0.45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光合色素含量进行分析时,提取植物绿叶中色素使用的试剂是_____,实验后A→B→C三组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是_____,其生理意义是_____。除叶绿素外,绿色植物叶片中还有光合色素_____参与光合作用。
(2)将实验后的A、B、C组植物同时置于建筑遮阴环境中,三组植物叶绿体中生成ATP和NADPH最少的是_____组。
(3)将一定数量的实验后B组植物分别置于阳光直射、建筑遮阴和冠层遮阴环境中,进行同样时长的光合作用,取叶片做脱色处理,在碘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观察,着色最浅的是处于_____组环境中的叶片。
【答案】(1) ①. 无水乙醇 ②. 含量逐渐增多 ③. 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捕光能力,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④. 类胡萝卜素
(2)A (3)冠层遮阴
【解析】
【分析】分析题表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为研究“植物对遮阴的反应”,故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遮阴及遮阴程度,因变量为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有效辐射等指标。
【小问1详解】
叶绿体中色素为脂溶性物质,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分析题表可知:A、B、C三组的环境条件分别为阳光直射、建筑遮阴和冠层遮阴环境,随着环境中光照减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多;通过叶绿素含量更多,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捕光能力,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是植物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除叶绿素外,绿色植物叶片中还有光合色素类胡萝卜素参与光合作用。
【小问2详解】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ATP和NADPH是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一般而言,色素含量越高,则光反应越强,故三组植物叶绿体中生成ATP和NADPH最多的是叶绿素含量最高的C组,生成ATP和NADPH最少的是叶绿素含量最少的A组。
【小问3详解】
将叶片做脱色处理后在碘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目的是检测淀粉的产量,光合作用强度越大,则产物的量越多;若实验后将B组植物分别置于阳光直射、建筑遮阴和冠层遮阴环境中,则三组的叶绿素含量和比例相同,此时光照强度越强,光合有效辐射越大,则光合作用越强,暗反应合成的淀粉等有机物越多,则着色更深,故着色最浅的是处于冠层遮阴环境中的叶片。
21. 萌发的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含量显著增高。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0℃的条件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处理15min即失活。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可分别测定其中一种酶的催化效率。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提取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并测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的相关实验。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主要试剂及仪器:1mg/mL的标准麦芽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蒸馏水、石英砂、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备酶溶液。
步骤二:将酶溶液置于70℃水浴锅中15min后取出并冷却。
步骤三:_____,按下表要求加入试剂,再观察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①
质量分数为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mL)
8
8
8
8
8
8
恒温水浴5min(℃)
0
20
40
60
80
100
②
经步骤二处理的酶溶液(mL)
1
1
1
1
1
1
恒温水浴5min(℃)
0
20
40
60
80
100
将①、②对应溶液混合,振荡后恒温水浴5min(℃)
0
20
40
60
80
100
加入碘液,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
+++
++
+
-
++
+++
(注:+表示变蓝色,-表示不变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二中“置于70℃水浴锅中15min”和“冷却”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
(2)完善步骤三_____。
(3)该实验中不能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理由是_____。
(4)若要进一步研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需获得β-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α-淀粉酶失活的酶溶液。请简要写出操作:_____。
【答案】(1) ①. 使β-淀粉酶失活 ②. 保存并保持α-淀粉酶活性
(2)取12支干净的、体积相同的试管并依次编号
(3)该实验中需要控制温度,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会影响实验结果
(4)将通过步骤一制备的酶溶液的pH调至3.6,并置于温度为0℃的环境中一定时间后取出,并调pH和温度至正常
【解析】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小问1详解】
该实验测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因此要使制备的酶溶液中的β-淀粉酶失去活性。根据α-淀粉酶较耐热,β-淀粉酶不耐热的特性,在70℃条件下将获得的酶溶液处理15min,可使酶溶液中的β-淀粉酶失活;冷却有利于保存并保持α-淀粉酶的活性。
【小问2详解】
根据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即取12支干净的、体积相同的试管并依次编号,便于记录数据。
【小问3详解】
该实验中需要控制温度,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
【小问4详解】
据题意“α-淀粉酶不耐酸、较时热,在pH为3.6、0℃的条件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处理15min即失活”可知,在进一步研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需要使α-淀粉酶失活且创造β-淀粉酶的适宜条件,因此具体操作为将通过步骤一制备的酶溶液的pH调至3.6,并置于温度为0℃的环境中一定时间后取出,并调pH和温度至正常。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