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生物试卷(四)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364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生物试卷(四)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364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生物试卷(四)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364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生物试卷(四)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生物试卷(四),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生物试卷(四)一、单选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并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活性物质,其中抗体SIgA能覆盖在婴儿的消化道表面,帮助婴儿在自身免疫系统完善前抵御外界环境的侵害;小分子活性脂类物质能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抗体SIgA和小分子活性脂类物质的方式分别是( )A. 胞吞、自由扩散B. 胞吞、主动运输C. 主动运输、胞吞D. 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 研究发现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使逆浓度梯度进入液泡,从而降低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液泡膜与细胞膜构成了原生质层B. 该载体蛋白数量增多有助于提高该种植物的耐盐性
C. 进入液泡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 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的扩散只能单向进行3. 核孔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被称为核孔复合物,它是细胞质与细胞核内物质输送活动的看护者。如图所示,该复合物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具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组成,称为中央运输蛋白。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核孔复合物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有关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少,影响到物质的运输
C. 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性D. DNA和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4. 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 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 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5. 无蛋白质的人工脂双层对不同分子通透性的示意图如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降低温度会减缓水分子通过人工脂双层的速率B. 氧气以扩散的方式通过人工脂双层
C. 因人工脂双层缺乏载体蛋白和能量,氨基酸等物质不能通过它D. 苯分子能够被人工脂双层识别并运输6. 下列有关转运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转运蛋白包含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转运蛋白都属于膜蛋白
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都有控制特定物质跨膜运输的功能
C. 在物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与被运输的物质特异性结合
D. 通道蛋白参与协助扩散,载体蛋白参与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7. 下图为三种不同状态的植物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三个图为同一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最终状态,则a所处的溶液浓度最大
B. 同一细胞在经历abc的变化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高,细胞吸水能力越来越强
C. 若三个图为不同细胞在同一外界溶液下的最终状态,则c细胞液的初始浓度最大
D. 图中所示的实验材料选自植物的分生组织8.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载体蛋白分为转运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B. 一种物质可能存在两种跨膜运输方式
C. 通道蛋白介导的水分子的协助扩散速率比自由扩散的快
D. 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9. 关于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可局部或全部脱离细胞壁
C.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因此不能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D. 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最终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10. 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的一种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能通过胞吐作用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通过胞吞作用“吃掉”肠壁组织细胞,并引发阿米巴痢疾。下列有关胞吞、胞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与痢疾内变形虫“吃掉”肠壁组织细胞的方式相同
B. “吃掉”肠壁组织细胞时,不需要肠壁组织细胞与变形虫膜上的蛋白质结合
C. 在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中,胞吞、胞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需要消耗能量
D. 通过胞吞、胞吐方式转运的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11. 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A. 抑制呼吸酶的活性B. 抑制Ca2+载体蛋白的活性C. 改变了线粒体的结构D. 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12. 人体某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仅葡萄糖存在的情况,虚线表示同时存在稳定浓度的半乳糖的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半乳糖的存在促进了葡萄糖的转运B. 细胞膜可转运半乳糖C. 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随葡萄糖浓度的升高将持续增大
D. 半乳糖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13. 在中部装有半透膜(允许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的U形管(如图)中进行的如下实验中,结果不正确的是( )
A. 若a侧为红墨水(显色成分为大分子物质),b侧为清水,开始时两边液面高度相同,则达到渗透平衡后, a侧溶液颜色变浅
B. 若a侧为质量浓度为5%的蔗糖溶液,b侧为质量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开始两边液面高度相同,达到渗透平衡后,b侧液面高
C. 若a侧为质量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 b侧为质量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开始两边液面高度相同,达到渗透平衡后,b侧液面高D. 若a侧为质量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b侧为质量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开始两边液面高度相同,达到渗透平衡后,b侧液面高14. 用人工脂双层膜将容器分隔为A、B两部分(如图所示),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A中加入一定浓度的KCl溶液,B中加蒸馏水,初始液面等高,一段时间后,A侧液面高于B侧。实验二:再往A中加入微量的物质X,结果A侧液面明显下降。对上述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制备该人工脂双层膜时,应用磷脂分子为原料B. 实验一现象与动物细胞渗透吸水现象的原理相同
C. 实验二加入的物质X可能是离子运输通道蛋白
D. 该人工脂双层膜能让通过,不能让通过,属于选择透过性膜15. 如图∽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不同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和甘油通过图方式运输B. 图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C. 温度对图方式不会造成影响D. 图被细胞摄入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16. 将相同的植物根毛区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或KNO3溶液中后(溶液体积远大于细胞),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膜及其内部的物质)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最终不再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是蔗糖溶液中原生质体的变化,是溶液中原生质体的变化
B. 曲线中随着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小,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C. 若用甘油溶液,原生质体体积变化可能与相似D. 曲线对应的细胞,a时刻细胞液浓度最大17. 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可能受到物质浓度、氧气浓度或载体数量的影响,下图是关于细胞膜物质运输的四种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曲线①说明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B. 曲线②可能受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C. 曲线③说明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D. 曲线④说明该运输过程消耗能量,抑制有氧呼吸会完全抑制该运输过程18. 从红色苋菜根部取最适宜做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细胞,将其浸润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KNO3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图象,图乙表示实验过程中相关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所取细胞不可以是苋菜根尖分生区细胞B. 图甲中细胞的状态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
C. 由于图甲中的O具有全透性,Q处充满了KNO3溶液
D. 图乙中曲线①可表示K+进入苋菜细胞的方式,曲线②可表示水进出苋菜细胞的方式19. 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不同方式,ATPase为ATP酶,在图示生理过程中还具有载体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护肤品中的甘油通过方式①进入皮肤细胞B.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②的运输速率
C. 吞噬细胞可通过方式③吞噬病原体D. 血浆中的碘通过方式②协助扩散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20. 通道蛋白主要根据物质的大小和电荷等进行辨别,不需要与物质结合;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溶质分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都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通道蛋白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时会消耗ATP B. 通道蛋白运输物质的效率远高于载体蛋白C. 载体蛋白存在饱和性而通道蛋白则不存在 D. 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都可以参与协助扩散21. 如图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B. 图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弱C. 图中b点细胞体积大于实验之前,处理时间再延长细胞会吸水涨破
D. 图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22. 将刚萎蔫的菠菜叶放入清水中,菠菜叶细胞含水量能够得到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 主动运输和胞吞
C.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D.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23. 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若将红苋菜叶片放在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对其进行加热,随着水温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其原因是( )A. 花青素在水等无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B. 加热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增大
C. 加热使细胞壁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 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被破坏24. 胰岛素运出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 )A. 胞吐 B. 自由扩散 C. 协助扩散 D. 主动运输25. 下列物质在跨膜运输过程之中,需消耗能量的是( )A.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B.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C. O2进入红细胞 D. CO2进入叶肉细胞二、非选择题(5大题,共50分)26. 柽柳是泌盐植物,它的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柽柳也是强耐盐植物。
(1)研究发现柽柳泌盐效率在一天中有所不同,正午蒸腾作用最强,为了补充在干旱中强蒸腾所带走的水分,试推测此时柽柳泌盐效率 _______(“低”或“高”),根细胞细胞液浓度 ______(“升高”或“降低”),细胞吸水能力 ______(“增强”或“减弱”),以补充在干旱中强蒸腾所带走的水分。
(2)请推测柽柳的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最可能是 ______(“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以Ca2+吸收为例)。
实验步骤:
①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状态基本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等量且含适宜浓度的Ca2+的完全培养液中。②甲组维持正常的细胞呼吸,乙组 ______。③一段时间后测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符合上述推测。27. 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1)原生质体体积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从原生质体_____,细胞液浓度_____。(2)在1min后,处于2mol·L-1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溶质浓度将 ,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_____溶液。要使该细胞快速复原,应将其置于_____中。(3)在2min后,处于2mol·L-1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_____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溶质浓度_____。(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活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_____等结构特点。28.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液流法”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实验步骤: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取12支干燥洁净的带塞试管,分成甲、乙两组,每组试管依次编为1~6号。向甲、乙两组相同编号的试管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4 mL,迅速塞紧试管,备用。取大小相似的黑藻叶片60片,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加入甲组的6支试管中, 并塞紧试管。放置20min,期间多次摇动试管再向甲组每支试管中均加入微量甲烯蓝粉末(忽略对蔗糖浓度的影响) ,充分摇匀。将乙组蔗糖溶液摇匀,用弯头毛细吸管从甲组试管中吸取少量蓝色溶液,插入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的溶液中部,从毛细吸管一端轻轻挤出1小滴蓝色溶液(如图) 。观察蓝色小滴的升降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乙组试管编号123456加入的蔗糖溶
液浓度(mol)0.050.100.150.200.250.30蓝色小滴升降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步骤中, 装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要及时塞紧的目的是 。(2)乙组试管1、2、3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甲组1、2、3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密度大于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溶液的密度,其中下降最慢的是试管 中的蓝色小滴。(3)取出甲组6支试管中的黑藻叶片进行显微观察,可发现试管 中的黑藻叶片细胞内叶绿体分布最密集。(4) 根据实验结果可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 之间。若要使估测结果更准确,则实验思路是 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科研人员针对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进行了系列研究。
(1)水分子可以通过 ______ 方式透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也可以借助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 ______ 方式进入细胞,前者运输速率慢,后者快。(2)蛋白A是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为验证蛋白A是否为水通道蛋白,研究者选用细胞膜中缺乏此蛋白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实验
组号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的处理在低渗溶液中测定卵细胞的水通透速率(cm/s•10-4)Ⅰ向卵母细胞注入微量水(对照)27.9Ⅱ向卵母细胞注入蛋白A的mRNA210.0Ⅲ将部分II细胞放入含HgCl2的等渗溶液中80.7Ⅳ将部分III组细胞放入含试剂M的等渗溶液中188.0注:卵母细胞接受蛋白 A的mRNA后可以合成蛋白A,并将其整合到细胞膜上①与Ⅰ组细胞相比,Ⅱ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______ 。
②Ⅱ和Ⅲ组实验结果说明HgCl2对蛋白A的功能有 ______ 作用。
③Ⅲ和Ⅳ组实验结果说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 ______ ,推测HgCl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而是破坏了蛋白A的 ______ 。
(3)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是 ______ 。30. 下图是局部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物质或结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物质运输的方式,请仔细观察图示,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图中甲的厚度会______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这说明生物膜具有 。(2)大麦、甜菜和番茄等能耐受较高盐浓度,是因为一方面将吸收的盐离子积累在液泡中,这些无机盐进人液泡的方式为[ ]_______ ;另一方面,通过产生可溶性糖、甜菜碱等物质,使细胞质的渗透压_______,从而防止脱水。施加某种毒素后,番茄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番茄细胞的_________。(3)二色补血草是一种泌盐植物,其将吸收的盐分分泌到茎叶的表面,后被雨水冲刷掉,防止过多的盐分在体内积累。现欲判断二色补血草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探究。①实验步骤:a、取 ,放入一定浓度的含有K+的溶液中;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 ;c、一段时间后,测定 。②实验结论:a、若 ,说明二色补血草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b、若 ,说明二色补血草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参考答案1.A 2.B 3.C 4.C 5.D 6.C 7.B 8.A 9.C 10.C 11.B 12.D 13.C 14.D 15.D 16.C 17.B 18.B 19.D 20.A 21.D 22.C 23.D 24.A 25.A 26.(1)低 升高 增强(2)主动运输
①抑制细胞呼吸(不通入氧气、抑制有氧呼吸、加入呼吸抑制剂)
②两组培养液中Ca2+的浓度(两组植株根系对Ca2+的吸收速率)
③甲组培养液中的Ca2+浓度明显低于乙组(甲组植株对Ca2+吸收速率明显大于乙组吸收速率) 27.(1)渗出 增大 (2)保持不变 蔗糖 清水 (3)乙二醇 变大 (4)大液泡 28.(1) 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导致蔗糖溶液浓度发生改变
(2) 3(3) 6
(4) 0.15∽0.20mol 在0.15∽0.20mol之间缩小浓度梯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蓝色小滴不移动时试管中的蔗糖溶液浓度与黑藻叶片细胞液浓度相当 29.(1)自由扩散(渗透作用); 协助扩散
(2)增大; 抑制; 部分恢复; 空间结构 (3) 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 30.(1) 变小;一定的流动性
(2) ④主动运输;升高;细胞呼吸
(3) 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二色补血草多株,均分为甲、乙两组 抑制有氧呼吸 溶液中剩余K+的含量(或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 两组溶液中剩余K+的含量基本相同(或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 甲组溶液中剩余K+的含量小于乙组(或乙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