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芣苢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芣苢教案设计,共3页。
6.1芣苢/《诗经·周南》教学设计 课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3、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古文字词的比较辨析。(二)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二)写作背景春秋时代,战乱频繁,除去赋税之后,农民耕地所得的粮食是不足以果腹的,本就易于繁殖的“芣苢”自然成为穷苦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想必冬粮不足,春来后虽也是青黄不接,但万物复苏,季节天赐了大片鲜嫩的车前子,因而每当春天到了,就有成群的妇女在川原上欢快地采着车前子的嫩苗,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那是为了庆贺春暖的到来,也是忍饥之中对那一锅鲜菜汤的期待所带来的欢乐。 《芣苢》中展现出的情感是喜悦的,这种喜悦不是用喊叫来体现的,而是从春光融融的景境中体现出来的轻松收获的喜悦。虽然诗中也隐含着农人丝丝的苦涩,但喜悦的心情仍通过咏唱自然地流淌着,感染着读者一同生出愉悦之情。(三)作者介绍《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四)题目解说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搬、捋。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六)全文分析除此之外,你还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读通句子。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诗句。读得很流利,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声断气连。诗句不但要读流利而且还要读出节奏,表现节奏美。想想我们以前学习诗文的停顿节奏是怎样的?下面咱们就读给同桌听听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咱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节奏。请同学们依据节奏再读。7、重章叠唱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请就此分析《苯苜》一诗。参考答案:“采采”二字意为"茂盛的样子”,这是叠字的运用。“薄言采之”中“薄”“言”是助词。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 "掇”"捋”"桔”"纈”是不断变化的。这种看 起来很单调的重叠,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茉莒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苯莒的人,读者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一一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 节奏中传达出来。(七)写作特点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复沓的章法4、四言为主的句式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布置作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6.1 芣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素养,作者背景常识,鉴赏活动,文本研读,文本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优秀教案设计,共1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环节二:初步感知,环节三:探究主旨,环节四:形式美,总结:文学与劳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