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编第21章第53讲 中国自然地理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课时达标(五十三) 中国自然地理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 )
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
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区
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区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
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①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A项错误。②位于大兴安岭和贺兰山之间,降水量为200—400 mm,属于温带草原,B项错误。③为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区,C项正确。④为我国南方地区,水热充足,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项错误。第2题,①到②为我国西北地区,全部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A项错误。②为温带草原,是内蒙古牧区,③是北方地区,为种植业区,B项正确。③和④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C项错误。⑤为青藏高原,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主要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项错误。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甲、乙、丙三地发生水土流失,其中最可能的共同原因包括( )
①地壳活动剧烈 ②降水集中 ③大型工程建设
④土壤垂直节理发育 ⑤植被破坏 ⑥土质疏松
A.①④⑤ B.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⑥
4.下列关于改良和保护甲、乙、丙三地的土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甲地的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性植物
C.在甲地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丙地保护黑土
答案 3.B 4. D
解析 第3题,从经纬网可以判定,甲地位于云贵高原地区,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丙地位于东北平原地区。乙、丙两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动不剧烈,①错误;甲、乙、丙三地都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易导致水土流失,②正确;甲、乙、丙三地中只有黄土高原的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④⑥错误;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⑤正确。第4题,甲地(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应该加强对地表土层的保护,防止出现石漠化现象,A、C两项错误。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土壤不呈酸性,故不必种植耐酸性的植物,B项错误。丙地(东北平原地区)黑土流失严重,在利用过程中应该保护黑土,D项正确。
(2022·山东烟台期末)东北地区把初冬季节河流被冰层完全覆盖叫“封江”。封江的河面平整光滑,称为“文封江”;冰排在江面上叠起,江面起伏不平,称为“武封江”。历史上松花江哈尔滨段多次出现“武封江”现象,发生时常伴随寒潮天气。2006年松花江大顶子山水利工程开始蓄水,哈尔滨城区河段每年都是“文封江”。2021年12月,哈尔滨城区河段又出现了“武封江”景象。下图为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2006年以后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武封江”很少出现,主要是大顶子山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松花江( )
A.流速变缓 B.流量变大
C.水位升高 D.水温上升
6.导致2021年12月哈尔滨城区河段又出现了“武封江”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风天气 ②水位上涨 ③迅速降温 ④含沙量大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7.松花江出现“武封江”可能会给河流沿岸地区造成( )
①洪涝灾害 ②低温冻害 ③堤坝破坏 ④农业减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5.A 6.A 7. C
解析 第5题,据材料可知,水利工程开始蓄水后,大量回水,水流变平稳,流速减慢,河面较平整,不易出现“武封江”,A项正确。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武封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江面起伏不平。“武封江”发生时常伴随寒潮天气,说明当大风天气出现时,江面被吹拂,起伏大,水面不平,此时迅速降温结冰,使冰排叠起,①③正确。水位上涨和含沙量大不会出现“武封江”。第7题,“武封江”现象出现于冬季,此时哈尔滨地区处于休耕时期,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低温冻害,不会导致农业减产,但一旦冰面融化则会导致洪涝灾害,也易造成堤坝破坏,①③正确,故选C项。
(2022·重庆巴蜀中学月考)黄土高原位于东亚夏季风降雨影响的西北边缘区。某科研小组在下面左图中和平镇发掘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黄土剖面(右图),研究发现表土下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相间发育。其中黄土以粉沙为主,主要来自风力沉积,而古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黄土高。科研人员借助黄土剖面能推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借此重建当地古气候。据此完成8—10题。
8.黄土高原处于( )
A.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的交界
B.夏季风与冬季风影响的边界
C.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边界
D.西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界
9.从东南向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 )
A.有机质的含量增多
B.颗粒逐渐由细变粗
C.古土壤的厚度增大
D.含水率逐渐增多
10.据材料,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在古土壤的发育时期,蒙古高压持续强盛
B.在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不断暖湿化
C.植被覆盖率高,拦截沙尘更易形成黄土层
D.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该区域流水作用显著
答案 8.A 9.B 10. D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黄土高原大致位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位于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A项正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边界是秦岭—淮河。江南文化是吴文化和越文化共同融会形成的双核心结构。第9题,黄土高原降水量大致东南多西北少,故从东南向西北植被覆盖率下降,黄土有机质含量减少,A项错误。黄土来自风力沉积,从西北向东南搬运过程中具有分选性,其粒度从东南到西北应逐渐由细变粗,B项正确。古土壤发育的强度与降水、植被呈正相关,故从东南向西北土壤发育强度减弱,厚度变小,C项错误。黄土高原降水量大致东南多西北少,黄土的含水率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 D项错误。第10题,在古土壤的发育时期,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说明侵蚀作用弱,风力弱,蒙古高压势力较弱,A项错误。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相间发育,说明在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出现,B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时,气候表现更趋暖湿,不利于黄土层的形成,C项错误。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该区域降水相对较为丰富,故其流水作用显著, 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1·广东广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的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800年前,水浅流缓的无定河蜿蜒流经古城边上。由于地壳运动,如今无定河河床下降了61米,地下水位下降了35米。下图为三岔河古城位置示意图。
(1)指出三岔河古城选址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2)与800年前相比,说明无定河河床的变化及原因。
(3)分析三岔河古城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三岔河古城选址的特点是沿河分布。理由:“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的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所以水源是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第(2)题,“由于地壳运动,如今无定河河床下降了61米”,据此可知,与800年前相比,无定河河床下降,随着河床的下降,河岸的坡度也变大。原因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深切的河床。第(3)题,三岔河古城选址的主要原因是水源丰富,如今河床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干枯,生产生活依赖的水源严重缺乏,导致古城走向衰落。
答案 (1)选址特点:沿河。理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必备条件。
(2)变化:河床下降;河岸变陡。原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深切河曲。
(3)深切河曲造成河床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干枯,水源缺乏,导致气候更干旱,古城走向衰落。
第5编第21章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5编第21章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5编第21章第55讲中国地理分区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55+中国地理分区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5编第21章第54讲 中国人文地理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5编第21章第54讲 中国人文地理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5编第21章第54讲中国人文地理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54+中国人文地理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5编第20章第52讲 世界主要国家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5编第20章第52讲 世界主要国家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5编第20章第5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52+世界主要国家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