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作业含解析
-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元朝的统一作业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面临的挑战——明清中国民族国家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作业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作业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民国时代的民主革命由旧转新——从辛亥革命的挫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业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从新中国的成立到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业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奠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业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奠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业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模块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奠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一、单选题1.(2022·河北)周武王灭商后,把箕子从牢里释放出来,并修缮比干的坟墓(商贵族箕子、比干因反对纣王无道被迫害),甚至“立武庚”,以商的贤人为贤,刻意延续其宗祀。周武王此举意在( A )A.强化对周统治认同 B.瓦解贵族政治基础C.维护宗法血缘秩序 D.推崇儒家伦理思想【解析】 释放箕子,修比干墓,“立武庚”等,表示周武王对原商朝忠臣的敬意、贤人的尊重,可缓和与原商人的矛盾,增强其对周统治的认同,A项正确;周代本身也是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秩序,排除C项;当时没有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八省联考)“阴阳中和”从而实现和谐平衡的观念,是见诸于先秦诸子多个学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道家和儒家都视其为必须遵守的法则,其源头甚至可推于上古。由此可见( A )A.诸子的学说多植根于传统文化 B.儒学的中庸之道源自于道家C.“阴阳中和”是诸子学派的共识 D.阴阳五行是儒学的重要构成【解析】 先秦诸子多个学派都认同源自于上古的“阴阳中和”观念,说明诸子学说多植根于传统文化,A项正确。儒道都认同这一观念,然而不能说儒学的中庸之道源于道家,B项错误。“阴阳中和”的观念见诸于多个学派,但不能认为这是诸子百家学派的共识,C项错误。“阴阳中和”的观念属于阴阳五行的学说,D项错误。3.(2022·江西)老子反对以德治国,也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老子的治国方案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说明老子( B )A.思想主张与治国方案背道而驰B.有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哲学思维C.在治理国家上融合了法家思想D.反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解析】 材料述及“治国方案”,体现了方法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辩证法,B项正确;老子治国方案强调“无为”,与前面讲的“反对以德治国,也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是契合的,不能说背道而驰,排除A项;老子强调“反对制度束缚”,这与法家治理国家的主张是不同的,排除C项;材料述及“治国方案”、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体现了老子对现实世界是关注的、关怀的,不能体现“反对入世”,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广西)如表是摘录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典籍史料。据此可反映当时( C )文字材料出处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礼记》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中原诸国)“杂用夷礼”“用夷变夏”《左传》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A.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C.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强 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解析】 根据材料“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用夷变夏(华夏)”“四海之内若一家”可知,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对华夏的认同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战争方面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B项排除;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排除。故选C项。5.(2022·宁夏)如表所示为春秋时期《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春秋时期晋国( B )《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国赵简子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参政),人臣隶圉免”A.郡县的主要功能是守边防 B.县制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C.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 D.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解析】 由材料“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县赏赐给有功的臣子作为采邑,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B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郡县的功能以守边防为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晋国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时期郡县是由分封而来的,而不是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浙江)“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有“老秦”之誉的秦国崛起奋进并走向强大,无疑为秦王嬴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秦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实施按军功大小封赐的军功爵制B.将秦、赵、燕北部长城连接起来C.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D.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将秦、赵、燕北部长城连接起来是秦王朝建立后,不是秦国时期,B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的秦国实施按军功大小封赐的军功爵制,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A、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7.(2022·贵州)《汉书·食货志》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五分钱)”。公元前144年,景帝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钱币。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这从侧面反映出( D )A.政府放弃无为而治政策 B.国内统一市场形成C.社会对货币需求量增多 D.国家治理能力增强【解析】 根据材料中汉初高祖允许民间铸钱到景帝、武帝逐渐禁止民间铸钱可知,汉代逐渐收回各郡国的钱币铸造权。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国家治理能力增强,逐渐掌握了货币铸造与发行权,D项正确;汉景帝时期,政府没有放弃“无为而治”政策,排除A项;秦朝时期,国内已经形成统一市场,排除B项;铸币权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对货币需求量增多,排除C项。故选D项。8.(2022·太阳联考)《九朝律考》引用董仲舒的观点说:“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妻子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保管使用,女儿可以分财产,丈夫“以妻名置产”,妻子改嫁可以全部携走。这可以说明汉代( D )A.妇女权益得到全面保护 B.子女可以均等分配财产C.妇女是否改嫁是自由的 D.律法注重理顺经济关系【解析】 汉代妇女经济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不代表妇女权益得到全面保护,A项错误。女儿可以分财产不代表子女会均分财产,B项错误。妻子改嫁设有“夫死无男”等条件,所以不是自由的,C项错误。汉代律法规定一些特定状况下的财产转移关系,所以是有利于理顺经济关系的,D项正确。9.(2022·广西)杨恽是西汉晚期著名的士大夫,他轻财好义,但恃才傲物,后被罢免赋闲。当年发生日食天象,有小吏告发说,此晦象乃杨恽所致。汉宣帝下令查证,结果在杨恽家搜出了《报孙会宗书》(其中有对宣帝的诸多怨言),接报后,汉宣帝震怒,将其腰斩于市。据此可知( A )A.新儒学理论成为杨恽悲剧的催化剂B.法家思想在西汉晚期再度得以复兴C.汉代的刺史制度有极高的监察效能D.汉宣帝通过打击政治谣言巩固皇权【解析】 小吏将杨恽的行为与天象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汉代天人感应的思想,说明汉代的新儒学理论成为杨恽悲剧的催化剂,A项正确;法家思想在西汉晚期没有复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刺史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小吏的告发并不是政治谣言,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2·山西)中华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材料阐述了( A )A.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 B.“中国”是传统文化的中心C.中华民族形成的历程 D.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先于世界【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同部族文化,而且中原文化占据主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而不是形成的历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领先于世界的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2·安徽)汉朝时,在一次盐铁会议上有人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他意在强调( C )A.盐铁专卖 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 D.贸易垄断【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国家富强的道路不止一条,国家富强既需要本业也需要末业,工农商需要并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商并重的主张,而非盐铁专卖、重农抑商和贸易垄断,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2.(2022·湖南)西汉桑弘羊认为:“楚之云梦、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大农盐铁丞孔仅等上疏:“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桑弘羊等人意在强调西汉政府应( A )A.垄断战略资源以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C.盐业私营以提高市场活跃程度 D.移民戍边以维护政治稳定【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桑弘羊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卿大夫掌握了“山泽之利”,致使他们经济实力强大最终独霸一方,因而主张由国家垄断战略资源,盐业专营以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保护小农,排除B项;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移民戍边,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题13.(2022·江苏)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考古文化遗存标本编号标本年代(公元前)龙山文化晚期SA981222030—1965二里头文化第一期XSZ1041880—1840二里头文化第二期ZK52531685—1610二里头文化第三期ZK52491610—1555二里头文化第四期ZK52551560—1529——(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材料二 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寨期的地层。……新寨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赵青春《新寨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请回答:(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据材料二,指出新寨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寨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答案】 (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第一、二期。(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价值:新寨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 (1)紧扣题干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2)考查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小问应注意材料二中第一个省略号后相关内容,进而展开回答。第2小问依据材料的第一句话回答。(3)第1小问联系所学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第2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考查历史探究能力。14.(2022·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 示例:论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阐述:分封制明确了周王的权利和诸侯的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政治疆域的扩大和周文化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总之,分封制使西周的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影响,是一种制度创新。【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答题要求从中选择“分封制”,并因此得出论题观点: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在阐述时,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分封制纵向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横向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选择“宗法制”“礼乐制”等制度,围绕“西周的制度创新促使西周崛起”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阐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3湖北测试]有学者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礼仪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命题突破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2全国卷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