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诗歌鉴赏-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展开08 诗词鉴赏
1.(2022·江苏·南师附中新城初中七年级期末)阅读诗词,完成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闻雁
韩洽①
朔风②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①韩洽生活在明清时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②朔风:北风。
下面是小新和小成关于这两首诗的讨论。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新:我发现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客心”和“___________”表明二人都漂泊异乡,“__________”和“愁里听”两种行为都直接流露出他们内心的伤感,“寒灯”和“响尚寒”中的“寒”不仅是自然界的冷,更是心情的凄凉。
小成:我发现两首诗除了表达思乡外,分别还有不同的情感呢,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诗歌简要品析)
【答案】孤客 转凄然 《除夜作》中“霜鬓明朝又一年”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闻雁》中“故乡何处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或对动荡时局下百姓生活的担忧。(结合诗歌语句品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除夜作》中“客心何事转凄然”意思是: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客心”表明诗人漂泊异乡,“转凄然”指变得凄凉悲伤,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闻雁》中“孤客几回愁里听”意思是:听到此声,孤独的旅客那种思家的愁绪更觉无穷无尽。“孤客” 指在外的旅客,“愁里听",听到大雁的叫声更添愁苦之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故“客心”和“孤客”表明二人都漂泊异乡;“转凄然”和“愁里听”两种行为都直接流露出他们内心的伤感。
两首诗除了表达思乡外,分别还有不同的情感。
《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这两句是“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的说明:一是思乡心切,二是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
《闻雁》“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意思是:听到此声,孤独的旅客那种思家的愁绪更觉无穷无尽,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向哪里报平安?除了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报平安”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2022·江苏镇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诗中的“戍轮台”是指___________。
3.诗人创作此诗时自身处境如何?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4.诗人借梦境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守卫边关
3.从“僵卧孤村”可见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依,处境凄凉(意思对即可)
4.诗人借梦境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
2.本题考查诗意理解。
“尚思为国戍轮台”意为: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3.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首句中的“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
4.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本诗后两写自己的梦境,“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2022·江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问月堂酌别
【宋】范成大
半明灯火话悲酸,此会情知后会难。
四海宦游多聚散,一生情事足悲欢。
鬓丝今夜不多黑,酒量彻明无数宽。
醉梦登舟都不记,但闻风雨满江寒。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问月堂酌别》写“半明灯火话悲酸”,请结合全诗说说他有哪些“悲酸”?
6.范成大的《问月堂酌别》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将“风雨”入诗,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风雨”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
【答案】5.四海宦游有许多次的聚散;一生情事足够悲伤欢喜;鬓丝白了许多,记不得梦中登船的情景,只见到风雨为江水增添了寒意。
6.不一致,陆游诗中的“风雨”既表明写这首诗时的天气情况,又暗示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问月堂酌别》中的“风雨”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界中的风雨。
【解析】
5.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问月堂酌别》中颔联“四海宦游多聚散,一生情事足悲欢”可知,作者为求官一直离乡奔波,在宦海浮沉,与家人朋友聚聚合合,在离别时自然愁绪万千,回忆往事,欢喜忧愁之事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心中“悲酸”;颈联“鬓丝今夜不多黑,酒量彻明无数宽”,写诗人鬓边徒生白发,借酒消愁,内心“悲酸”;尾联“醉梦登舟都不记,但闻风雨满江寒”,虚写诗人登船出行,却遇风雨为江水增添了寒意,触景生情,内心“悲酸”。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船的情景,只见到风雨为江水增添了寒意。虚写诗人登船出行,却遇风雨,“江寒”触发“心悲酸”,“风雨”在此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是自然环境,运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明确观点:不一致。《问月堂酌别》中尾联“醉梦登舟都不记,但闻风雨满江寒”意思是:记不得梦中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联系“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还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可见“风雨”既是实指当时的天气情况,也是虚指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写作者梦中都在想着为国效力抵御敌寇,以此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7.(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农家六首•其五
(宋)陆游
断作地炉成,蓬窗亦自明。油香荞饵脆,人静布机鸣。
县吏催科筒,豪家督债轻。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
(1)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通过对“地炉成”“_____”“_____”“布机鸣”的生动描绘,表现淳朴自然、清新恬淡的农村生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窗自明 荞饵脆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对人民受压迫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
首先确定寻找的范围是在“首联和颔联”。其次通过对题干中“地炉成”和“布机鸣”的分析,可以发现是一个名词加一个状态,主谓短语结构。根据“蓬窗亦自明”,空一可概括为“窗自明”;根据“油香荞饵脆”,空二可概括为“荞饵脆”。
(2)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断作地炉成,蓬窗亦自明。油香荞饵脆,人静布机鸣”表现了淳朴自然、清新恬淡的农村生活,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的悠闲;“县吏催科筒,豪家督债轻。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写的是县吏催收赋税,豪门大户又逼迫还债,人们生计难以支撑,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人民未来命运担忧的思想感情。
8.(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甲]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思吴江歌》
魏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依据两首诗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甲乙两诗都关联秋天。甲诗推陈出新,一反传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念,表现出激越向上的诗情,诗人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虚实相生,使人感受到非凡的力量。乙诗即兴抒怀,面对秋风落叶,诗人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秋风鲈鱼,一个“______________”字,使人感受到诗人心情的强烈而迫切。(提示: 引号中用诗中内容)
【答案】 悲秋 晴空一鹤排云上 思乡 归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①结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句意: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从而分析出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②结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句意: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可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上”,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从而分析出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③结合“秋风起兮木叶飞”的句意: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可知诗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震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常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令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因此秋风吹,使作者感到在洛阳羁留时间太久了,使作者想起往昔的乡居生活、故乡风物;从而分析出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④结合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的句意:离家三千里,想回未能回。思念家乡的愁和恨,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知一个“归”字,使人感受到诗人心情的强烈而迫切。
据此可总结出答案。
(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请简要赏析“洪波涌起”一句中“涌”字的妙处。
10.清代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评价《观沧海》:“此志在容纳,……写沧海,正自写也。”请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谈谈曹操是如何“自写”的。
【答案】9.“涌”是“汹涌、翻涌”的意思,生动地描写了秋风呼啸,大海掀起惊涛巨浪的动态景色,表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豪迈的情感。
10.这句诗运用想象,想象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诗人将自己比作大海,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9.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义分析。“涌”的本义是“汹涌、翻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诗人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看到的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抒发的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豪迈的情感。
10.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诗句的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似乎大海孕育了日月星河,缔造了世间万物,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胸襟的雄心和气魄,从而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大海的“吞吐宇宙气象”的特点正是诗人的“自写”。
(2022·江苏·景山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xiāo)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1.颈联中有一个词运用了课文中的典故,请回忆课文内容简述。
12.德舆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全诗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11.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所以“洒空”即指下雪。(能写出《世说新语》,“撒盐空中差可拟”)。
12.“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 “风惊竹”三字,未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己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解析】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颈联“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的意思是: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句中“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在下雪时把子侄们聚在一起,问他们雪下得和什么东西相似,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由此可判断,“洒空”指下雪,运用了典故。
12.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颔联“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意思是: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因此可判断,“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从听觉的角度写雪之大,“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
(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刘方平(唐)
更①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②南斗斜。
今夜偏知③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更: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②阑干:横斜。③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13.描绘出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3.夜静更深,月色朦胧,清辉点点,映照着千家万户。夜空中,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14.诗人感知春意来临的喜悦之情;对乡村静谧夜景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解析】
13.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句意: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画面示例:夜深人静,月色朗照千家万户的庭院,夜空中那明亮的北斗星和南斗星都不知不觉的横斜了。
14.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意思是: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诗人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出乎意料的欣喜,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表现了诗人对静谧乡村夜景的喜爱与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文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15.(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阅读徐元杰(宋)的《湖上》,完成小题。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找出来并简析其妙处。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乱”,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愉快(高兴、愉悦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
根据题干“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的提示,从第一句中找出用得最妙的字,并进行分析。
“乱”字用得很好,“乱”本意是没有秩序和条理。这里用于形容“莺啼”,结合“花开红树”的理解,可知: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黄鹂的啼叫声此起彼伏,还表现出黄莺在树枝间上下翻飞,往来穿梭的动感;一动一静给春景又平添了几分魅力。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感情理解。
“风日晴和人意好”一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人意好”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了游湖赏春之人的愉快心境。结合前两句“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那红树、黄莺、青草、白鹭,那一叶扁舟、一湖绿水,无处不荡漾着春意,更有那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自然使“人意好”。“人意好”由诗人在船上所见景色引发,是游春之人闲情逸致的陈白,所以是贯穿于诗中的总线,因而是主要表现手法。
(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6.“忽惊空谷有佳人”中,“佳人”指的是_____,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此句流露了诗人___________之情。
17.品析“天寒日暮吹香去”中“香”的含意。
【答案】16. 梅花(梅) 比喻 惊喜
17.既指梅花的香气,也指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对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诗歌的理解。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作从天而降的美人,“佳人”指的是梅花,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
17.本题考查诗歌中字词赏析的能力。本诗主要写梅花,这里的“香”可指梅花的香气,作者写梅花,必然有托物言志之意,因此这里傲然挺立的梅花所散发的香气,也与诗人的气质与精神有关,这里的“香”也指指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还可指作者的才华抱负,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
(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阅读《春思》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8.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的特点。
19.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答案】18. 草 柳 桃花 李花 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19.“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即可。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从“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中找出描写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了春天“春意盎然”的特点。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的意思是: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从中可以看出因为春日把恨引,使诗人度日如年,产生了怨春的愁绪。根据诗文注释可知,诗人怨春的根本原因是被贬的苦闷。“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格式来分析即可。
(2022·江苏·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古诗阅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0.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一反常态,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否定了自古悲秋的论调。
B.《秋词》尾句间接抒写感受,抒发了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
C.《秋风引》未正面描写秋风,而是通过木叶、大雁等秋景交代出秋风已至。
D.秋风惟“孤客最先”听到,可以看出他对时序更替有特殊的敏感。
21.同样是写秋,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20.B
21.《秋词》通过描写一鹤凌云的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和愈挫愈勇的豪情壮志(乐观豪迈、锐意进取、激荡澎湃,高扬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秋风引》则是通过描写萧瑟秋景,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思乡之情(孤独)。
【解析】
20.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B.“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这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激荡澎湃的诗情。本项中“《秋词》尾句间接抒写感受”是错误的;
故选B。
2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读懂诗歌。要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是抓住诗歌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词》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接着第二句用“我言”直抒胸臆,热情赞美秋天。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通读全诗,可知诗人并没有像平常的人一样伤春悲秋,而是觉得秋天还要胜过春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在这样的一个秋天里,诗人诗情大发,从而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心境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秋风引》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作者借秋景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特别是“孤客最先闻”最能体会作者的这种思乡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②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除夜:除夕的晚上。②客心:自己的心事。
22.首句中“寒”字有什么作用?
23.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案】22.“寒”字双关,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孤寒,诗人内心的孤寂。
23.原因有:①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②对故乡亲人无比思念;③感慨年华易逝。(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22.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旅馆寒灯独不眠”句意为: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这里的“寒”字有双重含义,既渲染旅馆的寒冷,凄清的氛围,也突出诗人除夕夜晚,还漂流在外不能归家而内心孤寂。
23.本题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古诗中诗人情感,要从小处细处着手,抓住一字一句,注意其所描写物的特征,思考其意义,透析诗人的情感。此类古诗,诗人的情感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被贬怀才不遇人生失意,感叹时光流逝,壮志不酬。二是身居异地思念亲人,情思未了,三是佳节与亲人分离,心有牵挂,期盼团圆。抓住诗中所提供的文字信息:时间——夜晚,季节——冬季,地点——旅馆,人物情感——思念故乡分析理解。“转凄然”的意思是:变得凄凉悲伤。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诗人心境变得凄凉的原因是自己一人客居旅馆,又是除夕凭添了思乡思亲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还有对年华易逝的悲哀。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4.(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归 雁
(唐) 杜 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1)首句“万里客”是作者对自己________(限4字以内)生活经历的概括,大雁北飞,交代了此时正是____(季节)。
(2)“肠断”,即伤感、忧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伤感忧愁呢?
【答案】(1)漂泊流离/颠沛流离/四处流浪/居无定所; 春天。
(2)对故乡、家人的思念;四处漂泊,不能回家的忧愁与急切;一人在外的孤独;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年华老去的忧伤;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把握。“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成都。“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万里客”是作者对自己经年奔波、居无定所生活经历的概括。大雁北飞,点明了季节是春天。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的意思是:最让我伤心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据此分析,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有忧国忧民的情感,有此时不能马上回家的忧愁。
(2022·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记征人语(其一)
纳兰性德
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①两迢迢。
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②卧听潮。
【注】①楚云燕月:楚天的云和燕山的月。②兜鍪(móu):古代战士的头盔。
25.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借助_____、_____等意象来写出了环境的_____。
26.这两首诗共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比,《记征人语》寄寓的情感更加丰富,请你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25沙 月 冷清(寂静)
26.都抒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记征人语》中“枕兜鍪”表达了他们时刻待命报效祖国的决心或“自是无归梦”表现出他们戍守边疆的无怨无悔之情。
【解析】
2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阅读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出现了“沙”和“月”,诗人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边疆环境的冷清、寒冷;《记征人语》中前两句“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也用“沙”“月”来烘托边疆环境的孤寂,由此可知,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借助“沙”“月”等意象来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和寂静。
2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记征人语》中“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蜜卧听潮”承接上句,正是因为离家遥远,才使南征的清兵有家不能归。他们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多么希望做一个归乡的美梦,在温馨的梦境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梦中与父母妻儿相聚;但思念之情又使他们夜不能寐,只能枕着头盔,听潮起潮落。“却”字写出了戍边士兵无可奈何的心情。“枕兜鍪”极言生活艰辛,且与“无归梦”呼应,足见战士为国戍边的无怨无悔;“卧听潮”则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每每夜深人静边塞战士由所枕着的铁头盔发出的嗡嗡响声,勾起了对家乡江海潮水声的联想。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22·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风鸢图诗
[明]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注释】①风鸢:风筝。
27.诗歌一、二两句中连续出现三个“搓”字,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8.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27.连用三个“搓”字,动词,反复,写出了孩子的认真、急切的心情。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么的期待。
28.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着小孩子上青云之端。表达了诗人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的感慨之情。
【解析】
27.考查对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时,结合词语本义,联系诗句内容和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意思是,孩子们找来柳条和白色的柳絮搓出棉线,搓成长长的线条便开始放风筝。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诗的前两句着力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他们期盼已久的。
28.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意思是,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将风筝送上天去,也希望长辈的栽培可以带着孩子们上青云之端。诗歌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着纸鸢,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对于纸鸢来说,“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来说,“春风”是指父母和师长的培育,可以带着小孩子登上青云之端。诗人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希望他们将来能有所作为,也寄寓自身的感慨。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2022·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即事
[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9.赏析“小雨丝丝欲网春”中“网”字的妙处。
30.结合全诗所描绘的景物,请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29.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30.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29.考查对诗歌炼字的赏析。此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春景:时当晚春,细雨廉纤,像织就了一张丝网,想要网住春光。这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短短七个字,却有多层意思:小雨丝丝,描绘小雨飘飘洒洒,绵密轻飏,是一层意思;由雨丝的状貌,想到了真正的蚕丝,又是一层意思;由雨丝交织的状况,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是一层意思;由暮春时令及网,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网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写,层层递进,设想及比喻都十分新颖。尤其是“网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绝.就这么一句话,便将诗人感叹春日易过、逝水难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示例:“网”:是网住的意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生动形象表达出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留住春天的心情。表现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情绪。
30.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本题作答,首先,根据注释了解作者是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的。再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的意象“小雨”“落花”“黄昏”“车尘”“宿鸟”等,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作答。“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意思是,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凄冷景色,烘托出诗人因在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惆怅的情怀;“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意思是,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家门前冷落凄清的,暗示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无限感慨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诗歌阅读
书①事
王维
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释】①书:写。②阁:同“搁”,阻止、延滞。
31.龙龙:这首诗一、二两句写得多好呀,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___。
南南:你真厉害,经过你的想象和描绘,我也仿佛身临其境呢。
32.龙龙:有人评价这首诗“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欲上人衣来”更是神来之笔,但我不明白这一句好在何处。你能帮忙赏析一下吗?
南南:告诉你一个好方法,可以从修辞或表现手法入手,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再看看这当中有什么思想情感就搞定啦。来,你试一试。
龙龙:噢!我明白了,原来这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1.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虽是白昼,却懒得去开那院门。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新宁静,优美恬淡的画面。
32.运用拟人手法(或者化静为动),那青苔仿佛要从地上蹦跳起来,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苍苔长势之盛,绿意之浓,巧妙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和欣喜新奇的感受。
【解析】
3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类题型需注意:首先找出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一般是名词)列出来并解释意思;其次,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作者写了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天,还是懒得开院门。“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新宁静,优美恬淡的画面。
3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注意题干提示,可从修辞、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角度赏析。“欲上人衣来” 是传神之笔,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苍苔长势之盛,绿意之浓,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色彩的动静,化静为动,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小澄同学在整理有关“交友”的诗文时发现,有些友情深切感人,还有些友情虽“不交一言”亦是动人。我们一起来阅读他的分享。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33.小澄同学发现诗人送别友人之后并未立即离开,请你想象当时的画面并描绘。
34.小澄同学找到了后人对这首诗末句中“寒”字的称赞:“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你说一说“寒”字妙在何处?
【答案】33.弥漫的雾气笼罩着青石的台阶,朦胧的夜月映照着江亭的南门,诗人单薄的影子依然在留连顾望。
34.“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夜晚环境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送走友人后的孤寂和凄凉之情。
【解析】
3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人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月夜,烟雾弥漫,此时友人已经远去,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夜寒心亦寒:友人已远离,诗人孤单的身影伫立在江边凝望,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34.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个“寒”字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得诗的境界全出。一个寒字表面上是说夜气寒凉,实际上暗示了内心的伤感孤独,“寒”字融情入景,将此夜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故而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环境,又暗示诗人内心的情感。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2·江苏镇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所展现的景象。
36.这首诗虚实相生,情感曲折变化,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35.巴山的夜晚黑沉沉的,连绵的雨水密密地布满大地,秋水眼见着涨满了池塘(景物、形容词)
36.一二句实写当时自己所处环境,内心凄苦、无奈;三四句想象团聚后的情景,充满着喜悦欢乐。
【解析】
35.
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巴山夜雨涨秋池”句意: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示例:此时的巴山,正下着秋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整个秋池,我内心的愁思就像这秋雨一样,弥漫在巴山的夜空。
36.
不同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这首诗即兴写来,虚实相生,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诗人羁旅在外不得归而内心凄苦、无奈。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人能把“此时”的直面现实的痛苦与迷茫,和“将来”的“共剪”“却话”的喜悦与幸福交织一起,并且实现了一次时空大转换,痛苦与思念中萌生幸福与快乐,而快乐的梦幻觉醒时分应是更深厚的离愁别绪。表达痛苦与思念为实,表达团聚的幸福与快乐为虚。
37.(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结合下面的链接资料,请找出甲、乙两诗中写“实景”的诗句和写“虚景”的诗句(各写出一句即可),并说说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链接资料】
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实景”是指诗人眼前看到的现实景象,或是正在经历的现实场景;“虚景”可以指曾经经历过但现时却不在眼前的景象,可以指还没有发生但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景象,也可以指现实中不会发生只能在梦中出现的景象。
在诗人笔下,虚景与实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甲诗:
(1)实景:
(2)虚景:
(3)情感:
乙诗:
(4)实景:
(5)虚景:
(6)情感:
【答案】(1)巴山夜雨涨秋池(若多答“君问归期未有期”亦可)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答出任一句即可)
(3)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4)僵卧孤村不自哀、夜阑卧听风吹雨(答出任一句即可)
(5)尚思为国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答出任一句即可)
(6)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链接材料对虚实结合手法的解释,结合诗文意思进行分析。
甲诗大意: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实景描写,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乙诗大意: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这两句是实写。“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虚写。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这首诗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③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④。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①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③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④觞(shāng):酒杯。
38.请结全诗内容,说说“风吹柳花满店香”中“香”字的含义。
39.本诗结尾两句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尾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38.一是柳花之香(柳絮有它微妙的香味);二是春的气息之香(春风吹来的泥土草木的清香);三是美酒之香(新酿之酒飘香);四是心情之香(心清闻妙香,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让抒情主人公陶醉)。(达到三点即可分)
39.相同点:两首诗的结尾两句都运用拟人手法,将物人格化,寄托深厚情感。
不同点:本诗结尾两句还运用对比、反问等手法,含蓄地表达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尾两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解析】
38.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根据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可知这里说的“香”指的是柳花的香,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春回大地,各种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香气融合在一起。联系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可知还夸赞了酒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联系作者感情可知,春回江南,风景如画,鼻间闻着春天特有的草木清香,喝着醇香的美酒,感受着友人的真挚三,作者的心情是无比愉悦的,也是“香”的。
39.考查比较阅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试问”一词把东流水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别意与之谁短长”是无疑而问,答案在问句当中,东流水哪里比得上别意的绵长呢?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寄托了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要把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白,希望明月带着自己的情意,陪着友人一直到夜郎西。在作者笔下,明月有情有义,这是拟人的写法。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之情。所以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物寓情。不同点是,本诗结尾还运用了反问,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尾两句没有反问,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之情。
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江苏专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湖北武汉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湖北武汉专用),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