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11 盐 化肥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
展开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
【易错知识点汇总】
1.铵根离子在初中可以认为是金属离子,但氨不能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2.盐和盐之间也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3.氯化钠在农业上的主要作用是选种。
4.生理盐水是0.9%的食盐溶液。
5.碳酸氢钠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如其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碳酸钠和水。
【易错辨析】
1.烧碱属于碱,故纯碱也属于碱。( × )
2.通常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硝酸铵中没有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 × )
3.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是含有硫酸根离子。( × )
4.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所以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 )
5.复分解反应一定有盐生成,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 )
6.若定义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则复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
【易错过关】
1.下列化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的是( )
A.NH4Cl B.Ca3(PO4)2 C.K2SO4 D.CO(NH2)2
【答案】A
【解析】A、NH4Cl属于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因为铵根离子遇到氢氧根离子会放出氨气,造成肥效降低,故选项正确;
B、Ca3(PO4)2属于磷肥,不是铵态氮肥,可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故选项错误;
C、K2SO4属于钾肥,可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故选项错误;
D、CO(NH2)2属于氮肥,因此可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故选项错误;故选:A。
2.逻辑推理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B.O2、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铵盐遇碱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则尿素遇碱也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D.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则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发生爆炸
【答案】D
【解析】A、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灭火只要能控制住一个条件即可灭火,故A错;
B、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O2、O3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B错;
C、尿素中不含有铵根离子,不属于铵盐,遇碱不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C错;
D、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将碳酸钠固体放入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B.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不到明显变化
C.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
【答案】D
【解析】A、由于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将碳酸钠固体放入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故A正确;
B、由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所以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不到明显变化,故B正确;
C、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小,故C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是结论不是现象,故D不正确。
故选:D。
4.物质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称为水解反应。例如:Al2S3+6H2O=2Al(OH)3↓+3H2S↑.根据上述观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aF的水解产物是NaOH和HF
B.CaO2的水解产物是Ca(OH)2和H2O2
C.PCl3的水解产物之一是PH3
D.Mg3N2水解产物是Mg(OH)2和NH3
【答案】C
【解析】
A、NaF与H2O发生的反应,NaF+H2O=NaOH+HF,属于复分解反应,为水解反应。故对;
B、CaO2与2H2O发生的反应,CaO2+2H2O=Ca(OH)2+H2O2,属于复分解反应,为水解反应。故对;
C、PCl3的水解产物是HCl和P(OH)3,PCl3+3H2O=P(OH)3+3HCl,故错;
D、Mg3N2与6H2O发生的反应,Mg3N2+6H2O=3Mg(OH)2+2NH3,属于复分解反应,为水解反应。故对。故选:C。
5.3种无色溶液,溶质分别为硫酸铵、氯化钠和碳酸钾.3位同学设计的鉴别方案如下:
甲:各加入少量盐酸,有气体产生的是碳酸钾.然后向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硫酸铵,无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
乙:各加入足量烧碱溶液,加热,有气体产生的是硫酸铵.然后向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再加入少量稀硝酸,有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无沉淀的是碳酸钾.
丙:各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少量稀硝酸,有沉淀产生的是硫酸铵.然后向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无沉淀的是碳酸钾.其中正确的有( )
A.只有甲 B.甲和乙 C.乙和丙 D.甲和丙
【答案】A
【解析】甲: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二氧化碳;氯化钡与硫酸铵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铵,氯化钡与氯化钠都含有氯离子不反应,故甲说法正确;
乙:各加入足量烧碱溶液,氢氧化钠是过量的,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再加入少量稀硝酸,可能与烧碱溶液发生了反应,而不能判断与氯化钠、碳酸钾的反应情况,故乙说法错误;
丙:前面加入了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向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可能是由于加入氯化钡导致的,所以不能判断到底是否存在氯化钠。故丙说法错误。故选:A。
6.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下列图象表达的化学反应过程,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C
D
化学反应
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等质量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有、无MnO2催化的条件下反应
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与足量相同的锌片反应
等质量形状不同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图象
【答案】A
【解析】A、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镁的活动性大于铝,反应的时间短,铝生成的氢气多,故A不正确;
B、催化剂不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故B正确;
C、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与足量相同的锌片反应,10%的稀盐酸金属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故C正确;
D、等质量形状不同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相同的稀盐酸反应,粉末状的大理石反应的时间短,故D正确。故选:A。
7.向盛有一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固体质量変化与下图相符的是( )
A.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Cu﹣Zn合金中加入稀HCl
C.CuO中加入稀H2SO4 D.BaCO3中加入稀HNO3
【答案】B
【解析】A、MnO2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Cu﹣Zn合金中加入稀HCl,锌能与稀盐酸反应,铜不反应。锌反应完后质量不再减少,故B符合题意;
C、CuO中加入稀H2SO4,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减小到为0,故C不符合题意;
D、BaCO3中加入稀HNO3,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减小到为0,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现有氯化铜、烧碱、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钠五种物质的溶液,将其两两混合如图(I),其反应可以得到符合图(Ⅱ)关系的是( )
【答案】C
【解析】A、由于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令不会减少到0,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当恰好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到0,再通入二氧化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会减少到为0,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2+、Mg2+、SO42﹣等杂质,可将粗盐溶于水,再进行下列五步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②①③ B.②④⑤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答案】C
【解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溶液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②⑤④①③或⑤②④①③。
故选:C。
10.某固体可能含有CaCl2、Na2SO4、CuSO4、KNO3、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透明溶液;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原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Na2CO3和Na2SO4,可能有KNO3、CuSO4、CaCl2
B.一定有Na2CO3,Na2SO4和CuSO4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
C.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aCl2,可能有KNO3、CuSO4
D.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由于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由于碳酸钠能与硫酸铜、氯化钙反应生成了沉淀,则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钙、硫酸铜。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硝酸钾是否存在,是可能存在的物质。
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观察选择项,D正确。故选:D。
11.已知:常温下CaCl2、NaCl的水溶液均呈中性。向含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过量的X,溶液pH与滴入X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纯碱溶液 D.硝酸银溶液
【答案】C
【解析】A、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显酸性,加水稀释,酸性逐渐变弱,pH增大,但不可能等于7、大于7,故选项错误。
B、向含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酸性逐渐变弱,完全反应时显中性,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曲线不会有水平一段,故选项错误。
C、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又和CaCl2反应碳酸钙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故选项正确。
D、HCl与CaCl2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等于7、大于7,故选项错误。故选:C。
12.不需其他试剂就能区别的一组溶液是( )
A.FeCl3 NaOH KCl Ba(NO3)2
B.NaCl Na2CO3 KNO3 HCl
C.Na2SO4 BaCl2 K2CO3 KNO3
D.BaCl2 CuSO4 NaOH NaCl
【答案】D
【解析】A、溶液呈黄色的为FeCl3溶液,取该溶液滴入另三种溶液,出现红褐沉淀的溶液为NaOH溶液,另两种溶液无明显现象,无法进一步区分。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不能区别该组溶液;
B、四种溶液相互混合,其中有两种溶液相遇有气泡产生,则该两种溶液为盐酸和碳酸钠,但无法进一步区分。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不能区别该组溶液;
C、四种溶液相互混合,有一种物质出现两次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为BaCl2溶液,而无明显现象的溶液为KNO3溶液,其余两种溶液Na2SO4溶液、K2O3溶液却无法进一步进行区分。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不能区分该组溶液;
D、溶液呈蓝色的为CuSO4溶液,取该溶液滴入另三种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溶液为BaCl2溶液,出现蓝色沉淀的溶液为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为NaCl溶液,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能区别该组溶液;
故选:D。
1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图1: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前)
B.图2:向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图3:将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D.图4: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甲和乙
【答案】D
【解析】A、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开始时,放出热量,气压增大,恢复到室温时,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然后不变,故A错误;
B、稀硫酸显酸性,溶液的pH小于7,加入氢氧化钠时发生了中和反应,溶液的pH增大,故B错误;
C、由题意,氧化镁、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是:
MgO+2HCl═MgCl2+H2O;MgCO3+2HCl═MgCl2+H2O+CO2↑
40 73 95 84 73 95
根据上述关系可以知道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相等,但是消耗的固体的质量明显是碳酸镁要多,故C错误;
D、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甲和乙,故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的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A.NaCl、BaCl2、CuSO4、NaOH、KNO3
B.Ba(NO3)2、NaCl、Na2SO4、H2SO4、HCl
C.NaOH、FeCl3、MgSO4、BaCl2、KCl
D.Na2NO3、HCl、Na2SO4、KCl、CaCl2
【答案】C
【解析】A、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
B、Ba(NO3)2与Na2SO4、H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
C、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SO4溶液,能与Mg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钾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D、组内物质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选:C。
15.下列能一次将稀硫酸、Ca(OH)2溶液、NaCl溶液区别出来的试剂是( )
A.CaCl2溶液 B.NaOH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 D.无色酚酞溶液
【答案】C
【解析】A、CaCl2溶液与稀H2SO4、Ca(OH)2溶液、NaCl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Na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与Ca(OH)2溶液、NaCl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稀H2SO4、Ca(OH)2溶液、NaCl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红色、蓝色、紫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稀H2SO4、Ca(OH)2溶液、NaCl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无色、红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C。
16.小陈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图甲所示的实验试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实验仪器操作无误
B.图乙中d~m断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断反应过程中有气产生
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Cl
【答案】D
【解析】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A错误;
B.由溶液pH 的变化图,d~mpH增大,发生的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d﹣m 断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
C.由溶液pH 的变化图,m~n pH不变,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产生,故C错误;
D.图乙中n 点之后溶液中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溶质有 Na2CO3 和 NaCl,故D正确。故选:D。
17.某面包膨松剂由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两种物质组成,该膨松剂在面包制作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化学小组为验证该膨松剂的成分,查阅资料,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开始前弹簧夹都处于关闭状态)。
资料:
①膨松剂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
2NaHCO3═Na2CO3+H2O+CO2↑;
NH4HCO3═NH3↑+H2O+CO2↑。
②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为氨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将装置B中的水换成澄清石灰水以检验CO2
B.关闭K2,打开K1,充分加热之后即可观察到碳酸氢铵的存在的证据
C.如果缺少装置C,仍可证明碳酸氢铵的存在
D.该装置还无法证明碳酸氢钠的存在
【答案】B
【解析】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A、膨松剂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样通过B中水即可产生气泡,所以不需要将装置B中的水换成澄清石灰水以检验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关闭K2,打开K1,充分加热,D中酚酞变红,说明有氨气生成,根据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改变。可以判断膨松剂中有碳酸氢铵存在,故B正确;
C、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避免了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故C错误;
D、关闭K1,打开K2,当B中水里没有气泡时,试管中有剩余固体存在,因为碳酸氢铵分解后无固体,所以可以说明有碳酸氢钠存在,故D错误。故选:B。
18.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B.b点所对应的X值为53
C.c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
D.图中oa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答案】A
【解析】A、a点表示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两种,A选项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y 2.2g
解得y=5.3g;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z 5.0g
解得z=5.3g;
x=(5.3g+5.3g)÷10%=106g,B错误;
C、c点的溶液中含有Na2CO3、NaCl两种溶质,由于Na2CO3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C选项错误;
D、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D选项错误;故选:A。
19.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减少的是( )
A.硫酸和烧碱溶液
B.铝和硫酸铜溶液
C.氧化铁固体和盐酸
D.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答案】B
【解析】A、硫酸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B、铝能够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溶液中的溶质由硫酸铜变成硫酸铝(3CuSO4~Al2(SO4)3),溶液质量减小,故符合题意;
C、氧化铁和盐酸反应,溶液增加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钠溶液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钠溶液。故选:B。
20.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根据组成元素不同对化学肥料的分类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尿素[CO(NH2)2]、氨水(NH3•H2O)、硝酸铵属于氮肥
B.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图中①中表示的是磷肥
D.图中②中既含有氮元素也含有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答案】B
【解析】A、化学式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说法正确;
B、硝酸钾中含有氮和钾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故B说法错误;
C、图①中含有氮元素也含有钾元素,还剩磷肥,图中①中表示的是磷肥,故C说法正确;
D、②中既含有氮元素也含有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说法正确。故选:B。
二.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2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在普通口罩上添加氯化钠涂层,就能将其转化为“特效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会溶解于病毒自身携带的水中,杀死病毒,后水分蒸发,氯化钠再次析出。
【材料二】氯化钠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35.8
36.0
36.1
36.4
37.1
38.0
39.2
【材料三】某实验小组在室温(20℃)下,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改变”或“不变”)。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符号为 。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根据材料二:20℃时,100.0g 水中溶解 g 氯化钠恰好饱和,若要把该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 (填“搅拌”或“加水”)的方法。
(3)根据材料二和三:
①溶液 A 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操作Ⅱ是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③操作Ⅲ过程中溶液质量与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填字母)。
a.m1<20g
b.(m2﹣m3)是减少的水的质量
c.D、E 点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F 点时,停止加热
④该实验得到精盐的产率为 。
【答案】(1)改变;Cl﹣;减少。
(2)36.0;加水。
(3)①不饱和。
②过滤;漏斗;引流。
③ac。
④90%。
【解析】(1)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不断向水中溶解,水不断蒸发,因此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改变;
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是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氯离子的符号为Cl﹣;
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时失去电子,其核外电子数减少。
(2)根据材料二:20℃时,100.0g 水中溶解36.0g 氯化钠恰好饱和,若要把该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的方法。
(3)①设15mL水20℃时最多溶解氯化钠质量为x,
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0g,根据题意有:=,x=5.4g,即20℃时15mL水溶解5.4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而蒸发析出4.5g精盐,说明溶液 A 是不饱和溶液。
②操作Ⅱ是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填:过滤;漏斗;引流。
③a.15mL水和4.5g精盐形成的溶液质量是19.5g,因此m1<20g,该选项说法正确;
b.(m2﹣m3)是减少的水和析出的氯化钠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D、E 点都是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d.应该在F点之前停止加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填:ac。
④该实验得到精盐的产率为:×100%=90%,故填:90%。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查阅资料】①硫酸铜和氯化铜的溶液都有毒。铜离子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可以破坏人体细胞。②硫酸钠溶液呈中性,无毒。
【实验与探究】
内容
现象
实验解析
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稀盐酸于小试管中,滴入数滴碳酸钠溶液试液,振荡
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0+CO2↑
生成物中有 或有 生成时,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
实验二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小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液体呈现红色;再滴入足量的稀硫酸
实验三
取少量氯化铜溶液于小试管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试液,振荡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废液处理】实验结束时,老师指出,废液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实现绿色排放(不考虑酚酞试液)。同学们把三个实验的试管内所有物质都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得到蓝色澄清液体。根据上述现象,同学们向废液中逐滴滴加 溶液,直至观察到 。说明废液达到了绿色排放的要求。
【答案】产生无色气泡; 溶液红色逐渐退去; 产生蓝色沉淀; Cu2++2OH﹣=Cu(OH)2↓;沉淀、气体、水;
氢氧化钠;恰好无蓝色沉淀生成。
【解析】【实验与探究】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取少量稀盐酸于小试管中,滴入数滴碳酸钠溶液试液会有气泡产生;酚酞遇碱变红色,故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小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液体呈现红色;再滴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颜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水或有沉淀生成;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所以
【实验与探究】
内容
现象
实验解析
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稀盐酸于小试管中,滴入数滴碳酸钠溶液试液,振荡
产生无色气泡
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0+CO2↑
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水或有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
实验二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小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液体呈现红色;再滴入足量的稀硫酸
溶液红色逐渐退去
实验三
取少量氯化铜溶液于小试管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试液,振荡
产生蓝色沉淀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Cu2++2OH﹣=Cu(OH)2↓;
【废液处理】把三个实验的试管内所有物质都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得到蓝色澄清液体,说明溶液中由铜离子剩余,根据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故向废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观察到恰好无蓝色沉淀生成时,说明溶液中的铜离子已全部沉淀,废液达到了绿色排放的要求。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a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清液a中逐滴滴加K2CO3溶液。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a中的溶质是⑤HNO3和Ba(NO3)2;
【拓展与应用】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23.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学习海水“制碱”知识后,到实验室做实验,小华实验:先取2mL Na2CO3溶液于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小红实验:先取2mL稀盐酸于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Na2CO3溶液,却马上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两人实验所用的Na2CO3溶液、稀盐酸均相同,却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他们为了查明原因,查阅资料:
①HCl和Na2CO3反应时其实是分步进行的,即:
Na2CO3+HCl═NaCl+NaHCO3(先),NaHCO3+HCl=NaCl+H2O+CO2↑(后)。
②NaHCO3溶液与足量澄清石灰水混合会变浑浊。
③Ca(HCO3)2溶于水
请回答:(1)NaHCO3俗称 ;
(2)NaHCO3在医疗上是治疗 的药剂之一。
【提出问题】小华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NaCl;②NaCl、NaHCO3;③NaCl、Na2CO3;④NaCl、Na2CO3、NaHCO3
【提出质疑】小红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适量小华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猜想④成立
【交流与反思】(1)大家一致认为上面实验探究结论不正确,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红认为,小华实验后的溶液应该继续慢慢滴入稀盐酸,若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会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归纳与总结】小华实验与小红实验现象不同的主要原因与 有关。
【答案】故答案为:(1)小苏打;
(2)胃酸过多;
【提出质疑】①③;
【交流与反思】(1)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2)④;
【归纳与总结】加入试剂的顺序。
【解析】(1)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2)碳酸氢钠会与盐酸反应而消耗胃酸;
【提出质疑】向同时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里滴加盐酸,盐酸是会先跟碳酸钠反应的,等到碳酸钠全消耗完,盐酸才会继续跟碳酸氢钠反应,因为碳酸钠碱性更强,这两个反应不是中和反应,但是反应机理是符合中和反应的反应机理的,所以盐酸会优先与碱性更强的碳酸钠反应,所以溶质不能是NaCl或NaCl和碳酸钠,所以小红认为猜想①③一定不正确;
【交流与反思】(1)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2)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所以实验后的溶液应该继续慢慢滴入稀盐酸,若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会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猜想④成立;
【归纳与总结】小华实验与小红实验现象不同的主要原因与加入试剂的顺序有关。
24.某同学设计如下几组实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已知: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第一组】选取5种溶液,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A和B中无明显现
象,不能确定反应是否
发生。
/
(1)试管C中产生 (填实验现象)。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2)试管C中减少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试管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二组】对试管A和B中是否发生反应再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E中,滴加酚酞试液
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
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4)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
度分析试管E中反应的实
质是 。
试管F中始终无明显现象,
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
【第三组】对试管B中是否发生反应继续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G中溶液变红
(5)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试管G的溶液中存在 (填微粒符号)。
(6)向试管H中滴加 (填“试剂X”的化学式)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中有SO42﹣存在。
结论
NaCl溶液与稀硫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答案】(1)气泡;(2)CO32﹣;(3)H2SO4+BaCl2═BaSO4↓+2HCl;(4)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写离子化学式也可);(5)H+;(6)BaCl2。
【解析】(1)由于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3号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2)试管C中反应实质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试管C中减少的是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O32﹣;
(3)试管D中发生复分解反应是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l;
(4)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5)由于稀硫酸电离出的氢离子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试管G的溶液中存在H+;
(6)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会产生白色的硫酸钡沉淀,故向H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SO42﹣存在;
2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如图两个实验:
【实验一】:把试管①②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最后只得到蓝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1)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试管①中一定反应完全的是 (填化学式);写出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混合后得到蓝色沉淀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混合后所得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实验二】:
组合序号
①
②
③
组合的溶液
H2SO4
NaOH
H2SO4
NaCl
H2SO4
Na2CO3
(3)在组合①、②、③中,组合 无明显现象,但它们的实质不同,为了证明实质不同,小夕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试液。
(4)实验结束后把3个组合反应后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也显无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溶质的组成一定有的是 (填化学式)。
【结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反思】上述实验后的废液应 处理。
【答案】(1)CuSO4;BaCl2+CuSO4=BaSO4↓+CuCl2;CuCl2+2NaOH=Cu(OH)2↓+2NaCl。
(2)Na2SO4、NaCl;NaOH。
(3)①②。
(4)①NaCl、Na2SO4。
【反思】回收。
【解析】(1)试管①2NaOH+CuSO4=Cu(OH)2↓+Na2SO4,试管②BaCl2+CuSO4=BaSO4↓+CuCl2,而反应后上层清液混合后,只生成了蓝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说明只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没有硫酸钡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氯化钡,溶液为无色,则不存在铜离子,而在试管②不存在氢氧根,所以只能是①中提供,所以①中上层清液含有氢氧化钠,因此硫酸铜被全部消耗,②中氯化钡被全部消耗;氯化铜和氢氧化钠是两个试管反应后一定存在的物质,所以一定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而试管②中硫酸铜是否剩余无法判断,但是最终为无色溶液,溶液中肯定不存在铜离子,所以硫酸铜若存在也是被氢氧化钠消耗完毕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故答案为:CuSO4;BaCl2+CuSO4=BaSO4↓+CuCl2;CuCl2+2NaOH=Cu(OH)2↓+2NaCl。
(2)试管①生成硫酸钠和剩余氢氧化钠,试管②氯化钡不存在,硫酸铜是否存在不确定,氯化铜一定存在,两试管上层清液混合,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不参与反应,存在溶液中,所以硫酸钠一定存在,氯化钠为生成物一定存在,至于氢氧化钠是否有剩余无法判断,所以为可能存在;
故答案为:Na2SO4、NaCl;NaOH。
(3)①中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②中两者不反应,③中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出现,所以③可以观察到现象,其余两个无明显现象;
故答案为:①②。
(4)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酸性和中性溶液为无色,混合后为无色,则不存在碱性物质,所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无剩余,硫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为中性,都不变色,而①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②不反应,③中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溶质一定有生成的硫酸钠和不参与反应的氯化钠,而硫酸是否有剩余无法判断;故答案为:NaCl、Na2SO4。
【反思】废液不得直接排放,需要回收处理后排放,避免污染环境;故答案为:回收。
26.学习过化肥的简易鉴别后,勇往直前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来到实验室,对老师准备的“磷矿粉、尿素、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五份化肥样品进行鉴别。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这些化肥?
[进行实验1]通过观察颜色,可以直接被区分出来的一种化肥是 (填名称)。小冰取其余四种化肥样品,分别加入适量熟石灰研磨,其中只有一种化肥研磨后没有闻到气味,该份化肥样品为 (填化学式)。
[进行实验2]为得出正确结论,同学们取其余三种样品粉末各适量,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并编号。小城按如图1的顺序进行实验:
盛有样品溶液1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评价交流]小美提出:若先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后加入硝酸钡溶液无明显现象,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请你评价:她的说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
经过讨论,同学们完成了这些化肥的鉴别,并成功得出了正确结论。
[总结规律]完成区分化学物质的思维流程图:
同学们不但成功完成了化肥鉴别,还通过实验归纳出了区分物质通用的思维模型,这种善于拓展延伸,举一反三的思维精神,也值得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答案】[进行实验1]磷矿粉;CO(NH2)2;
[进行实验2]Ba(NO3)2+(NH4)2SO4═BaSO4↓+2NH4NO3 。
[评价交流]错误;
[总结规律]不同点;物理;化学;不同。
【解析】[进行实验1]尿素、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都是白色的,而磷矿粉是灰色的,故通过观察颜色,可以直接被区分出来的一种化肥是磷矿粉;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氨气,而尿素不是铵态氮肥,故小冰取其余四种化肥样品,分别加入适量熟石灰研磨,研磨后没有闻到气味的化肥样品为CO(NH2)2,故填:磷矿粉;CO(NH2)2;
[进行实验2]盛有样品溶液1的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故是硝酸钡和硫酸铵的反应,二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NH4)2SO4═BaSO4↓+2NH4NO3 ,故填:Ba(NO3)2+(NH4)2SO4═BaSO4↓+2NH4NO3 。
[评价交流]若先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后加入硝酸钡溶液无明显现象,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因为硝酸银与氯离子结合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填:错误;
[总结规律]要区分物质,可以根据物质性质的不同的进行,一般先采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在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进行,所加的试剂与不同物质混合需要产生不同的现象,故填:不同点;物理;化学;不同。
27.螺壳中含有碳酸钙,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1)往左边容器中放入碎螺壳并注入稀盐酸,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右边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证明螺壳中含有碳酸钙。小明的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小明收集螺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并用如图乙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反应,在广口瓶中先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适量稀盐酸,预期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用气球的形状变化来表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称为转换法,下列与这种研究方法不相同的是 。
A.甲: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B.乙: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C.丙: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运动的特点D.丁:证明动物呼吸需要氧气
【答案】(1)正确,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2)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3)C。
【解析】(1)根据生活常识,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小明的检验方法正确,理由是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2)如果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以及水反应生成碳酸钠,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通过导管进入气球中,能够观察到气球膨胀。再加入适量稀盐酸,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气球变瘪;
(3)A转化为木块运动距离,B转化为红墨水的液面差,D转化为红墨水的移动,故选C。
28.化学变化是可以调控的,能从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
Ⅰ.不同实验对反应速率有不同要求。某同学探究CO2 制取实验,按要求答题。限选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①反应物的浓度②反应物的状态
限选试剂:A.稀盐酸B.浓盐酸 C.块状石灰石D.碳酸钠溶液E.粉末状石灰石填写下表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名称
控制速率的方法
所选用的最佳试剂
灭火器反应原理
和D
CO2 的实验室制法
A 和 C
Ⅱ.通过调控反应物的量可以操控化学反应产物及化学反应的进程。
【查阅资料】HCl 和Na2CO3 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2CO3+HCl=NaCl+NaHCO3;第二步:②NaHCO3+HCl=NaCl+H2O+CO2↑
(1)图一实验:向 10.6g10%的 Na2CO3 溶液中滴加 10mL 7.3%的稀盐酸溶液(稀盐酸的密度为1.0g/mL),恰好完全反应至不再产生气泡。反应过程中,当试管中溶液中溶质是 NaCl 和 NaHCO3 时,所滴加的稀盐酸溶液的体积 V 的取值范围 ;
(2)图二实验:向 10mL 稀盐酸溶液(稀盐酸的密度为 1.0g/mL)滴加 Na2CO3 溶液,能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 。
(3)D 点中溶液 pH 7(填“>”“=”或“<”);向 D 点溶液中加入少量CaCl2 溶液,反应方程式为 。
【答案】I、
实验名称
控制速率的方法
所选用的最佳试剂
灭火器反应原理
①
B和D
CO2 的实验室制法
②
A和C
Ⅱ、(1)0~~5;
(2)稀盐酸对于碳酸钠来说是过量的,两步反应会与碳酸钠反应很快生成二氧化碳;
(3)Na2CO3+CaCl2=CaCO3↓+2NaCl。
【解析】I、灭火器中需要快速产生二氧化碳,故盐酸不能使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速率不能过快,故使用的是块状的石灰石,所以
实验名称
控制速率的方法
所选用的最佳试剂
灭火器反应原理
①
B和D
CO2 的实验室制法
②
A和C
Ⅱ、(1)反应过程中,当试管中溶液中溶质是 NaCl 和 NaHCO3 时,发生的地第一个反应,
Na2CO3+HCl=NaCl+NaHCO3;
106 36.5
10.6g×10% x×7.3%
=
x=5g;
(2)向 10mL 稀盐酸溶液滴加 Na2CO3 溶液,能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稀盐酸对于碳酸钠来说是过量的,两步反应会与碳酸钠反应很快生成二氧化碳;
(3)D点中溶液中加入的碳酸钠是过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9.粗盐中除含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如何除去杂质得到氯化钠晶体,同学们利用学到的知识,采用两种方法。
物理方法:
(1)步骤I和步骤Ⅱ都涉及到的实验操作是 ;
(2)饱和溶液X中的溶质是 (填名称)。
化学方法:
(3)为了除去溶液A中的可溶性杂质,步骤II中加入过量的试剂是Na2CO3、NaOH、BaCl2.为保证最后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则加入过量试剂的合理顺序有 。
A.Na2CO3、NaOH、BaCl2
B.BaCl2、NaOH、Na2CO3
C.NaOH、BaCl2、Na2CO3
D.Na2CO3、BaCl2、NaOH
(4)步骤Ⅲ中不能将盐酸换成硫酸的原因是 。
【答案】(1)过滤。(2)氯化钠。(3)BC.(4)引人杂质硫酸钠。
【解析】(1)步骤I和步骤Ⅱ都能将固液分开,所以涉及到的实验操作是过滤;
(2)由流程可知,要析出氯化钠,加入的X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要除去硫酸钠,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氯化镁,应加入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钙应加入碳酸钠,需要注意的是碳酸钠加在氯化钡的后面即可,所以BC正确;
(4)由于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所以步骤Ⅲ中不能将盐酸换成硫酸的原因是引人杂质硫酸钠。
30.如图为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l)干电池中含有较多的碳粉和石墨,依据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石墨具有导电性
B.碳纳米管是化合物
C.金刚石与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②冬天用木炭烤火容易产生 (填化学式)使人中毒。
(2)把NH4Cl配制成溶液,并结合下表填空。
溶液
K2SO4溶液
NH4Cl溶液
氨水
K2CO3溶液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
红色
蓝色
蓝色
①通过观察上表可知,NH4Cl溶液的pH (填“>”“<”或者“=”)7。
②上表中属于碱性氮肥的是 。
(3)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①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 (填序号)。
A.ZnO与稀盐酸 B.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
C.ZnCO3与NaCl溶液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
【答案】(1)①B; ②CO.(2)①<;②氨水。(3)①有气泡产生; ②AB。
【解答】解;(l)①A.石墨具有导电性,说法正确;
B.碳纳米管是碳的单质,说法错误;
C.金刚石与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
②冬天用木炭烤火容易产生CO使人中毒。
(2)①通过观察上表可知,NH4Cl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溶液显酸性,pH<7。
②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说明氨水呈碱性,属于碱性氮肥。
(3)①由于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所以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②A.ZnO与稀盐酸生成了氯化锌和水,故A符合题意;
B.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锌,故B符合题意;
C.由于ZnCO3不溶于水,与NaCl溶液不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不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9 溶液的形成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9 溶液的形成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共16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8 金属与金属材料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8 金属与金属材料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12 化学与生活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12 化学与生活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