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中生物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真题合集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1. 如图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细胞外液的三种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Y的渗透压会升高
B. 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则X的含量会增加
C. X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Y
D.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Y、Z
2. 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 淀粉被消化分解成麦芽糖
B. 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
C. 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D. 血浆蛋白与游离脂肪酸结合
3. 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4.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内液
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C.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调节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刺激d点,指针偏转1次 B. 刺激b点时,指针偏转2次
C. 刺激c点,指针偏转2次 D. 刺激a点时,指针偏转1次
7. 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B. 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构成
C. 反射弧都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神经元细胞构成
D. 兴奋从轴突传到树突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9.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刺激③处,A处产生感觉
B.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 能发生反射活动
C. 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在②处传递速度快
D. 若在③处用玻璃棒刺激,图中④⑤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10. 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液体属于细胞内液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时发生的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1. 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 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D. 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12.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膝跳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双向传导的
B. 体温调节中温觉(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或内脏器官的黏膜上
C.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人体血糖浓度
D.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产生渴觉
13. 人从30℃的环境走入5℃的冻库中,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心率变慢 B. 耗氧量减少,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D.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14. 关于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人首次接触到花粉就会出现过敏现象
B.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
C. 免疫调节不只对病原体有防卫作用,也会监控并清除体内某些细胞
D.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产生,只在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
15. 给儿童注射相关疫苗使其具有了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这在免疫类型和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分别属于( )
A. 非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B. 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C. 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D. 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16.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成熟
17. 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 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 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18. 按照现代免疫概念来划分,下列物质属于抗原概念的有( )
A. 给小孩接种的牛痘 B. 破伤风抗毒素
C. 给发炎病人输入的青霉素药液 D. 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
19. 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只参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B. 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
D. 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产生抗体
20. 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淋巴结中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 B. 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C. 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 D. 唾液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
21. 某同学患流感,医生建议多休息多喝水,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多种免疫细胞被激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B. 病毒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只参与体液调节
C. 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化
D. 大量饮水,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
22. 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接触了某些花粉而引起的皮肤荨麻疹
C. 吃了海鲜后呕吐 D. 接触了动物的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
23. 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二道防线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
B. 吞噬细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
C. 溶菌酶、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在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
D. 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24. 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对此图的叙述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B. 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C. 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 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25. 如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给予图示方向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 甲向右弯,乙向左弯 B.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
C.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 D.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
26.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尖端 尖端 尖端
B. 尖端 尖端 尖端下面的部分
C. 尖端下面的部分 尖端下面的部分 尖端下面的部分
D. 尖端 尖端下面的部分 尖端下面的部分
27. 植物的茎生长具有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刺激下( )
A. 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慢 B. 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
C. 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生长慢 D. 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
28.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
A. 抑制侧芽的生长 B. 抑制其开花结果 C. 抑制向光性 D. 促进侧芽生长
29.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调节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B.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C. 植物激素可以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其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
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
3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 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1. 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1中下列液体的名称A液______;B液______;C液______;其中A液与B和C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2)细胞1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
(3)写出图2中各标号代表的两个系统分别是:①______,②______。
(4)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⑤为______。
32. 如图为某男子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④表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产生冷觉的A是 ______。
(2)图中②是 ______激素。B是 ______。当激素③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相关激素时,体现了激素的 ______调节机制。在受到寒冷刺激时,B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而激素③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这与靶细胞膜上 ______有关。
(3)饥饿状态下,血糖降低,图中C细胞分泌④作用于靶器官D ______,通过促进 ______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33. 如图1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中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1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
(2)A的名称是______。
(3)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______],其特点是______。
(4)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细胞。
(5)目前普遍认为,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⑦细胞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
(7)图2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第一次感染,②第二次感染)______。
34. 图一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图二为某一植株的一段枝条,请观察后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______。
(2)图一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______。
(3)图一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______。
(4)由图一可知,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器官是 ______。
(5)图二中A芽优先生长,B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叫 ______。要使B芽迅速发育成枝条,常用的有效方法是 ______。
(6)由图可知,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 ______,能体现其作用特点的实例有 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Y的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若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则组织液的含量会增加,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C错误;
D、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D正确。
故选:C。
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并非只有神经调节。
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细胞内液等成分的判断,涉及到内环境各种成分的转化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难度不大。
2.【答案】D
【解析】A、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则淀粉被消化分解成麦芽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液,则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不是发生在内环境,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内合成,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因此血浆蛋白与游离脂肪酸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D。
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规律总结: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生化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凡是只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生化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3.【答案】A
【解析】解:在动脉血、肺泡内、和肺部毛细血管中氧浓度都很大,只有静脉血中含氧少。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可见,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血浆,然后血浆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进行运输到组织液内,组织液内的氧气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A。
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知道平衡为止进行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了细胞外液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手和脚有时磨出的水泡是由表皮被擦伤,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渗出造成,故主要为组织液。
故选: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A错误;
B、正常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B错误;
C、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1、体液是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解:A、刺激d点,由于突触存在兴奋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递,即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A正确;
B、刺激b点时,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B正确;
C、刺激c点,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C正确;
D、刺激a点时,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两接线柱,指针不偏转,D错误。
故选: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a、b、c兴奋向两个方向传导,刺激d兴奋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递。
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解:(1)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因交通事故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
(2)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C。
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本题考查神经传导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解:A、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A错误;
B、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B错误;
C、动物体内的反射绝大多数需要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C正确;
D、兴奋既可以提高突触从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神经元的树突,也可以从同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树突,D错误。
故选: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
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C
【解析】解:A、图中A是感受器,能够感受刺激,刺激③处,会引起效应器E的反应,但产生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A错误;
B、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 能发生反应,但由于反射弧不完整,所以不能称为反射,B错误;
C、图中②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在②处传递速度快,C正确;
D、由于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阈强度,所以③处用玻璃棒刺激,图中④⑤处不一定能测到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C。
据图分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解:A、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液体属于细胞外液中的组织液,A错误;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兴奋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的,因此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A。
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信号变化,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答案】C
【解析】解:A、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
B、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C正确;
D、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具有渗透压感受器,D错误。
故选:C。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A、发生膝跳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A错误;
B、温度感受器包括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的黏膜上,B正确;
C、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二者通过拮抗作用调节人体血糖浓度,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故选:B。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为单向。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可将兴奋传导到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梳理所学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13.【答案】D
【解析】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时,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耗氧量增加来增加产热,A错误;
BD、进入寒冷环境,一方面机体产热增加,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体表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散失,减少散热,B错误,D正确;
C、进入寒冷环境,机体耗氧量增加,但是体温维持恒定,C错误。
故选:D。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4.【答案】C
【解析】解:A、某人首次接触到花粉不会出现过敏现象,A错误;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转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
C、免疫调节不只对病原体有防卫作用,也会监控并清除体内某些细胞,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可在第一道、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D错误。
故选:C。
1、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要,T细胞识别和呈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解: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给儿童注射相关疫苗使其具有了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的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给儿童注射相关疫苗使其具有了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可以避免儿童感染某种传染病,因此在预防措施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所以,这在免疫类型和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分别属于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D。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6.【答案】B
【解析】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
D、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D错误。
故选:B。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7.【答案】A
【解析】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如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遗传,A正确;
B、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特异性免疫范畴,B错误;
C、记忆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C错误;
D、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D错误。
故选:A。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天生的免疫。所以也叫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机体与外来微生物的接触后获得的,所以也叫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点: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意在考查学生区分相关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18.【答案】A
【解析】解:A、给小孩接种的牛痘,牛痘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天花病毒起到抵抗作用,A正确;
B、破伤风抗毒素属于抗体,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可用于预防破伤风,B错误;
C、青霉素属于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不是抗原,C错误;
D、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其免疫力,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D错误。
故选:A。
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如给少年儿童接种牛痘能有效的预防天花病。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牛痘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天花病毒起到拮抗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重点考查抗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抗原的概念,掌握抗原的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较易。
19.【答案】B
【解析】解:A、吞噬细胞既能参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也能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
C、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选:B。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答案】C
【解析】解:A、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体接种牛痘疫苗可使体内的产生天花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大肠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答案】B
【解析】解: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和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A正确;
B、病毒感染后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其随着血液播散,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可引起发生细胞免疫,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B错误;
C、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化,C正确;
D、大量饮水,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D正确。
故选:B。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掌握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22.【答案】A
【解析】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CD、接触了某些花粉而引起的皮肤荨麻疹、吃了海鲜后呕吐、接触了动物的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都属于过敏反应,BCD正确。
故选:A。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3.【答案】A
【解析】解:A、第一、二道防线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泛,无特异性,A正确;
B、吞噬细胞在第二、三道防线中都起作用,B错误;
C、溶菌酶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C错误;
D、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D错误。
故选:A。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本题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4.【答案】A
【解析】解:A、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不是尖端下部,A错误;
B、尖端部位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B正确;
C、生长素由①向③运输是极性运输,C正确;
D、与④相比,③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D正确。
故选:A。
由于单侧光照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造成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生长素由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的机理,梳理植物向光性的机理,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解答。对于生长素的运输和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D
【解析】解:甲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所以甲直立生长不弯曲;
乙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乙不生长不弯曲;
所以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不弯曲、乙不弯曲。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植物的向光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调控;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可以向下运输;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生长素运输受单侧光影响;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哪侧长得快,则向对侧弯曲.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云母片的作用,及生长素运输的特点.
26.【答案】B
【解析】解:幼苗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为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也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尖端产生后向下端运输,促进胚芽鞘下端部位的生长,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尖端下面的伸长区部分会发生弯曲生长。
故选:B。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答案】D
【解析】解: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照射下,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生长慢,从而表现为向光生长。
故选:D。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8.【答案】D
【解析】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顶芽能产生生长素,且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故选:D。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摘心等措施能使侧芽处的生长素降低,促进侧芽生长,从而打破顶端优势。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两重性、顶端优势现象及应用,重点考查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能理论联系实际,解释自然界的顶端优势现象,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29.【答案】B
【解析】解:A、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A正确;
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调节细胞代谢,B错误;
C、植物激素可以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其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D正确。
故选:B。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本题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明确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难度不大。
30.【答案】D
【解析】解;A、根尖可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A正确;
B、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
C、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C正确;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D。
1.生长素的产生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广泛分布在各个器官,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2.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可压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成分、产生、生理作用等.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1.【答案】血浆 淋巴 组织液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血浆和组织液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氧气和养料 二氧化碳等废物
【解析】解:(1)图1中A液为血浆;B液为淋巴;C液为组织液;其中A液血浆与B淋巴和C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2)细胞1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图2中各标号代表的两个系统分别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
(4)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氧气和养料,⑤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故答案为:
(1)血浆 淋巴 组织液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2)血浆和组织液
(3)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4)氧气和养料 二氧化碳等废物
分析题图1:A液为血浆,B液为淋巴,C液为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1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2表示毛细淋巴壁细胞,3表示组织细胞。
分析题图2:图示为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出细胞;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
本题结合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和各数字代表的含义,再对各小题作出准确的解答,难度不大。
32.【答案】大脑皮层 促甲状腺激 垂体 负反馈 特异性受体 肝脏 肝糖原分解
【解析】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生冷觉的A是大脑皮层。
(2)图中②作用于甲状腺,是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当激素③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相关激素时,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受到寒冷刺激时,B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而激素③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这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有关。
(3)饥饿状态下,血糖降低,图中C胰岛A细胞分泌④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器官D肝脏,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故答案为:
(1)大脑皮层
(2)促甲状腺激素;垂体;负反馈;特异性受体
(3)肝脏;肝糖原分解
分析题图: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人体体温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33.【答案】②③ 效应T细胞 ④⑤ 反应迅速而强烈 T淋巴 神经—体液—免疫 抗体 蛋白质 C
【解析】解:(1)图中①吞噬细胞杀灭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②属于细胞免疫,③过程中产生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则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②③]。
(2)A的名称是效应T细胞。
(3)二次免疫主要是记忆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④⑤;特点是:反应快而强,因为在短时间能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
(4)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
(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⑦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7)解:A、该图中显示,二次免疫不如第一次强烈,A错误;
B、分析该图可知,初次免疫没有产生免疫应答,B错误;
C、该图首次感染都产生了免疫应答,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C正确;
D、分析该图可知,该图不符合二次免疫反应的模式,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1)②③
(2)效应T细胞
(3)④⑤反应迅速而强烈
(4)T淋巴
(5)神经—体液—免疫
(6)抗体 蛋白质
(7)C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消灭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表示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③表示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④和⑤表示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⑥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⑦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A为效应T细胞;B为抗体。
本题结合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4.【答案】10-10mol/L 促进生长 抑制生长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根 顶端优势 剪去顶芽(A芽)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 根的向地下性生长
【解析】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一中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10-10 mol/L。
(2)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但抑制芽的生长。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茎的生长,也不抑制茎的生长。
(4)图一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也不同,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器官是根。
(5)图二中,顶芽A优先生长,侧芽B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去除顶端优势即剪去顶芽(A芽)可促进侧芽的生长。
(6)由图可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故答案为:
(1)10-10 mol/L
(2)促进生长 抑制生长
(3)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4)根
(5)顶端优势剪去顶芽( A芽)
(6)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 根的向地下性生长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阶段的共同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常人体血浆PH为,0-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