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八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八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1.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只参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B.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
D. 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产生抗体
2. 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起源和分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细胞均只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可识别抗原
C. 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含多种水解酶
D. B细胞只能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只能参与细胞免疫
3.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机体第一次接受过敏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B. 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4.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C. 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
D. 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5. 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它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
D. 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免疫细胞能直接识别青霉素
6.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
C. 过敏体质的人第一次接触抗原即可引发过敏反应
D. 毒蛇咬伤后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中和蛇毒的相应抗原
7.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浆细胞结合
②皮肤黏膜和溶菌酶都只属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③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④排斥移植器官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
⑤有T细胞参与的就是细胞免疫
⑥淋巴因子可加强吞噬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⑦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产生抗体
⑧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物质异常敏感
⑨HIV攻击T细胞造成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A. ③④⑧⑨ B. ①②⑤⑥ C. ②③④⑦ D. ①⑤⑧⑨
8.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测光刺激后向下部传递某种影响
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吲哚乙酸
9. 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B.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C.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D.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10. 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不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
B. 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大量合成生长素
C. 生长素合成的主要场所是植物体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D. 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11.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发挥作用时,必须先与细胞上某种蛋白质结合
B. 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进而引起植株增高
C. 脱落酸在根冠及萎蔫的叶片中合成并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 深秋的梧桐树不含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但含有乙烯和脱落酸
12. 将豌豆的幼苗水平放置,它的根会向下弯曲。若将根冠全部或部分切去,实验过程及现象如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图示
处理方法
一段时间后弯曲情况
甲
根冠不切除
向下弯曲63°
乙
根冠全切除
不向下弯曲
A. 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B. 依实验现象可知,决定根向重力性的部位是根冠
C. 此实验必须保证光照条件等无关变量相同
D. 由表可知在重力作用下根冠产生了抑制近地端细胞生长的物质
13. α-萘乙酸(NAA)是一种广谱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于商用的发根粉或发根剂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烯利、2,4-D和NAA一样,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 在用高浓度NAA溶液处理插条生根时,适合采用浸泡法
C. 相比于IAA,NAA的作用效果更为稳定
D. 果蔬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
14. 硒砂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锌、硒等微量元素。硒砂瓜种植地处于荒漠化地区、远离城市和工业,且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硒砂瓜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的要求,下列有关硒砂瓜生长发育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硒砂瓜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B. 在硒砂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C. 硒砂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植物激素在代谢上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
D. 喷洒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可以起到疏花蔬果的作用,防止硒砂瓜结实过多
15. 对种群的数量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可以描述为某池塘中生活着大约150种生物
B. 年龄结构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城市人口数量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16. 如图为调查期间某海域的大黄鱼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a、b、c为其中三个调查时间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b、c时,种群都为增长型
B. 图中a、c时,种群的增长率相等
C. 图中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 捕捞后剩余量最好与b时种群数量接近
17. 某长方形的狭长样地中有甲、乙两种植株大小相近的草本植物,发现甲的种群密度显著大于乙,甲分布密集,乙分布比较稀疏,欲调查甲、乙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甲、乙种群密度时应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
B. 调查乙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面积应大于甲
C. 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边缘上的植株全部统计在内
D. 调查种群密度能反映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8.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酵母菌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B. 不同时间抽样检测,种群增长速率有可能相同
C.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19. 如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在第7周时达到K值
B. 生物乙的存在不会对生物甲产生影响
C. 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 无生物乙时,在1~3周生物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0. 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B. 温度是影响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C. 蚊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死亡的原因是光照不足
D. 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21. 如图为某同学取1mL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血球计数板中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6×108个/mL
B. 选择图示乙规格的计数室,含25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
C. 一个血细胞计数板中央仅含有一个计数室
D. 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
22. 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黄鼬是其天敌。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田鼠种群增长停止时,田鼠种内竞争最小
B. 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C. 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黄鼬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23. 科研人员对一块麦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麦田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B. 该麦田中的小麦长势整齐,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
C.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该麦田,应研究其范围和边界、种间关系等方面
D. 随机扫取麦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24. 在高中阶段,可以将生态位理解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即在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生活空间、营养关系以及活动时间多个维度上的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B.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
C. 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 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25. 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种丰富度
B. 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C. 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6. 北方某林区1820年发生一次大火灾后,在近200年发生的植被演替过程如表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火灾后年数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
灌木
乔木
①
20年
草丛
34
0
0
②
70年
针叶林
55
13
2
③
110年
针阔叶混交林
70
25
18
④
近200年
常绿阔叶林
109
33
19
A. 该林区火灾后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B. 该林区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动物丰富度不变
C. 阶段④与阶段①相比,阶段④群落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D. 阶段③与阶段④物种的种类较多,其形成的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27. 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第30年时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基本与起始时相等,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B. 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的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 第30年时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群落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特点
28. 如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29. 下列有关不同群落生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中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
B.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C. 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D. 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但无阴生植物
30.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B.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研究计划表
31.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______免疫过程。
(2)图中c是______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______.
(3)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_____(写出三种).
(4)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填图中字母).
(5)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______,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6)若该抗原为HIV,侵人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 细胞(填图中序号),该细胞成熟于______.
32.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如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1)激素甲的生理作用是______.激素乙的生理作用是______.
(2)据图分析可推知:高浓度的生长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______,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______.
(3)为研究根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较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_____和______.
②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可能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诱导产生______,从而______.
33. 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水域狗鱼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
(1)图1中c表示 _____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水域狗鱼种群数量 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 ______年狗鱼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狗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______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的方法是之一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做到 ______;计数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4)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______(填“大”或“小”)。
(5)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理:______。
34. 请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Ⅰ、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______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______。
(2)在图示A~E5个沼泽区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有 ______(用字母表示)。
Ⅱ、若大兴安岭的草丛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
海三棱麃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3)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法,统计方法是 ______法和 ______法。
(4)在上述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______。在旱柳群落,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结构。
(5)人类在该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这些活动 ______(填“加快”“减慢”或“未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填“改变”或“未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吞噬细胞既能参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也能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
C、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选:B。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C
【解析】解:A、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可识别抗原,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含多种水解酶,C正确;
D、B细胞只能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既能参与体液免疫,也能参与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可能会导致机体的功能紊乱,可能会危及生命,C错误;
D.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丧失,使机体失去防卫、监控和清除作用,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物质a为抗体。
【解答】
A.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故A正确;
B.细胞4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细胞1是抗原呈递细胞,没有特异识别抗原功能,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识别抗原功能,故B错误;
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辅助性T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故C正确。
D.物质a(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其次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故D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
A.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正确;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
C.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C正确;
D.从题干信息可知,青霉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抗原,其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可见人体免疫细胞不能直接识别青霉素,D错误。
故选D。
6.【答案】B
【解析】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B正确;
C、过敏体质的人再次接触抗原即可引发过敏反应,C错误;
D、毒蛇咬伤后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中和蛇毒的相应抗体,D错误。
故选:B。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解:①浆细胞不能和抗原结合,①错误;
②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的免疫功能的第二道防线,②错误;
③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③正确;
④排斥移植器官主要是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起作用,④正确;
⑤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⑤错误;
⑥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杀伤能力,⑥错误;
⑦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分裂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⑦错误;
⑧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的击了自身的结构,⑧正确;
⑨艾滋病病因是HIV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而患各种感染而死亡,⑨正确。
故选:A。
1、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或因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答案】D
【解析】解:A、达尔文的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A正确;
B、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正确;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错误。
故选:D。
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
9.【答案】A
【解析】解:据分析可知,A表示双子叶植物,B表示单子叶植物,除草剂最适浓度为c点,此浓度的2,4-D浓度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故选:A.
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中A代表双子叶植物、B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c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长素及类似物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组织器官或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
10.【答案】C
【解析】解:A、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A错误;
B、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微量的生长素,B错误;
C、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的主要场所是植物体的未成熟组织,C正确;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呼吸抑制剂可以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C。
1、生长素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生长素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的部位等相关知识点,同时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解析】解:A、生长素是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需要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
B、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B错误;
C、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C错误;
D、深秋的梧桐树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只是含量相对较少,D错误。
故选:A。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两组实验中,甲组未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乙组切除根冠,为实验组,A正确;
B、由甲、乙两组结果可知,根冠是决定根向地性的部位,B正确;
C、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因此,此实验必须保证光照条件等无关变量相同,C正确;
D、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根冠会产生抑制生长的物质,可能是生长素在近地侧积累,高浓度抑制近地侧的生长,D错误。
故选:D。
表格分析:甲组根冠不切除,植物的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当植物横放时,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向近地侧积累,进而抑制近地侧的生长,所以植物的根表现为向地性。
乙组根冠全切除,一定时间后,不向下弯曲,可知根向下弯曲与植物的根冠有关。
本题考查根向重力生长机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B
【解析】解:A、乙烯利、2,4-D都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
B、在用低浓度NAA溶液处理插条生根时,适合采用浸泡法,B错误;
C、NAA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效果更为稳定,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在蔬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D正确。
故选:B。
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14.【答案】D
【解析】解:A、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
B、在硒砂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在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起作用,往往具有一定的顺序性,B正确;
C、硒砂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植物激素在代谢上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有的为协同作用,有的为拮抗作用,C正确;
D、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起到疏花蔬果的作用,防止硒砂瓜结实过多,D错误。
故选:D。
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理解植物激素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5.【答案】A
【解析】解:A、某池塘中生活着大约150种生物,属于对群落特征的描述,A错误;
B、年龄结构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迁入率和迁出率对城市人口数量变化有较大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1、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6.【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大黄鱼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大黄鱼数量为a、b、c时,出生率>死亡率,即都为增长型,A正确;
B、大黄鱼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a时的增长率大于c时,B错误;
C、大黄鱼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遵循逻辑斯谛增长,C正确;
D、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捕捞后大黄鱼剩余量为时(b时),利于资源持续更新,D正确。
故选:B。
题图分析:由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于种群值。
本题考查S型增长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17.【答案】B
【解析】解:A、甲和乙位于长方形的狭长样地中,取样时应该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B、甲的种群密度显著大于乙,甲分布密集,乙分布比较稀疏,若样方内被调查植株数量过少,则会导致误差增大,因此调查乙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面积应大于甲的,B正确;
C、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C错误;
D、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样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常用取样方法、计数原则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答案】B
【解析】解:A、pH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影响酵母菌环境容纳量的大小,A错误;
B、种群数量为时增殖速率最大,在之前和之后种群增长速率有可能相同,B正确;
C、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此外生存空间、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本实验在存在前后自身对照,因此不需要设置对照组,D错误。
故选:B。
该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9.【答案】D
【解析】解:A、由图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K值,A错误;
B、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更少了,所以对生物甲会产生不利影响,B错误;
C、由图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错误;
D、由图知,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D。
题图分析: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更少了,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互利共生,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
本题结合曲线图,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解: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
B、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这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B正确;
C、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受气温降低的影响,C错误;
D、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D正确。
故选:C。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使人工控制种群不断增加;砍伐森林、捕猎动物和环境污染,使野生动物不断减少。
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解:A、乙中一个中方格含24个酵母菌,则一个大方格中含600个,因大方格体积为0.1mm3,又稀释了100倍,所以酵母菌为6×108个/mL,A正确;
B、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25个中方格×16个小方格,即一个大方格中含有400个小方格,B正确;
C、一个血细胞计数板含有两个计数室,C错误;
D、静置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沉到底部,直接从底部吸取会导致细胞数目偏多,数据偏大,D正确。
故选:C。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格,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24个。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2.【答案】D
【解析】解: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种内斗争加剧,并不为0,A错误;
B、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B错误;
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C错误;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故选:D。
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长后维持稳定,不再增长,说明其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增长曲线,考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并结合选项做出准确回答。
23.【答案】C
【解析】解:A、调查小麦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该农田中的小麦属于种群,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B错误;
C、研究该小麦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正确;
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需用取样器取样,并非随机扫取小麦田的表层土样,D错误。
故选:C。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宜采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4.【答案】B
【解析】A、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A正确;
B、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不一定伴随着竞争,只有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B错误;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D正确。
故选:B。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在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其所占有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难度适中。
25.【答案】B
【解析】解: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属于同一个种群,而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
B、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B正确;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属于同一个种群,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C错误;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B。
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特征,掌握影响群落结构特征的因素;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6.【答案】B
【解析】解:A、火灾过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该林区火灾后演替过程中植物丰富度增大,动物丰富度也会增大,B错误;
C、阶段④与阶段①相比,阶段④群落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理由是:阶段④物种的种类较多,其形成的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可以明显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阶段③与阶段④物种的种类较多,其形成的群落的垂直结构比①②阶段更加复杂,D正确。
故选:B。
表格分析:火灾过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①→②→③→④,草本、灌木和乔木种类都不断增多。
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区分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影响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和意义,属于中档题。
27.【答案】A
【解析】解:A、由曲线可知第30年时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基本与起始时相等,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A正确;
B、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性地带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B错误;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但不代表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C错误;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图中甲乙种群物种数目先下降后上升,第25年后,甲乙种群物种数目趋于稳定,但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3、分析曲线图可知:第5年至25年,群落乙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甲大,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28.【答案】D
【解析】解:A、根据表格中比值看出,第七年时比值为0,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已经下降为0,因此甲种群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不是呈“S”型增长,A错误;
B、兔子和牛的竞争关系不激烈,B错误;
C、甲乙最可能为竞争关系,C错误;
D、甲乙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故选:D。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数值表示两个种群的数量比,这两个种群最可能表示竞争关系。根据比值看出,第二年时比值上升,说明甲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但是第二年之后,比值不断下降,说明乙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
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了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间关系的种类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趋势,并结合表格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29.【答案】D
【解析】解:A、仙人掌、骆驼刺的叶细小,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荒漠环境,A正确;
B、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会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会生有茸毛,有的体表会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这样能够减少水分蒸腾,从而抵抗干旱,B正确;
C、森林能够给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故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C正确;
D、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也有阴生植物,如:苔藓、人参等,D错误。
故选:D。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30.【答案】A
【解析】解:A、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B正确;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D、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D正确。
故选:A。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本题主要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1.【答案】体液;B淋巴;淋巴因子;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cd;⑥⑧⑨;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b;胸腺
【解析】解:(1)根据图示过程可知,图中所示的特异性免疫为体液免疫。
(2)图中c是B淋巴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3)e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抗体,抗体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4)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效应B细胞,其中a没有特异性,e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bcd.
(5)预防接种后,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机体能更快的做出反应,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图中⑥⑧⑨.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6)HIV侵人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故答案为:
(1)体液
(2)B 淋巴因子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4)bcd
(5)689 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6)b 胸腺
分析题图: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淋巴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效应B细胞(浆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③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④表示B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⑤表示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⑥表示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⑦表示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⑧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⑨表示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答案】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促进细胞分裂 抑制 促进 乙烯浓度 根的生长情况 除了无生长素,其余和实验组相同(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有等量的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乙烯增多 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解析】解:(1)据图分析,激素甲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是成绩细胞伸长生长,激素乙是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2)去除顶芽后,激素甲含量下降,激素乙含量上升,侧芽萌动,逐渐长长,可知高浓度的激素甲和激素乙对侧芽的影响分别是抑制和促进;
(3)①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蔗糖,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该实验的对照组应设置为除了无生长素,其余和实验组相同(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有等量的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③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故答案为:
(1)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促进细胞分裂
(2)抑制 促进
(3)①乙烯浓度 根的生长情况
②除了无生长素,其余和实验组相同(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有等量的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③乙烯增多 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据图分析:去顶芽后侧芽激素甲浓度下降,激素乙上升,侧芽长度增加,说明甲激素是生长素,以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抑制强化学生的识图判断和分析作答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能力。
33.【答案】种群密度 b 基本不变 10 J 随机取样 平均值 大 确保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使鱼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解析】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2)分析图2,前4年λ=1,所以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由于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第10年狗鱼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时λ>1且不变,此时种群的增长率也不变,所以狗鱼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4)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动物在被捕过一次后更难捕获,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样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5)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的目的:确保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使鱼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故答案为:
(1)种群密度 b
(2)基本不变 10 J
(3)随机取样 平均值
(4)大
(5)确保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使鱼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1、据图1分析,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表示种群密度。
2、据图2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熟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图中各个关键点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34.【答案】水平 种群 A、B、C、D、E 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增强 垂直 加快 未改变
【解析】解:(1)由题图可知,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种群。
(2)在图示A~E5个沼泽区中,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3)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从海三棱麃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群落→旱柳群落,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在旱柳群落,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人类在该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这些活动加快群落的演替速度,未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故答案为:
(1)水平 种群
(2)A、B、C、D、E
(3)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4)增强 垂直
(5)加快 未改变
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水平结构。
2、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六中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六中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