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1. 下列液体中,不属于体液的是( )
①消化液
②细质溶胶
③血浆
④淋巴液
⑤原尿
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
⑧细胞内液
⑨泪液
⑩汗液
A. ①②⑤⑧⑨⑩ B. ①⑤⑨⑩ C. ③④⑦⑧ D. ①⑤⑦⑧
2. 血浆渗透压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B.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C. 给机体注射生理盐水会使血浆的晶体渗透压降低
D. 机体适量饮用清水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变化不大
3. 运动神经元和髓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和②组成神经纤维 B. 图中神经元有许多个树突
C. 图中有多个神经胶质细胞 D. 轴突将兴奋传向细胞体
4.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望梅止渴、吃梅止渴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B. 条件反射的消失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
C.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5. 如图显示小鼠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先给予小鼠灯光刺激,随后给予电刺激)。小鼠刚建立该反射后,此时仅给予灯光刺激测得小鼠心率为P,若小鼠建立该恐惧反射后,反复给予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一段时间后再给灯光刺激测得的小鼠心率为Q,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Q B. 恐惧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C. 小鼠的恐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 小鼠表现恐惧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6. 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
B. 图②中甲电极处于动作电位状态,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C. 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乙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D. 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7. 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静息电位产生后,膜外钾离子浓度大于膜内钾离子浓度
②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等细胞
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于突触位置
④脊髓中有膝跳反射的中枢,该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⑤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V区
A. ①⑤ B. ①② C. ④⑤ D. ①②⑤
8. 图1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人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图1表示该部位脑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①侧与②侧的电位相等
B. 视觉中枢兴奋时①侧的阳离子多于阴离子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需要消耗ATP
D. 图像引起的兴奋在视觉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9. 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的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10. 如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量随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而增加
B. 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D.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11. 神经肽Y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体液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神经肽Y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科研小组进行了如表实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多少表示相对数量的多少)。
分组
前脂肪细胞相对数量
加入溶液(5mL)
脂肪细胞相对数量
甲组
+
生理盐水
+
乙组
+
10-10mol/mL神经肽Y
++
丙组
+
10-8mol/mL神经肽Y
+++
丁组
+
10-6mol/mL神经肽Y
++++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组为对照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神经肽Y的浓度
B. 动物体内神经肽Y分泌增多,有可能会导致肥胖
C. 神经肽Y分泌后只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D. 神经肽Y能够促进前脂昉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12.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13. 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摄入葡萄糖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多种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人体中有一种对胰岛素敏感的GLUT4,如图为胰岛素调节血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该细胞为肝细胞,则图中“?”可以是合成肝糖原
B. 细胞膜上的GLUT4的数量与胰岛素有关,同时还受相关基因的控制
C. 血糖浓度长期偏高的人,GLUT4在该细胞膜上的数量会偏多
D. 胰岛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4. 如图是相关激素在调节血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激素①、②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B. 胰岛A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胰岛素受体
C. 激素②作用于肾小管,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D. 处于饥饿状态,此时①的分泌量增加
15. 如图为人体胰岛分泌激素的作用机理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起催化作用
B. 若激素是胰岛素,与A结合会加速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C. A参与激素的识别,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 若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可促进靶细胞的肝糖原、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16.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抗体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D.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
17. 为探究某种药物Q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患细菌性疾病的小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药物Q,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药物Q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 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D. 药物Q可通过促进小鼠T细胞数量的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18. 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关抗体、巨噬细胞和记忆细胞
B. 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感染的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C. 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用于疾病的临床检测
D. 某些免疫抑制剂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9. 如图是达尔文有关植物向光性的实验,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①和②形成对照,自变量是有无胚芽鞘尖端
B. 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单侧光有关”的结论
C. 实验③和④形成对照,自变量是胚芽鞘遮光部位不同
D. 由实验③和④可得出“胚芽鞘感受光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结论
20. 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
B. 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21. 某同学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处理甲、乙两种植物下胚轴插条,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含量很多的有机物,其命名者是温特
B. 从数据上看,两组的结果都体现了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乙比甲对IAA更敏感,同一浓度的IAA可能对甲、乙生根产生相反的效果
D. 由图可知,促进乙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IAA浓度即为0.1μmol•L-1
22. 下表表示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的顶端优势时发现不同植物激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处理方式
不作处理
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
赤霉素处理顶芽
切去顶芽,赤霉素处理切口
侧芽生长情况
生长受抑制
抑制作用解除,侧芽生长
抑制作用加强
快速生长
A. 由顶端优势可知,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越高,生长越快
B. 比较甲、乙组可知,细胞分裂素可加速顶芽中生长素的分解
C. 比较甲、丙组可知,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可能使顶芽快速生长
D. 比较丙、丁组可推测,赤霉素对侧芽生长无任何影响,主要与顶芽有关
23.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
B.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命活动还受到环境等信息调节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只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
D.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根本上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4. 如图是一组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段时间后可用图丙的实验检测图甲、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
B. 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被分解了
C. 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α的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呈正相关
D. 若在向右的单侧光下重新实验,甲会向左弯曲生长,丙会直立生长
25. 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都是单层细胞组成的,外界环境中的18O2进入小白鼠体内参与代谢,最终在小白鼠排出的尿液中检测到H218O,那么,含18O的物质至少穿过磷脂双分子的数目为( )
A. 9 B. 11 C. 20 D. 40
26. 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的调节
③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④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
⑥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短时间内家兔的尿量会减少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27. 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电位变化曲线
B. 表2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电位变化曲线
C. 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⑤点
D. 丙图曲线处于④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电位状态
28.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 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D. 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
29. 下列有关膝跳反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膝跳反射的中枢是脊髓,效应器是伸肌A
B. 膝跳反射产生的神经冲动,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受抑制
C. 叩击肌梭最终引起伸肌A收缩、屈肌B舒张,叫反射
D. 因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存在,屈肌B将一直处于舒张状态
30. 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 图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抑制作用
C. 若体内产生TSH受体的抗体,则TSH反馈抑制下丘脑
D. 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TRH、TSH分泌将增加
31.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调节与应用,不正确的是( )
①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②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对细胞分裂的作用相反;
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一定相同;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⑤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⑥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
⑦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
⑧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A. ①④⑦ B. ②⑤⑧ C. ③④⑥ D. ①③⑧
32. 下列为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代表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B. ②代表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只与靶细胞有关
C. ③代表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D. ④代表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
33. 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 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 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34. 如图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产生顶端优势的植株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c
B. 若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m
C.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c
D. 用A、B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基本相同
35. 图1是反射弧模式图,图2是自主神经系统示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当有兴奋传导时,电位计指针会发生偏转,d为神经与肌细胞的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回答下列问题: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1结构和功能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 ______受损。
(3)人在剧烈运动时 ______(填选项)。
A.瞳孔扩张
B.胆汁分泌增加
C.支气管扩张
D.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
(4)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大多数司机在开车时总是认真观察、谨慎驾驶,光线进入眼球后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递到视觉中枢产生视觉,“红灯停”的反射活动属于 ______反射,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______;正常行走的路人受到“醉酒”司机不正当驾驶的惊吓,自主神经系统的 ______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醉酒”司机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成了“植物人”,生命体征只有心跳、呼吸和血压,他未受损的神经中枢最可能位于 ______。
(5)研究发现大脑内5-羟色胺(单胺类神经递质,引发大脑产生愉悦情绪)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抑郁、冲动、酗酒等行为。盐酸氟西汀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之一,原理如图3所示。
①释放5—羟色胺的突触前膜上有用于回收5-羟色胺的转运蛋白,盐酸氟西汀抗抑郁作用的原理是 ______,从而使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含量增加。
②将小鼠的5-羟色胺受体基因敲除后,该小鼠对酒精的摄入量高出对照组小鼠数倍,可见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对小鼠的摄酒行为具有 ______作用。
36.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激素①主要通过影响 ______来调节生命活动。
(2)若结构乙表示胰岛A细胞,结构甲通过释放“某化学物质”可直接影响激素②的形成与分泌,该化学物质是 ______,激素②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其通过 ______使血糖升高。
(3)结构甲、乙、丙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是 ______。
(4)若激素①表示雄激素,则该激素的受体位于 ______,该有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发育和骨骼生长、使体内贮存的脂肪减少等作用,个别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雄激素,对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导致 ______。
(5)若激素①是甲状腺激素,则图中a是 ______激素,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皮肤减少散热的生理反应是 ______。
37. 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其中a、b、c表示细胞,①~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______免疫,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抗原表面的信号分子与B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是
______,图中b在人体内由 _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______。
(3)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______病。
(4)重症肌无力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 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抗ACh受体的抗体。抗ACh受体的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 ______这一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8. 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栗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可将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生长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根本上是对细胞内的______的影响。
(3)请设计实验验证“植物生长素(IAA)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机理”与其能酸化细胞(或细胞壁)有关。
(一)材料用具:燕麦胚芽鞘若干、中性缓冲液、弱酸性缓冲液、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中性缓冲液、蒸馏水、锥形瓶等其他相关实验器材。
(二)方法步骤:
①选取______的燕麦胚芽鞘若干,切去尖端;测量并记录长度,用蒸馏水浸洗胚芽鞘切段,吸干表面水分。
②取锥形瓶3个,分别编号为A、B、C;把浸洗过的燕麦胚芽鞘切段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3个锥形瓶中。
③在A瓶中加入中性缓冲液2mL; B瓶中加入弱酸性缓冲液2mL;C瓶中加入______。分别加盖,并放在______的条件下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三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
(三)结果预测:A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变化不明显;B组胚芽鞘______; C组胚芽鞘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①消化液位于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①错误;
②细胞质溶胶是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血浆属于体液,③正确;
④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淋巴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原尿存在于肾小囊、肾小管里面,肾小囊、肾小管与膀胱、输尿管连通,与外界环境相同,原尿不是体液,⑤错误;
⑥脑脊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脑脊液属于体液,⑥正确;
⑦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组织液属于体液,⑦正确;
⑧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⑧正确;
⑨泪液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不属于体液,⑨错误;
⑩汗液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不属于体液,⑩错误。
故选:B。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本题考查体液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的组成,尤其是掌握细胞外液的组成,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2.【答案】C
【解析】解: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机体长期缺乏营养,血浆蛋白减少,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A正确;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因此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B正确;
C、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因此给机体注射生理盐水会使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升高,C错误;
D、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因此机体适量饮用清水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变化不大,D正确。
故选: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答案】A
【解析】解:A、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A错误;
B、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B正确;
C、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C正确;
D、轴突将兴奋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D正确。
故选:A。
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
本题结合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考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A、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
B、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错误;
D、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防御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属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是高级中枢——脑干,D错误。
故选:B。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本题考查反射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5.【答案】B
【解析】解:A、图示为小鼠恐惧反射的过程,P是建立反射后的心率,若反复给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无法让小鼠建立恐惧反射,故心率P>Q,A错误;
B、情绪是脑的功能,恐惧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B正确;
C、图示小鼠恐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
D、小鼠表现恐惧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D错误。
故选:B。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
(2)分类: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解: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指针偏向负电位一侧,②中指针偏向右侧(乙侧为膜外为负电位,先达到兴奋),说明刺激点位于图①乙电极的右侧,A错误;
B、图②指针右偏,说明电流方向为甲→乙,故甲电极处的膜处于静息电位发生过程是极化状态,乙电极处于动作电位,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
C、图④中指针左偏,说明乙电极处膜外为正电荷,则甲电极膜外为负电位,乙电极膜外为正电位,即甲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乙电极处的膜电位为静息状态,指针左偏,C正确;
D、图⑤指针偏回中间,说明甲乙都回到静息电位状态,膜发生的K+通过钠钾泵内流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由①中间到②右偏,回③中间,再④向左,最后回到⑤中间。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上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识图的能力,对生物学概念的识记能力,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难度适中。
7.【答案】A
【解析】解:①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此时膜外钾离子浓度仍小于膜内钾离子浓度,①错误;
②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以作用于肌肉或腺体,故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等细胞,②正确;
③由于突触中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故在突触位置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正确;
④脊髓中有膝跳反射的中枢,该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该过程说明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④正确;
⑤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H区,⑤错误;
综上所述,错误的是①⑤。
故选:A。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3、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答案】D
【解析】解:A、静息状态时,钾离子外流,①侧电位比②侧高,A错误;
B、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故大量钠离子从①侧到②侧,神经膜在兴奋时的离子分布为内正外负,①侧的阳离子少于阴离子,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ATP,C错误;
D、在反射弧上,兴奋在视觉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D正确。
故选:D。
1、神经细胞膜内外的Na+、k+等分布不均,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静息状态时,k+大量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迅速内流形成局部膜电位:外负内正。
2、图中由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可知,①为细胞膜外侧,②为细胞膜内侧,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
本题考查对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A
【解析】解: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①错误;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③正确;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④正确;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⑤错误。
故选: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10.【答案】B
【解析】解:A、血量随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浆渗透压降低,血量增加,A正确;
B、下丘脑受刺激分泌抗利尿激素,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B错误;
C、据图分析,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图示表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有垂体后叶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
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即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1.【答案】C
【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神经肽Y的浓度,甲组所加的生理盐水视为神经肽Y的浓度为零、为(空白)对照组,A正确;
B、甲乙丙三组相对照,随着加入神经肽Y浓度的增大,脂肪细胞的相对数量增多,可推测动物体内若神经肽Y增多,则脂肪细胞增多,可能导致肥胖,B正确;
C、神经肽Y属于激素,激素会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C错误;
D、根据乙、丙、丁可知随着神经肽Y浓度的增加,脂肪细胞数量增多,据此可推测神经肽Y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正确。
故选:C。
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3、分析题图干中的表格:题图中的表格是为研究神经肽Y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某科研小组所进行实验的结果图(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多少表示相对数量的多少),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此实验的自变量是神经肽Y的浓度(甲组所加的生理盐水视为神经肽Y的浓度为零),因变量是脂肪细胞的相对数量。
本题结合为研究神经肽Y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某科研小组所进行实验的结果图表,考查生物实验设计和分析题表数据的能力,考生明确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通过分析题干中的表格数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A、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垂体,A错误;
B、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但不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B错误;
C、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
D、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D。
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3、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综合考查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反馈调节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解:A、若该细胞为肝细胞,则图中“?”可以是合成肝糖原,A正确;
B、据图可知,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可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增加,说明GLUT4的数量与胰岛素有关,同时GLUT4的数量还受相关基因的控制,B正确;
C、血糖浓度长期偏高的人,其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的GLUT4分子数减少,C错误;
D、胰岛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题图分析: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浓度降低,激素与受体结合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功能。
本题以GLUT4为题材,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掌握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并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14.【答案】A
【解析】解:A、激素①是胰高血糖素,②是胰岛素,A错误;
B、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说明全身组织细胞的质膜上均存在胰岛素的受体,同时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说明胰岛A细胞也有相关受体,B正确;
C、激素②胰岛素作用于肾小管,可以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重吸收,防止出现尿糖,C正确;
D、处于饥饿状态,血糖浓度较低,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由图示知,腺泡组织分泌消化酶,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①为胰高血糖素、②为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其中X、Y细胞分别是胰岛A细胞(A细胞约占胰胰岛细胞的15~25%)、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约占胰胰岛细胞的70~80%)。
本题考查血糖的代谢与调节,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
15.【答案】B
【解析】解:A、若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为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起识别作用,A错误;
B、如果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会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正确;
C、受体参与激素的识别,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C错误;
D、如果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D错误。
故选:B。
1、胰岛细胞分泌减少,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A),进而激活细胞代谢。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16.【答案】C
【解析】解:A、人体的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抗体构成第三道防线,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淋巴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B错误;
C、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C正确;
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7.【答案】A
【解析】解:A、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A错误;
B、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正确;
C、b组与c组的比较说明,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C正确;
D、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加T细胞数量,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A。
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a组和b组、b组和c组的比较,得出药物Q和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调节过程,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答案】A
【解析】解:A、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巨噬细胞的产生与接种疫苗无关,A错误;
B、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感染的能力,只对天花病毒产生作用,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用于疾病的临床检测,C正确;
D、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某些免疫抑制剂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故选:A。
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免疫学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19.【答案】B
【解析】解:A、实验①和②对照,自变量是有无胚芽鞘尖端,A正确;
B、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胚芽鞘的向光性与是否由尖端有关”的结论,B错误;
C、实验③和④形成对照,自变量是胚芽鞘遮光部位不同,C正确;
D、由实验③和④可得出“胚芽鞘感受光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结论,D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在单侧光照射下,顶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较快,苗向光弯曲生长;去顶的苗,不产生生长素,苗不生长;顶上加不透明的帽,顶端的生长素不发生横向运输,苗直立生长;用不透明的帽将基部遮住,顶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较快,苗向光弯曲生长。
本题考查达尔文的植物向光性实验,考生要能够识记顶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顶的下面是弯曲部位和生长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苗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20.【答案】B
【解析】解: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A正确;
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
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B。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尔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拜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郭葛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答案】C
【解析】解: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含量很少的有机物,其命名者是温特,A错误;
B、柱形图甲中看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均能促进茎段的生长,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
C、由甲乙两柱形图可知,乙比甲对IAA更敏感,同一浓度的IAA可能对甲、乙生根产生相反的效果,如在IAA浓度为10μmol•L-1时,对甲为促进,对乙为抑制,C正确;
D、促进乙植物生根的最适IAA浓度在0~1μmol•L-1范围内,不一定是0.1μmol•L-1,D错误。
故选:C。
题图分析:图1中,生长素浓度设置为0的为实验的空白对照,从其它浓度的生长量可以看出,它们均能促进生根,在50μmol/L左右时促进作用最明显。
图2中,生长素浓度设置为0的为实验的空白对照,从其它浓度的生长量可以看出,低浓度能够促进生根,在0.1μmol/L左右时促进作用最明显,高浓度将会抑制生根。
本题考查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解:A、顶端优势告诉我们,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效果越明显,侧芽生长越慢,A错误;
B、比较甲、乙组可知,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但是不能得出细胞分裂素可加速顶芽生长素的分解,B错误;
C、甲、丙组比较,表明赤霉素处理顶芽,侧芽抑制作用加强,固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可能使顶端优势现象更明显,C正确;
D、比较丙、丁组可推测,丁组切去顶芽,赤霉素处理切口,而丙组未切顶芽,根据表格中信息可推知:可推知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可能与顶芽有关,D错误。
故选:C。
1、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2、顶端优势
(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五种植物激素的功能,分析表格,获取有效信息,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答案】C
【解析】解:A、不同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协同作用,如生长素和赤霉素,也有拮抗作用,如赤霉素和脱落酸,A正确;
B、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命活动还受到环境等信息调节,B正确;
C、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C错误;
D、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根本上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1、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植物激素功能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4.【答案】A
【解析】A、一段时间后可用图丙的实验检测图甲、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如果放上琼脂块后丙图胚芽鞘向右弯曲,说明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否则琼脂块中不含有生长素,A正确;
B、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只能从a端运输到b端,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错误;
C、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α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负相关,C错误;
D、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甲、丙都无尖端,因此胚芽鞘的弯曲方向与光照没有关系,则甲会直立生长,丙会向右弯曲生长,D错误。
故选:A。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组实验中,乙组实验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把甲、乙两组实验下面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如图丙所示,观察胚芽鞘的弯曲情况,即可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否存在极性运输。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胚芽鞘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25.【答案】A
【解析】解: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浆中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四层细胞膜,再进入红细胞内又要经过一层细胞膜,然后随红细胞运输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再通过肾小管细胞,又穿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一层,肾小管管壁细胞膜二层,进入组织细胞内一层,因此共计经过了9层细胞膜。
故选:A。
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有关,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过过滤作用变为原尿,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而变为终尿。
本题考查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6.【答案】B
【解析】解: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①错误;
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②正确;
③细胞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③错误;
④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产生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④正确;
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⑤正确;
⑥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短时间内家兔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产生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⑥正确。
错误的是①③两项。
故选:B。
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血糖浓度可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3、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5、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调节机制,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答案】C
【解析】解:A、由图可知,表1初始值为零电位,因此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
B、由图可知,表2初始值为负电位,因此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电位变化曲线,B正确;
C、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错误;
D、丙图曲线处于④点时,兴奋传递到b处,还没有传递到a处,因此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C。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答案】D
【解析】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因此对照实验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B正确;
C、实验③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C正确;
D、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分析实验:
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
29.【答案】C
【解析】A、膝跳反射的中枢是脊髓,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A和屈肌B,A错误;
B、膝跳反射产生的神经冲动,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的神经递质,B错误;
C、叩击肌梭可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最终引起伸肌A收缩、屈肌B舒张,叫反射,C正确;
D、由图可知,屈肌B存在两条反射弧中,屈肌B不会一直处于舒张状态,D错误。
故选:C。
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结构,识记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答案】C
【解析】解:A、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正确;
B、据图分析,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抑制作用,B正确;
C、当体内产生TSH受体的抗体时,导致TSH不能和受体正常结合,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减少,TSH不能抑制下丘脑的功能,C错误;
D、碘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则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使TRH、TSH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抑制作用。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的模式图。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
31.【答案】C
【解析】解:①由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所以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正确;
②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对细胞分裂的作用相反,前者抑制细胞分裂,后者促进细胞分裂,正确;
③由于生长素类似物也具有双重性,所以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不一定相同,错误;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但不能横向运输,所以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错误;
⑤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高浓度的2,4-D能抑制插条生根,正确;
⑥用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防止落花落果,提高产量,错误;
⑦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但能促进其成熟,正确;
⑧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正确。
所以不正确的是③④⑥。
故选:C。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2.【答案】B
【解析】解:A、①代表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随后释放细胞因子,A正确;
B、②代表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错误;
C、③代表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与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正确;
D、④代表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从而将抗原消灭,D正确。
故选:B。
1、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2、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本题结合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答案】D
【解析】解:A、图中表示HIV与T细胞之间的消长关系。初期当HIV攻击免疫系统时,T细胞受到刺激增殖,T细胞增多,HIV降低;当HIV攻击T细胞后,T细胞大量死亡,HIV随之增长。由此可看出,HIV刚侵入人体时,机体仍有细胞免疫功能,A错误;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并不成正比,B错误;
C、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HIV,C错误;
D、当T细胞被HIV攻击大量减少时,免疫功能被破坏,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最终导致机体死亡,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免疫缺陷病形成机制的理解.解题时,要看清图示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联系HIV和T细胞的关系、细胞免疫过程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知识和识图分析能力,HIV侵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消灭部分HIV,没有杀死的HIV潜伏下来并不断增殖,并能攻击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34.【答案】B
【解析】解:A、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图中植株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e才能受抑制,A正确;
B、若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大于m小于2m,B错误;
C、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c,C正确;
D、图中A、B点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相同,所以用A、B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基本相同,D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曲线上H点表示此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最明显,C点时生长素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点表示抑制生长。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5.【答案】不属于 d AC 条件 大脑皮层 交感 脑干 阻碍5-羟色胺的重吸收弥补其不足 抑制
【解析】解:(1)图1中,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
(2)若图1结构和功能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但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这表明d突触受损。
(3)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扩张、支气管扩张,而消化功能受到抑制,胆汁分泌减少、唾液淀粉酶分泌减少。
故选:AC。
(4)“红灯停”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正常行走的路人受到“醉酒”司机不正当驾驶的惊吓,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醉酒”司机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成了“植物人”,生命体征只有心跳、呼吸和血压,说明他未受损的神经中枢最可能位于脑干。
(5)①根据以上图文信息推测氯西汀的作用原理是阻碍5-羟色胺的重吸收弥补其不足,从而使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含量增加。
②动物实验表明将小鼠的某种5-羟色胺受体基因敲除后,该小鼠对酒精的摄入量高出对照组小鼠数倍,这说明该受体基因表达后对小鼠的摄酒行为有特异性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不属于
(2)d
(3)AC
(4)条件 大脑皮层 交感 脑干
(5)阻碍5-羟色胺的重吸收弥补其不足 抑制
1、题图1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3、题图3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受体。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题目综合性较强。
36.【答案】基因的表达 神经递质 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血糖升高 甲(下丘脑) 细胞内 性腺萎缩 a、b 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汗腺分泌减少)
【解析】解:(1)分析题图可知,d是由核内的双链结构的物质形成的单链结构,且d从核孔进入细胞质后于核糖体结合,由此可以推断d的mRNA;激素①进入细胞质后与细胞质内的受体结合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通过影响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生命活动。
(2)结构甲是下丘脑,它通过相关神经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形成与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引起的主要代谢变化及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3)甲(下丘脑)既具有神经传导功能,也具有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功能。
(4)雄激素属于脂质类物质,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故该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个别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雄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使其分泌的激素减少,长久以往对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性腺萎缩。
(5)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产热增多,同时人体皮肤减少散热的生理反应是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汗腺分泌减少),抵御寒冷。
故答案为:
(1)基因的表达
(2)神经递质 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血糖升高
(3)甲(下丘脑)
(4)细胞内 性腺萎缩
(5)a、b 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汗腺分泌减少)
1、分析图解: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它可以通过垂体控制其它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因此图中甲表示下丘脑,a表示促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激素,丙表示相关腺体;图中显示下丘脑能够直接控制乙分泌相关激素;同时激素①能够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调节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本题考查了性激素分级调节、血糖的调节,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
37.【答案】体液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B细胞或记忆 b 自身免疫 B细胞 化学信号转换电信号
【解析】解:(1)图中①过程表示抗原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为浆细胞,浆细胞在人体内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参与①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所以图中a、b、c、d分别为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其中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3)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与人体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结构很相似,当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不但攻击酿脓链球菌,还会对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由此可见,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4)神经递质Ach与Ach受体结合后,又使肌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后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化学信号转换电信号过程受阻。
故答案为:
(1)体液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B 细胞或记忆
(2)b
(3)自身免疫
(4)B细胞 化学信号转换电信号
据图分析:a为B淋巴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其中a、c、d能识别抗原。
体液免疫的过程:(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抗原经过⑤过程时,表明人体内二次免疫发生,此时免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快、数量多。
本题结合体液免疫过程图,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试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注意第四小题,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
38.【答案】色氨酸 质子泵基因的表达 生长状况一致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中性缓冲液2ml 相同且适宜 切段伸长明显 伸长量与B组大致相当
【解析】解:(1)生长素是本质是吲哚乙酸,合成原料为色氨酸,故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2)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根本上是影响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生长素是对细胞内的质子泵基因的表达影响的结果。
(3)(二)方法步骤:
①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燕麦胚芽鞘若干,切去尖端;测量并记录长度,用蒸馏水浸洗胚芽鞘切段,吸干表面水分。
②取锥形瓶3个,分别编号为A、B、C;把(浸洗过的燕麦)胚芽鞘切段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3个锥形瓶中。
③在A瓶中加入中性缓冲液2mL;B瓶中加入弱酸性缓冲液2mL;C瓶中加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中性缓冲液2 mL.分别加盖,并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三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
(三)结果预测:
A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变化不明显;B组胚芽鞘切段伸长明显;C组胚芽鞘切段伸长量与B组大致相当。
故答案为:
(1)色氨酸
(2)质子泵基因的表达
(二)①生长状况一致 ③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中性缓冲液2ml 相同且适宜
(三)切段伸长明显 伸长量与B组大致相当
生长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将H+向膜外运输,使细胞壁酸化、变得松弛,细胞吸水膨胀产生压力,促使细胞生长。
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相关实验的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五营养级,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答案,共1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