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后作业
展开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使用滴管的正确方法是( )
2.有关下图所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唾液(淀粉酶)
B.应将图中B环节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唾液
C.图中C环节中的两支试管同时放在37℃的温水中
D.D环节中1号试管中浆糊变蓝
3.下列有关米饭在口腔内消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牙齿的咀嚼,由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
B.米饭在口腔内有化学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
C.口腔内米饭在唾液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就可以吸收
D.口腔内的唾液含有一系列酶,可以使米饭变成葡萄糖
4.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下列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处实验结果是不变蓝
B.1、2号试管作对照,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B处应滴加2毫升唾液
C.1、3号试管作对照,探究牙齿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C处应加入馒头块适量
D.D处的温度应该是37℃
5.下列有关米饭在口腔内消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牙齿的咀嚼,由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
B.米饭在口腔内有化学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
C.口腔内米饭在唾液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就可以吸收
D.口腔内的唾液含有一系列酶,可以使米饭变成葡萄糖
6.在消化道中,既不具有消化功能,又不具有吸收作用的是( )
A.口腔和食道
B.咽和食道
C.胃和口腔
D.大肠和小肠
7.食物进入人体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的先后次序是( )
A.口腔、食道、咽、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道、小肠、胃、大肠、肛门
D.口腔、胃、咽、食道、小肠、大肠、肛门
8.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起始位置分别是( )
A.口腔、胃、小肠
B.胃、小肠、大肠
C.胃、口腔、小肠
D.口腔、小肠、胃
9.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中,错误的叙述是( )
A.“鉴定淀粉的存在”用碘液
B.“唾液与清水、温度、是否搅拌”都是实验变量
C.淀粉主要在人体小肠中消化,但在口腔中开始消化
D.实验结论是唾液淀粉酶能够把淀粉消化成葡萄糖
10.某同学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小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②将馒头碎屑A与2毫升清水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将馒头碎屑B与2毫升唾液放入2试管中充分搅拌(如图);
③把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④10分钟后,同时取出两支试管,各滴2滴碘液,摇匀。
(1)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可以看到______试管不变蓝,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对______具有消化作用。
(2)1号试管在试验中起到的是______作用。
(3)实验中37℃左右的水温模拟了人体中的______温度。
参考答案
1.A
【解析】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要用到滴管滴加唾液或碘液,应将胶头滴管竖直放置在试管口的上方,不要与试管壁接触,以免碘液等液体沾到试管壁上。故选:A。
2. B
【解析】A.图中所示的实验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的,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实验组是2号,对照组是1号试管,A正确;B.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应当使对照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所处的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应将图中B环节的两支试管中的1号试管滴加清水,2号试管滴加等量的唾液,B错误;C.人体体温为37℃,实验中模拟人体体温,把试管放在37℃的水中,发挥唾液淀粉酶最大的活性,C正确;D.1号试管中是清水,淀粉没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有唾液,淀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D正确。故选B。
3.B
【解析】A、食物的消化方式有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两种方式。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以及胃肠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可以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更好地进行化学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被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是化学消化,A错误。B、米饭进入口腔后,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与口腔内的唾液充分混合,属于物理性消化,而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我们细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就是因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属于化学性消化,有了新物质生成了,B正确。C、口腔内米饭在唾液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是淀粉在口腔内的初步消化,麦芽糖分子较大,需要送至小肠,在小肠内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C错误。D、口腔内的消化液只有唾液,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送至小肠后,在肠液、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故选:B。
4.B
【解析】A、1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A处实验结果是不变蓝,正确;B、“1、2号试管作对照,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唾液,除有无唾液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B处应滴加2毫升清水而不是2毫升唾液,不正确;C、“1、3号试管作对照,探究牙齿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表格中1试管加入馒头碎屑适量,则C处应加入馒头块适量,正确;D、唾液淀粉酶在37℃时消化能力最强,因此D处的温度应该是37℃,正确。故选:B
5.B
【解析】A、食物的消化方式有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两种方式。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以及胃肠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可以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更好地进行化学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被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是化学消化,A错误。B、米饭进入口腔后,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与口腔内的唾液充分混合,属于物理性消化,而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我们细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就是因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属于化学性消化,有了新物质生成了,B正确。C、口腔内米饭在唾液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是淀粉在口腔内的初步消化,麦芽糖分子较大,需要送至小肠,在小肠内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C错误。D、口腔内的消化液只有唾液,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送至小肠后,在肠液、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故选:B。
6.B
【解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口腔可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但没有吸收功能;咽和食道既无消化功能又无吸收功能;胃可把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又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可在小肠内被消化,它们的消化最终产物也都可被小肠吸收;大肠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却没有消化功能。故B符合题意。故选B。
7.B
【解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故选:B。
8.D
【解析】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不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一组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所以消化道内,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起始部位依次是口腔、小肠、胃。故选:D。
9.D
【解析】A、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常用碘液用来鉴定淀粉的存在,A正确; B、实验变量是唾液、温度、舌的搅拌和牙齿的咀嚼为变量的实验,B正确; C、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部位是口腔和小肠,开始消化的部位是口腔,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初步消化成麦芽糖,C正确; D、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10.(1)2;淀粉
(2)对照
(3)口腔
【解析】(1)滴加碘液后1、2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1试管不变蓝,原因是1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了;2试管变蓝色,原因是2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分解。(2)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该同学设置的对照实验中,2试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3)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人体的体温,因此在实验中用37℃左右的水对试管进行水浴是模拟人体口腔内的温度。
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突破巩固练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突破巩固练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含解析),共6页。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课后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课后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导学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