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关于乙图说法正确的是, 图示地形成因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度(上)期中高二年级
地理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完成问题。
1. 关于乙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降水历时短、强度大 B. 只能受地形阻挡形成
C. 一般只有冬季出现 D. 可能出现在南半球
2.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最可能出现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乙图表示准静止锋,图示冷气团偏南,暖气团偏北,可判断是南半球,D正确;准静止锋影响时,降水历时长,强度较小,A错误;除地形阻挡外,准静止锋也可能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在一个地方长期相峙,B错误;冬季冷气团势力强劲,准静止锋较少,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甲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下降,气温上升,是暖锋;乙图是准静止锋;丙图中风由高压吹向低压,表明中心气压低,是气旋中的低压槽,图示低压槽位于西侧(左侧),是冷锋;丁图风向是逆时针由高压吹向低压,中心气压低,是北半球的气旋。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下雪的场景,暖锋过境带来持续性阴雨天气,出现降雪的可能性很小,A错误;准静止锋带来持续性阴雨天气,出现降雪的可能性很小,B错误;冷锋过境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C正确;气旋过境带来暴风雨,出现降雪的可能性很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冷锋带来的降水历时短,强度较大;暖锋和准静止锋带来的降水历时长,强度较小。
下图为某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
3. 图示地形成因是( )
A 背斜成山 B. 向斜成谷 C. 向斜成山 D. 背斜成谷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未曾发生过变质作用 B. 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C. 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 D. A处修水利无需考虑塌方渗漏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地层中间是较老的石灰岩,往两侧是较新的大理岩和花岗岩,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层中间老两翼新的是背斜;图中等高线显示四周海拔较低,中间海拔较高,是山地;故图中地形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山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形成的,说明该地区发生过变质作用,A错误;B处是大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没有煤等沉积矿产;煤等沉积矿产分布于沉积岩区域,B错误;该处有石灰岩,石灰岩是由海洋生物遗体堆积形成的,说明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C正确;A处是山岭,不适宜修水利,且A处是石灰岩,石灰岩可溶性岩石,需考虑塌方渗漏,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瑞士当地居民为了防止隆河冰川遭高温融化,不仅给冰山盖上了巨型“毯子”。还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收集起来,制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 据此完成问题。
5. 为冰川铺上巨型“毯子”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轻暴雨冲刷 B. 增强大气逆辐射 C. 削弱地面辐射 D. 削弱太阳辐射
6. 采用铺巨型“毯子”的方式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减少 C. 地表径流量增多 D. 地下径流量增大
7. 若打算收集冰川水和制造人造雪,最佳季节是( )
A. 秋季、冬季 B. 夏季、冬季 C. 冬季、秋季 D. 冬季、夏季
【答案】5. D 6. B 7. B
【解析】
5题详解】
高海拔冰川地区无暴雨冲刷,A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对地面的影响,铺“毯子”与大气逆辐射无关,B错误;地面辐射与地面性质有关,铺“毯子”不能影响地面辐射,C错误;为冰川铺“毯子”,可阻挡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冰雪的融化,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冰川铺“毯子”,可阻挡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冰雪的融化,减少蒸发量,B正确;降水量主要与大气环流有关,地表水体蒸发也会形成降水,当地蒸发减少后,当地降水应减少,A错误;蒸发减少后,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减少,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气温高的夏季,冰川融化,形成冰川水流到峡谷中,故收集冰川水的最佳季节是夏季;制造人造雪,应选择气温较低的冬季,容易制造和保存。综合上述分析,收集冰川水和制造人造雪的最佳季节是夏季和冬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夏季,冰雪补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
冻土是指温度在0℃及其以下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其中季节性冻土,地表层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变化明显。研究发现,冻土层厚度的变化对黑龙江省湿地面积有较大影响。下图示意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问题。
8. 推测黑龙江省一年中季节性冻土冻结厚度最大值可能发生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9. 该省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变化表明( )
A. 冻土初日提前 B. 冻土期延长 C. 冻土终日提前 D. 冻土面积增加
10. 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变化导致该省湿地萎缩,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减少 B. 下渗增加 C. 蒸发增加 D. 融雪减少
【答案】8. A 9. C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冻土是指温度在0°C及其以下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知道,地面温度对冻土的存在起主导作用。在秋季地面温度低于0°C时土壤开始冻结,随着地面温度的下降,土壤从地表不断向地下冻结,冻结深度不断增加(冻土不断增厚);在春季地面温度高于0°C时冻土开始融化,土壤从地表不断向地下融化,冻结厚度不断减小,但此时深层土壤温度仍然较低,底层冻土继续冻结。所以,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间应该是地面温度从0℃以下转为0℃以上的时间。即冬季向夏季转化的春季时,最厚,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9题详解】
从冻土深度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大冻土深度趋势线下移,冻土深度呈现递减趋势,也就是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呈现变薄的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全球变暖是相一致的。在此过程中,黑龙江省冻土初日会推迟,A错误;冻土终日提前,C正确;冻土期缩短,B错误;纬度较低的区域可能不再形成冻土,冻土面积减小,ABD错。所以选C。
【10题详解】
注意该题的前提是“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变薄,该区域地下有冻土的时间缩短,无冻土的时间变长,地下无冻土时,利于地表水下渗,故下渗增加,导致湿地的萎缩,B选项正确,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变薄,不会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增加、融雪减少,ACD错,所以选B。
【点睛】冻土分类:根据土颗粒组成分为:不冻胀土、稍冻胀土、中等冻胀土和极冻胀土。根据含水量的多少分为:不冻胀土、弱冻胀土、冻胀土和强冻胀土。
森林枯落物层由林木及林下植被凋落的植物残体累积形成,对水循环影响显著。下表为某地同一树龄不同密度的四块人工林地枯落物的持水能力统计。据此完成问题。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植株密度(棵/hm2)
900
1340
1520
1660
持水能力(t/hm2)
33.03
51.88
41.44
48.89
11. 一般情况下,若森林枯落物增加则( )
A. 区域降雨量减小 B. 雨水下渗量增大 C. 地表径流量增大 D. 土壤蒸发量增大
12. 丙地块森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比乙地块小,可能是丙地块( )
A. 土壤透水差 B. 降水强度小 C. 植树时间短 D. 地形坡度陡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有大量森林分布的区域,说明气候较为湿润,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故枯枝落叶对区域降雨量影响不大,A错误;森林枯落物增加,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B正确、C错误;森林枯落物增加,地表土壤接受太阳辐射(光照)减少,蒸发量减少,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同一区域的土壤,透水性能、降水强度差异不大,A、B错误;同一树龄,说明植树时间相同,C错误;相比乙地块,丙地块植株密度大,枯枝落叶多,理论上应该持水能力强,可能是地形坡度陡,地表径流流速较快,下渗少,导致持水能力小,D正确。故选D。
【点睛】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层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减少雨季时的河川径流量,涵养水源。
植被生长季是指植被开始复苏返青(生长季始期)到植被枯黄落叶(生长季末期)之间的时间段。伏牛山为秦岭东段的支脉,自然地理梯度较大、植被演化过程多样,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下图示意2000~2015年伏牛山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和末期与海拔的变化关系。据此完成问题。
13. 伏牛山地森林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植被( )
A. 生长季始期推后、生长季末期提前 B. 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提前
C. 生长季始期推后、生长季末期推后 D. 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推后
14 对伏牛山大多数植物种类而言,同一种植物( )
A. 分布在海拔较高处的生长季始期较早 B. 分布在海拔较高处的生长季末期较晚
C. 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的生长季末期较晚 D. 同一海拔高度上北坡的生长季始期较早
15. 有些年份的9月,伏牛山森林植被生长季末期出现推迟现象,主要是因为该月( )
A. 光照减弱 B. 热量充足 C. 降水减少 D. 大风增多
【答案】13. A 14. C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纵坐标为距1月1日的天数,读图,随着海拔的升高,生长季始期曲线上升,距1月1日的天数增多,表明生长季始期日期推迟,BD错误;同理,随着海拔的升高,生长季末期曲线下降,距1月1日的天数减少,表明生长季末期日期提前,C错误,A正确。故选A。
【14题详解】
对伏牛山大多数植物种类而言,同一种植物分布在海拔较高处的气温较低,生长季始期较晚,故A不符合题意; 分布在海拔较高处的气温较低,生长季末期较早,故B不符合题意;同一海拔高度上北坡的气温较低,生长季始期较晚,故D不符合题意;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的气温较高,生长季末期较晚,故C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山区森林植被生长受水分和热量影响明显,有些年份的9月,伏牛山森林植被生长季末期出现推迟现象,表明该月水分条件变好,降水增多,气温相对较高, B正确, C 错误。光照减弱以及大风增多会导致伏牛山森林植被生长季末期提前, AD 错。故选B。
【点睛】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55°N某大陆东岸示意图,m、n为两条等温线。据此完成问题。
16. 图中河流源头气温值T可能是( )
A. T>m℃ B. Tm~n℃ D. T>n℃
17. 符合图示洋流运动方向与性质的是( )
A. 自西北向东南,寒流 B. 自西北向东南,暖流
C. 自东北向西南,暖流 D. 自东南向西北,寒流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河流源头一般位于山地,海拔高,气温低,故河流源头气温值T应小于m℃,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图示意55°N某大陆东岸,位于北半球,气温(水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n>m。洋流流经处等温线向高值(n)方向凸出,说明洋流流经处水温较低,是寒流,B、C错误;寒流由水温较高处海域流向水温较低处海域,即从m(较高纬度海域)流向n(较低纬度海域),自西北流向东南,A正确,D错误。故选A。
【点睛】按海水温度,可将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为暖流,一般表现为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为寒流,一般表现为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图中线段分别代表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每年3~5月该山地都会迎来登山客的流量峰值。据此完成问题。
18. 该山地( )
A. 北坡缺失甲带主要因基带海拔较高 B. 南坡乙带下界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C. 北坡自然带数量多少由降水量大小决定 D. 南坡自然带的界线均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19. 每年3~5月适宜攀登该山的原因主要是( )
A. 季风转向期,风雪较少 B. 太阳高度大,气温较高
C. 白昼时段长,用时充足 D. 冰雪消融多,线路安全
【答案】18. A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该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山地的基带可判断该山地为珠穆朗玛峰,甲带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珠峰北坡缺失甲带是因为北坡位于青藏高原,基带为亚高山寒性灌丛草甸带,受海拔高度的影响,缺失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A正确;乙是高山冰雪带,珠峰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因而分布比北坡低,不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B错误;北坡自然带少是因为北坡基带海拔高,相对高度小,C错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界线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攀登珠峰的最大困难在于珠峰气象条件复杂多变,珠峰6月份开始受西南季风影响进入雨季,3~5月份正是雨季来临之前的时间,风力较小,降水少,多晴天,最适宜攀登,A正确;峰顶常年低温,故气温并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且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月份是6、7月,B错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较长的时段应是6、7月,C错误;冰雪消融会增加攀登的风险,D错误。故选A。
【点睛】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与纬度、海拔、相对高度等有关。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丰富。
恩施是湖北武陵山区最大的富硒土豆主产区。其土豆具有天然富硒、皮薄肉嫩、手工种植、绿色健康等特点。曾创造了“24小时单一网上平台销售量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网络销售平台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恩施土豆正走向全国。据此完成问题。
20. 恩施地区广泛种植富硒土豆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①政策和农业技术支持 ②黑土广布,土壤富硒
③纬度高,光照较充足 ④山区垂直分异较明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1. 恩施土豆能够快速销往全国最主要原因是( )
A. 富硒土豆品质优良 B. 恩施地域文化独特
C. 低等级商业网点多 D. 网络信息通达度高
【答案】20. B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思施位于湖北南部,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③错误;黑土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南方的土壤是红壤,②错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持,①正确;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比较明显,④正确。排除ACD,故选B。
【21题详解】
由材料“在网络销售平台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恩施土豆正走向全国”可知,本次恩施地区土豆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得益于网络信息通达度高,D正确;富硒土豆品质优良、 恩施地域文化独特和低等级商业网点多都无法做到快速销售往全国,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光照、热量、降水、风、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地价等。
河南滑县为振兴乡村经济,引进了某服装公司。该公司经过充分调研后,探索出了“总部+卫星工厂”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村庄建设“卫星工厂”,负责生产加工。总厂则负责设计、裁剪和后续整理、包装。截至目前,该县各类“卫星工厂”已有103家,在家门口就业的工人有6000余人。 据此完成问题。
22. “卫星工厂”出现,主要是由于当地村庄( )
A. 剩余劳动力多 B. 市场需求量大 C. 交通运输便利 D. 生产原料充足
23. 该服装公司“卫星工厂”吸纳的工人主要是( )
A. 老人 B. 家庭妇女 C. 大学生 D. 青壮年男性
24. 建设“卫星工厂”对该服装公司的主要影响是( )
A. 限制了生产规模 B. 降低了生产成本 C. 延长了产业链 D. 削弱了竞争力
【答案】22. A 23. B 24. B
【解析】
【22题详解】
服装公司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卫星工厂”主要是为了获得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A正确;当地村庄在市场、交通、原料方面并无优势,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从事服装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是女性,家庭妇女就地从事服装生产,既可以获得工资收入,还可以照顾到家庭,B正确;老人年龄较大,一般不再进行工作,A错误;大学生在大学读书,不在村庄,C错误;青壮年男性一般在外务工经商,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建设“卫星工厂”使该服装公司的用工成本降低,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B正确;扩大了生产规模,A错误;提高了市场竞争力,D错误;但产业链并没有延长,C错误。故选B。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土地成本、原料、交通运输、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及成本、环境、政策法规等。
欧盟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多个国家已建立了海上风力发电厂且规模巨大。荷兰是风车大国,但发电风车却很少,风力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5.2%,远远落后于欧盟其他国家。荷兰政府规划在近海和陆地上发展风能发电,却遭到了民众的极力反对。 据此完成问题。
25. 欧盟国家风力发电场主要利用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26. 欧盟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企业生产的好处( )
①提高能源自给率 ②净化河流水质 ③降低能源企业的运营成本 ④减少失业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7. 荷兰民众极力反对发展风能发电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土地面积小,地价高 ②发电风车噪声大,影响居民生活
③海洋生态环境,易受影响 ④风车阻挡视线,影响城市美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25. D 26. B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欧盟国家大部分位于40°N~60°N的亚欧大陆西岸,位于西风带内,北半球西风是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题详解】
欧盟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提高企业能源自给率,降低能源企业的运营成本,①③正确;发展新能源与净化河流水质没有关系,②错误;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创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但减少失业率是对国家和政府的社会效益,不是对企业生产的好处,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荷兰土地面积小,人口较多,风能发电占地面积大,①正确;发电风车噪声大,影响居民生活,②正确;荷兰沿海,且地势较低,近海发展风能发电,易影响海洋生态环境,③正确;风能发电占地面积广,不可能分布在城市市区影响视线,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南北纬30°~60°之间分布有西风带,其中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年龄。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问题。
28. 导致我国人口中位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 )
A. 人口性别比变大 B. 人口出生率降低 C. 国际人口迁移 D. 城市化水平提高
29. 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 )
A.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 B. 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上升趋势
C. 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 D. 到2050年时中国和印度差异缩小
30. 应对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可行的措施是( )
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②开发陪护型机器人
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 ④鼓励国内人口迁移 ⑤鼓励适龄女性生育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28. B 29. A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快速变大,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出生率降低,导致老年人比重不断上升,B正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下降,总人口性别比也在不断下降,A错误;中国人口基数大,国际人口迁移对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影响较小,C错误;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年龄中位数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年龄中位数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故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A正确;乌干达年龄中位数在2018年比1980年小,故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上升趋势不适合所有国家,B错误;美国经济发达,但2050年(预测)年龄中位数低于中国、巴西等国家(注意2050图例信息),故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与经济发达程度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读图可知,相比于2018年,2050年中国和印度人口中位数差异增大,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快速变大,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与应对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关系不大,①错误;开发陪护型机器人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②③正确;鼓励国内人口迁移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④错误;鼓励适龄女性生育可以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⑤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错误,②③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缓解人口老龄化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延迟退休。同时也应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 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的衔接处,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质清澈。湖泊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呈“倒葫芦”状。湖盆地势较低,石灰岩广布,四周群山环抱。入湖河流较少,东西峭壁上及湖内有涌泉发育,海口河为抚仙湖唯一的出水口。受湖陆风影响,湖区南北部湖水流动方向差异较大。下图为抚仙湖8月湖流示意图。
材料二 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被称为“滇中谷仓”。也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
(1)根据材料,分析抚仙湖水质清澈的原因。
(2)抚仙湖从地质成因上,属于________湖。试从地质作用角度解释其为深水型湖泊的原因________。
(3)指出8月抚仙湖北部湖水的流动方向,试从湖陆风角度分析其原因。
(4)为保护抚仙湖水质,在湖区农业发展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1)湖区周围支流较少,(湖区周围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影响小)河流带来陆地杂质较少;湖区涌泉发育,补给水源清澈;湖泊面积大且深,(水量大)湖泊净化作用强。
(2) ①. 断陷 ②. 内力作用:受地壳运动影响,(湖区)岩层断裂下陷,积水成湖;外力作用:(湖区)石灰岩广布,湖水沿断陷区域继续溶蚀,湖水加深(形成深水型湖泊)。
(3)逆时针方向环流。原因:受陆风影响,水流形成辐合,由湖岸流向湖中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4)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学使用量,防止水污染;发展林果业,防止水土流失;禁止湖区建设大规模养殖场;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抚仙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泊的形成、水质影响因素,湖陆风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入湖河流较少”可知河流带来陆地杂质较少;且湖区周围人口较少,人类排放污染物少;“东西峭壁上及湖内有涌泉发育”可知湖区为地下水补给,补给水源清澈;“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说明湖泊面积大且深,水量大,湖泊自净能力强。
【小问2详解】
抚仙湖位于板块交界处,受地壳运动影响,板块挤压,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故为断陷湖;由于石灰岩广布,流水的溶蚀作用强,湖泊越来越深。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箭头信息可知,8月抚仙湖北部湖水的流动方向为逆时针由湖岸流向湖心。主要受陆风的影响,风从湖岸吹向湖心,水流从湖岸流向湖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小问4详解】
为了保护抚仙湖水质,湖区农业应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学使用量,防止水污染;发展林果业,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湖区泥沙淤积;禁止湖区建设大规模养殖场,减少对湖水的直接污染;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水资源主动保护意识。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部,是中国唯一冬季存在稳定积雪覆盖的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类型图。
材料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在2000mm以上。有专家这样评价:“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融雪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芽开花。这时,沙漠里一片草绿花鲜,繁花似锦,把沙漠装点得生机勃勃,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材料三:雾凇,是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它的形成与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条件和植被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梭梭树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主要的建群种植物,冬季在其枝叶上常常形成针状叶片雾凇。
(1)说出沙丘坡顶、坡中、坡脚1~2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
(2)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春季出现“一派草原”景象的主要原因。
(3)说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有利于雾凇出现的主要条件。
【答案】(1)坡脚大于坡中大于坡顶。
(2)地处西北内陆沙漠腹地,冬季气温较低有稳定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下渗使土壤水分含量上升;促使短命植被生长,从而形成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3)气温: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沙漠地区,冬季降温显著,盆地中央冷空气集聚,地表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湿度:盆地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携带的湿润气流进入,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雾凇形成;风速:位于盆地中央,冬季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形成;植被:植被覆盖率较高,当地梭梭树分布广泛,为雾凇的凝结提供了媒介。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类型图、春季短命植物萌芽开花、冬季雾凇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湿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降水形式及其形成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可知,坡顶地势高、多流沙,缺少植被增加下渗和涵养水源的作用,水分不易存留,土层中1~2m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最少;坡中有坡顶积雪融水、山地降水补充,植被涵养水源作用,使部分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存储在土壤中,水分含量适中;坡脚地势低平,土层较厚,储存水分能力最强,坡顶、坡中土壤水流入,以及地表径流下渗使其土壤含水量最大。所以1~2m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坡脚大于坡中大于坡顶。
【小问2详解】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生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故主要从水分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由材料“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融雪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芽开花”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西北内陆沙漠腹地,冬季气温较低有稳定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下渗使土壤水分含量上升;促使短命植物生长,从而形成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雾凇的形成需要考虑温度(气温)、湿度(空气中的水汽),风速等气象条件和植被条件(雾凇的依附物)。气温方面,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降温显著,且盆地中央冷空气集聚,地表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湿度方面,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部,冬季受西风的影响带来湿润水汽,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松;风速方面,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部,冬季风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的形成;植被方面,由材料“梭梭树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主要的建群种植物”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较高,当地梭梭树分布广泛,为雾凇的凝结提供了媒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当日升旗时间, 当日日出时旗杆的影子朝向, 图示地质构造是, 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图中所示构造地貌是, 图示季节, B处气压的名称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