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24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9494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24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9494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24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9494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24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展开考点24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1.(2021•东营)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呢?生命起源问题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下列论述,你不认同的是( )
A.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根据化学进化说,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C.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命体的有机物
D.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地球上还会形成新的原始生命
【答案】D
【解析】A、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A正确;
B、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正确;
C、美国学者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命体的氨基酸等有机物,C正确;
D、现在的地球已经不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原始地球条件了,D错误。
故选:D。
2.(2021•荆门)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刚开始杀菌效果非常好。随着青霉素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青霉素的使用剂量越来越大,而杀菌效果却越来越弱。如今,青霉素正淡出历史舞台,被其它抗生素所替代。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细菌为了适应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长期使用青霉素,刺激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在青霉素的选择下,具抗药性的变异细菌更易生存,导致抗药性细菌比例逐渐增高
D.青霉素的药性不稳定,长期使用过程中慢慢失效了
【答案】C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因此。细菌的抗药性的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
故选:C。
一、 生命的起源
1、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甲烷、氨、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 原始生命起始于原始海洋,而不是海洋。
3、 米勒的实验:
实验结论:原始地球条件下虽不能形成生命,但从小分子无机物到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这个过程是可以实现的。
(1)密闭实验装置内循环流动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地球中的原始大气。
(2)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地球中的紫外线、闪电、高温等条件。
(3)反应后的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
(4)米勒实验的结论:在原始地球上,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4、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推测法。
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
原始地球为生命提供的三大条件:
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其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能量条件(紫外线、雷电、高温);
环境条件(原始海洋,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能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二、 生物的进化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研究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但不是唯一的证据。一般而言,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植物:藻类→苔藓
原始
生命
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
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爬行→鸟类
哺乳
【注意】:要熟记每种生物的常见例子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 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 自然选择学说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3、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1)过度繁殖;(2)遗传和变异;(3)生存斗争;(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了有利变异的生物生存下来)。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4、 人工选择:已成为选育农作物和家禽家畜优良品种的重要手段。人工选择可以加速生物演变的历程。
1、 蕨类植物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来的,而是由藻类植物进化来的。
2、 哺乳类不是由鸟类进化来的,而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3、 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开始于爬行类而不是两栖类。
4、 生物进化的历程不包括体型由小变大。
5、 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遗传和变异是基础,适应者生存是结果。
6、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选择。
1.(2021春•忠县期末)达尔文认为长颈鹿脖子变长的原因是( )
A.经常伸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结果
B.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一代地积累形成的
C.随长颈鹿的意志改变的
D.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越来越长
2.(2021春•罗山县期末)岛上生存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为工业区。如表为该地区不同的时期变种尺蛾的数量比,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尺蛾
黑尺蛾
灰尺蛾
黑尺蛾
99%
1%
1%
99%
A.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
B.灰尺蛾迁离,黑尺蛾迁入
C.自然选择的作用
D.变异作用
3.(2021春•顺平县期末)生命的诞生与进化经过了极其漫长而又坎坷的历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简单的无机小分子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B.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核酸为生命的化学进化说提供了证据
C.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D.原始大气主成分是氨气、氧气、甲烷、水蒸气等
4.(2021春•祥符区期末)如图所示的地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化石,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面来的
B.生物A很可能比生物的结构复杂
C.生物A的数量比生物B多
D.生物A比生物B的形体大
5.(2021春•土默特左旗期末)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被煤烟污染的环境选择体色较深的桦尺蠖活下来,可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超级细菌的产生是因为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而不断变异的结果
D.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
6.(2021春•巢湖市月考)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A.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有机大分子物质变成原始生命
C.有机小分子物质演变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D.原始单细胞生物的诞生
7.(2021春•朝阳县期末)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动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鱼类比其他三类动物的结构简单
C.鱼类比其他三类动物低等
D.动物进化的趋势是由小型个体到大型个体
8.(2021春•山西期末)帝王蝶的身体呈现很多黑黄相间的花纹,这种恫吓天敌的体色是一种“警戒色”,洋洋和同学们学习了生物进化之后,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解释,如下是他们在微信学习群进行的讨论,其中你不认同的是( )
A.洋洋:由于天敌的出现,帝王蝶产生了不同体色的个体
B.欣欣:黑黄相间个体被天敌多次误食后中毒,以至天敌敬而远之
C.乐乐:在生存斗争中,其他体色的帝王蝶易被捕食,逐渐被淘汰
D.莉莉:黑黄相间个体幸存下来后,经过多代积累成为警告天敌的警戒色
9.(2021春•泸县期末)竹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竹子原产于我国,我国的竹品种多达25属,250多种,你认为我国竹子品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环境有差异的结果 D.用组织培养繁殖的结果
10.(2021春•泸县期末)印度洋南部某岛屿上经常刮风暴,那里生长的植物都很矮小,甚至贴地生长。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风暴直接袭击的结果
B.长期自然选择下,矮小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C.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D.生物体产生的变异都是有利于适应环境的
(2021•五华区模拟)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C.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2021•沂水县二模)滥用抗生素,促进了“超级细菌”的出现。目前,每年约有70多万人死于“超级细菌”。如图是“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抗药性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对MRSA起到选择作用
D.抗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抗药性增强
3.(2021•福州模拟)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如图)。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枯叶造成的结果
4.(2021•宝安区模拟)《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影片的主要角色如图,根据生物分类知识,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对它们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5.(2021•东平县三模)下列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释放的水蒸气是形成雨水的重要条件
D.④内收集到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6.(2021•乳源县三模)根据如图所示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判断下列哪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
A.海龟和鸭 B.金枪鱼和鸭
C.海龟和响尾蛇 D.响尾蛇和金枪鱼
7.(2021•官渡区二模)摇蚊从热带沼泽到极地均有分布。与其他地区的摇蚊相比,南极摇蚊通过流失掉70%的体液,来防止自己在极寒条件下被冻成冰棍。下列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极寒环境使南极摇蚊产生变异
B.南极摇蚊群体中原来就存在适应极寒环境的个体
C.南极摇蚊产生的变异不一定有利于适应环境
D.不适应环境的南极摇蚊将被淘汰
8.(2021•娄底三模)某种农药对杀灭害虫有独特的效果,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农药的质量随着时间推移降低了
B.害虫产生能抵抗农药的定向变异
C.农药促使害虫产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D.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杭农药的变异
9.(2021•滨城区二模)滇叶蛹是一种珍稀的竹节虫品种。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若静止不动的话,很难被发现,称得上是自然界高级别伪装大师。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 )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过度繁殖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10.(2021•石景山区模拟)如图中①﹣③是研究者根据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古鲸化石绘制的骨骼复原图。通过与现代齿鲸的骨骼比较,揭示了原始陆生哺乳动物到现代齿鲸的演化历程。下列排序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1.(2021•绵阳)为了获得“火星存在过生命”或“火星存在能支持生命的环境”的证据,今年5月15日,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并与火星车——“祝融号”联合产生火星表面的科学数据。如果火星数据显示出下列证据,则推测严密的是( )
A.由土壤成分推测火星表面有绿色植物
B.由流水痕迹推测火星表面有水生生物
C.由清晰细胞结构推测火星表面有生命
D.由氢气和氨基酸推测火星表面有生命
2.(2021•枣庄)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3.(2021•长春)如图为“生物进化树”的一部分,据图分析,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
D.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2021•东营)多重耐药性细菌被称作“超级细菌”,因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耐药细菌产生的相关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A.抗生素使具有耐药变异的细菌生存下来
B.耐药细菌的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的强
C.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D.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诱导产生了细菌耐药性变异
5.(2021•益阳)食蚁兽为哺乳动物。舌能伸到60厘米长,舌头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黏液,适于舔食蚂蚁。下列关于食蚁兽长舌的形成原因,错误的是( )
A.古代食蚁兽舌头经常伸缩而变长,并把这一性状传给子代
B.古代食蚁兽有舌长的和舌短的,该性状可以遗传
C.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为有利变异,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
D.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6.(2021•娄底)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底部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花矩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花矩和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C.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D.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7.(2021•娄底)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知道这些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如表格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
物种
黑猩猩
马
小麦
酵母菌
差异氨基酸数目
0
12
35
44
(注: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
A.黑猩猩 B.马 C.小麦 D.酵母菌
8.(2021•呼和浩特)查尔斯•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田鼠打洞和夜间活动的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体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天然防御屏障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9.(2021•泸州)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不同种类的地雀,部分雀喙的形状与它们的食性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雀喙形状
a喙短而粗
b喙长而细
c喙大小适中
食物来源
坚果和种子
昆虫
种子和昆虫
A.三种雀喙不同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B.b雀喙形状在以坚果和种子为食物的环境中属有利变异
C.以昆虫为食的地雀,喙长而细有利于啄开树皮捕食昆虫
D.三种雀喙形状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0.(2021•建平县)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达尔文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无翅、残翅,少数昆虫有强健翅,岛上具有正常翅的昆虫消失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
B.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与海岛环境斗争的结果
C.频繁的大风导致昆虫的变异类型出现
D.无翅、残翅和强健翅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
1.【答案】B
【解析】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故B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灰桦尺蛾和黑桦尺蛾。资料中:森林时期的桦尺蛾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灰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建工业区后,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灰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能从外界获得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等,A错误;
B、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是一种大分子的核酸,人工合成核酸的成功证明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也是可能的,B正确;
C、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C错误;
D、生命的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解析】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被煤烟污染的环境选择体色较深的桦尺蠖活下来,可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正确;
B、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共同进化,B正确;
C、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超级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毒素起到了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C错误;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C正确。
故选:C。
7.【答案】D
【解析】ABC、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说明鱼类比其它三类动物低等、结构简单,同时说明动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故ABC正确。D、动物的体型大小的变化不是生物进化的规律,故D错误。
故选:D。
8.【答案】A
【解析】A、帝王蝶的繁殖能力很强,由于遗传变异(或“变异”)的原因,个体之间体存在差异。A错误;
BCD、在与环境中天敌之间进行的生存斗争中,一些其他体色的帝王蝶被天敌捕食,逐渐被淘汰;而黑黄相间体色的个体,使天敌在数次误食中毒后,再看到这种蝴蝶便会畏而远之,因此这些帝王蝶便幸运地生存下来。经过多代积累,这种黑黄相间的体色愈加醒目,成为“警告”天敌“不要吃我”的警戒色。BCD正确。
故选:A。
9.【答案】B
【解析】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竹子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原产地就是中国。目前世界上竹子共有50多属,1200多种,我国占有25 属,250多种。最常见的有:寿竹、箭竹、慈竹、单竹和四季竹,我国竹子品种繁多,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竹子品种众多,有些并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由于印度洋南部某岛屿上常刮暴风,那里生长的植物都很矮小,因为高大的植物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保水能力差,还容易被风折断,不能生存,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而矮小的植物,蒸腾作用较小,保水能力强,还能避免被风折断,有利于生存,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年的自然选择之后,印度洋南部某岛屿上生长的植物都很矮小。
故选:B。
1.【答案】C
【解析】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正确。
B、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B正确。
C、距现代越久远,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的化石越古老,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错误。
D、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只有选择作用,不能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变异,A错误。
B、变异普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B正确。
C、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C正确。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D正确。
故选:A。
3.【答案】A
【解析】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因此,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A。
4.【答案】A
【解析】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鸟类和哺乳类),④螳螂属于节肢动物,③灵蛇属于爬行动物,②仙鹤属于鸟类,①阿宝属于哺乳动物,所以图中的生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是:④螳螂→③灵蛇→②仙鹤→①阿宝。
故选:A。
5.【答案】D
【解析】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模拟原始海洋),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提取雨水样品)。
此实验结果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A
【解析】科学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研究发现:生物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小,亲缘关系越远。题干中A海龟和鸭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为7,数值最小,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大,亲缘关系近。可见A正确。
故选:A。
7.【答案】A
【解析】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为了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可见A错误。
故选:A。
8.【答案】D
【解析】A、不是农药的质量越来越差,而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越来越多,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错误。
C、在使用农药之前,害虫已经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错误。
D、首先害虫存在两种变异品种:抗药能力强的害虫与抗药能力差的害虫。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这样控制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是因为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滇叶䗛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达尔文认为,这是滇叶䗛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鲸是从其他有蹄类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是海洋里的大型哺乳动物。几百万年前它们曾生活在陆地上,用腿行走,以捕鱼为生,进入水中后,前肢退化,数百万年的进化赋予了它们类似鱼一样的体形。它们的身体变长,前肢缩短变成鳍,后肢变成蹼。
故选:B。
1.【答案】C
【解析】推测时不能胡乱推测,科学的推测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为了获得“火星存在过生命”或“火星存在能支持生命的环境”的证据,今年5月15日,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并与火星车——“祝融号”联合产生火星表面的科学数据。由于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选项中推测严密的是:由清晰的细胞结构推测火星表面有生命。
故选:C。
2.【答案】C
【解析】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正确。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正确。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错误。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植物进化历程为:
故选:A。
4.【答案】A
【解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病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病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病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病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病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导致用抗生素治疗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效果越来越差。所以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原因可能是有抗药性变异的细菌能生存并繁殖。
故选:A。
5.【答案】A
【解析】A、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伸长,可以使舌变长,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A错误;
B、古代食蚁兽有舌长的和舌短的,属于变异现象,该变异可以遗传,B正确;
C、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为有利变异,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C正确;
D、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D正确。
故选:A。
6.【答案】A
【解析】A、花矩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花矩和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息息相关,B错误;
C、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进行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最远的是酵母菌。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田鼠打洞和夜间活动的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组成的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共同完成的。B正确;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错误;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9.【答案】B
【解析】A、据表中信息可见:三种雀喙的形态或大小不同,它们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A正确;
B、据表中信息可见:b雀喙形状在以坚果和种子为食物的环境中属不利变异,b雀喙形状在以昆虫为食物的环境中属有利变异,B错误;
C、b雀喙长而细有利于啄开树皮捕食昆虫,C正确;
D、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各类地雀,产生了变异,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昆虫不同个体之间有正常翅、无翅或残翅的区别,这是生物之间的变异现象,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
B、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因此,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与海岛环境生存斗争的结果,B正确。
C、大风只是对昆虫的性状进行了自然选择,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无翅、残翅和强健翅的昆虫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种适者生存现象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D正确。
故选:C。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12 人体的呼吸-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12 人体的呼吸-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共23页。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05 植株的生长-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05 植株的生长-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共21页。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17 激素调节-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考点17 激素调节-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