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文ppt课件
展开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人类特有,≠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主动的,≠被动的反映)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31日上午已抵达武汉,正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 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思考:这属于什么认识?
感性认识对新冠病毒的表象认识
例:看见苹果落地,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P48末段)
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020年1月,实验室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进一步研究知道了一个新的冠状病毒颗粒生产的全过程,把握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
理性认识对新冠病毒的深层认识
例:认识苹果落地背后的引力规律,是理性认识。
思考:理性认识的形式有哪些?
思考:什么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P48末段)
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P49一段
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③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特别提示】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内涵,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 改革开放3. 学生听课4. 教师上课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 科学家研发梦天实验舱
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①构成实践的基本 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设备、条件、工具、环境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巢有什么区别?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为了、计划、战略、布局、蓝图、规则、意志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问题四:同样是造房子,现在工人造房子和古代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当时、时间阶段、配合、团队、历史阶段
思考1:到底有没有盲目的实践活动?——要理解何为盲目,盲目不是没有目的,而是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见:一、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记住】任何实践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二、从结果看,盲目的实践必然失败,因为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三、从启示看,我们要不断地追求真理,用真理指导实践活动,避免盲目的实践。思考2:到底有没有单个人的实践?到底有没有孤立的实践?——单个人≠孤立。孤立的实践是脱离社会,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看出,不存在孤立的实践;单个人强调自己,不是合作,单个人的实践肯定也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举例:教师上课),不排斥社会性。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名言: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⑤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唯一来源)认识获得的途径是
间接经验(他人、书本)
既要重视读书,又要重视实践!
《本草纲目》记载:“砒,大毒也。” 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已经获得了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前人实践的结果。后人并不需要亲口尝砒霜,也可以获得砒霜有毒的认识,这是因为: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名言: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注意: 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来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名言: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②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认识脱离了实践,不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名言:①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②学以致用 ③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目标,认识与实践,阅读与思考,疑难解析,总结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图片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没礼貌的一代,消极叛逆,对金钱没有概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是什么,对号入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课课件ppt,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