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同步课文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展开《古诗三首》类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一)课内阅读。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歌以______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2.古诗讲究对仗。诗句中“迟日”对“______”,“江山丽”对“_____”“泥融”“______”,“_______”对“鸳鸯”。
3.选一选。(填序号)这首诗的首句和第二句分别从( )和( )的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清新秀美。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4.后两句诗中的“___________”字写出了燕子的繁忙和春天的生机勃勃,“_____”字写出了鸳鸯的闲适和春天的温暖。
5.根据诗中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填空。(填序号)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①江山 ②太阳 ③花草 ④鸳鸯 ⑤春泥 ⑥春风 ⑦燕子 ⑧沙滩
6.根据意思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写下来。
春天白天渐长,春天的到来使江山显得更加秀丽;春风送来了阵阵醉人的花草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迟日
2.春风 花草香 沙暖 燕子
3.A B
4.飞 睡
5.② ① ⑥ ③ ⑤ ⑦ ⑧ ④
6.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这首诗的大意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熙、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诗歌中“迟日”对“春风”,都是名词对名词,物体对物体,“江山丽”是一个主谓短语,对“花草香”也是主谓短语。“泥融”主谓结构的词语对“沙暖”,对仗工整。“燕子”对“鸳鸯”,物对物。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第一句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这是从看到的春天的景色来写的,所以采用的是视觉的角度。第二句意思是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从闻到的嗅觉角度来了春天的清新秀美。
4.本题考查了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飞”写出了燕子的繁忙;“睡”写出了鸳鸯的闲适。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表达了诗人安适、喜悦的心情。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描写景物顺序的掌握情况。
对照诗歌按顺序找下来即可。依次是: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整首诗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给出的诗句翻译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诗歌,抄写下来即可。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蒌蒿满地 ,正是河豚 。
7.把古诗补充完整。
8.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他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物。
9.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芦芽:芦苇的嫩芽。 B.蒌蒿:一种高大的树木。
C.欲上:想逆江而上。 D.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10.这是一首题画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谁)画的一幅描绘_______的画。下面三幅图中,最符合这首诗大意的是______(填序号)
11.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下列对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B.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然后,由江中写到江岸。
C.诗的前两句咏画面的景物,后两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D.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用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答案】
7.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芽短 欲上时
8.宋 苏轼 赠刘景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早春
9.B
10.惠崇 江南早春景色 ②
11.A
12.B
【解析】
7.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诗歌内容即可。本题中考查的诗歌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诗内容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作者的理解和识记,本题中考查的诗歌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他其他的诗歌是《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本题中描写的诗歌是早春时节的作品。
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字词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B项,蒌蒿的意思是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并不是一种高大的树木。
10.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辨析和理解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辨析,本首诗歌中描写的惠崇画的一幅描绘江南早春景色。下面三幅图中,最符合这首诗大意的是②图,全诗大意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1.本题考查的是诗词的节奏朗诵划分,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这句话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本题中划分正确的是A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本题中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是B项,诗人的视线并没有写到江岸。
(三)古诗文阅读。
三衢(qú)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3.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季节)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_________的心情。
14.诗中的“四五”,正确的理解是( )(填序号)
A.虚指,说明黄鹂的叫声婉转动听。
B.实指,说明诗人观察得仔细,听得认真。
15.结合诗的后两句想一想,回来的路上的景色为什么比来时的更美呢?
【答案】
13.夏季 欢快
14.A
15.因为在回来的路上,有婉转动听的黄鹂的叫声。
【解析】
1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本诗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意思是梅子成熟的时候原本是多雨的季节,却难得遇上了连续晴朗的日子,于是与朋友结伴去游赏三衢山。来的时候,坐着小船,一直游赏到浓荫掩映的小溪尽头,山林的深处。从“梅子黄时”可以知道所描写的是夏季宁静的景色。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是一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得少,尤其是婉转于绿荫深处的黄莺那悠扬的叫声,更令人游兴未穷。表达了诗人轻松、欢快的心情。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添得黄鹂四五声”中“四五声”虽是虚词,但是用的恰到好处,不仅是韵律上的平仄,情景上更是身临其境。四五为居中数,多一声就吵闹,少一声便凄静,这四五声,写出了黄莺叫声来自密林深处,宛转悠扬,为本就宜人的景色添加了生机与想象。
15.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分析。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写得凉爽,写得宁静,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将意境描写推到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怀推至顶峰,使作品之主题更臻完善。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婉转着黄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添得”二字用得巧妙,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然而仍然兴致浓郁。
二、类文阅读
(一)课外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6.“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呼应了上句中的哪个字?
17.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18.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16.满。
17.满、压。
18.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分析】
16.考查对诗文的理解。
出自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结合译文来看“千朵万朵压枝低”写出了花多的样子,所以照应“满”字。
17.考查对诗文的理解。
出自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所以从“满、压”可以看出花很多很繁盛。
18.考查对词语作用的分析。
这类题首先要进行判断,然后结合文章来看进行分析,是否与某个内容相照应。如果可以照应就替换,反之则不能替换。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①无声惜②细流,树阴照水③爱晴柔④。
小荷才露尖尖角⑤,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爱惜。③照水:映在水里。④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⑤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19.读诗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仿佛可以看到一幅这样的画面:一道_________缓缓从_________中流出,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池畔的_________在阳光的照射下,把_________倒映在水面上。(填序号)
①泉眼 ②绿树 ③细流 ④树荫
20.结合注释,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
21.诗中有几个字用得非常生动:一个“________”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细流才无声;一个“________”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2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标题“小池”就是小池塘的意思。
B.从“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C.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泉水、绿树、荷叶、蜻蜓等。
D.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答案】
19.③ ① ② ④
20.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21.惜 爱
22.B
【解析】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20.本题考查诗句翻译能力。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进行翻译即可。
21.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每个选项,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选出错误答案;从“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应是夏季初夏的景色。
(三)阅读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2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
A.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B.妇姑:老妇人和小姑娘。
C.相唤:互相呼唤。
D.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2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是
25.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改写成现代汉语。
26.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
23.B
24.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25.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26.示例: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以及他们劳动的忙碌。
(四)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7..作者在这首诗歌中把长江的花和水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生动展现了江南的特点。
2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中,“谙”是熟悉;“好”准确概括了江南春色的美。
B.作者通过这个诗歌间接抒情,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与赞美。
C.本诗赞颂江南,白居易有别于其他诗人用“花”“莺”着手,而是着重描写江水,别出心裁地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D.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答案】
27.火 蓝
28.B
(五)课外阅读。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9.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释义。
游园不值( )
A.值得 B.遇到 C.价钱
30.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释义。
应怜屐齿印苍苔( )
A.应该 B.怜惜 C.可怜
31.这首诗抓住了_______和_______两处景物来表现春天。
32.诗人游园却进不了门,本来是件的_______的事,但他从“______________”(诗句)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心情也自然而然转为了_______(欣喜 愤怒)。
3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9.B
30.B
31.青苔 红杏
32.失落 一枝红杏出墙来 欣喜
33.描写了诗人游园未遂,却看到了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课外阅读。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4.题目中哪个字是全诗的字眼?
35.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6.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37.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答案】
34.字眼:喜
35.写出了春雨细且悄无声息的特点。“潜”字拟人化,运用了拟人手法。
36.“知”将雨赋予人的生命。“重”写饱满,饱含生机。都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37.C
(七)延伸阅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38.写句意。
桃花映水鲜。
39.选择正确的理解:牧童何处去?( )
A.牧童要到哪里去?
B.牧童去哪儿了?
40.回答:你觉得“牛背一鸥眠”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你怎样的感受?
4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答案】
38.桃花倒映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
39.B
40.表现了牛没有人看管,一只鸥在牛背上睡着了的情景。这样的情景给人悠闲、恬静和舒适的感受。
41.示例:夕阳西下,天色虽晚,可依然晴朗。河边的桃花倒映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草地上的牛还在吃草,可牧童去哪儿了?牛背上一只鸥悠闲地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