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习
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重点题型练习 题型六 探究性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重点题型练习 题型六 探究性试题(无答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进行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六 探究性试题
类型1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解题思路】以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为例
【猜想与假设】(1)反应后物质的成分存在两种情况:①只有生成物;②生成物和其中一种过量的反应物。
按照下列步骤提出合理的猜想(反应生成的沉淀、气体不考虑):
第一步:写出化学方程式:A+B→C+气体/沉淀/H2O
第二步:进行猜想
猜想1:只有C 恰好完全反应
猜想2:C和A A过量
猜想3:C和B B过量
(2)有关不合理猜想的判断依据
①猜想的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反应;
②猜想的物质含有反应物中未涉及的元素。
【实验设计】
第一步:确定所要检验的物质
①生成物 C是一定存在的,无需检验。
注意:生成物如果对反应物的检验造成干扰,则需先除去生成物,再进行检验。
第二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
掌握实验操作(试剂选择)、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物质+试剂现象结论(有无该物质)。
考向1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1.(2022龙东)碳酸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试剂
无色酚酞试液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氯化钡溶液
实验现象
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将试管3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A。
【提出问题】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_____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 Ca(OH)2
【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______。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甲: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猜想___成立
方案乙: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碳酸钠溶液呈________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2.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还应考虑__________。
2.(2022湘潭节选)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纯碱的用途非常广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并对反应后试管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第2题图
【实验1】往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________色。
【实验2】往另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
同学们对实验2反应后的废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 Cl、HCl
猜想二: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
猜想三: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__
【设计实验】同学们为验证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一:
实验操作与现象
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
小芳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小明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小明认为猜想一正确。
【进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
【进行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
3.(2022陕西)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Cu、Al、Ag的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
第3题图
【学习交流】
(1)实验中观察到,甲中铝丝表面附着一层________色固体,乙中溶液颜色变为________色。
(2)你认为通过上述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拓展探究】
上述实验后,同学们想进行废液的处理与回收,于是将甲、乙中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观察到混合溶液(即废液)澄清透明。同学们认为应该先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未反应完的 CuSO4和AgNO3,为此,他们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溶液
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没有AgNO3
实验2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废液中含有未反应完的 CuSO4
【反思评价】
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实验2所得结论不合理。你认为理由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应用】
同学们尝试从废液中回收铜,将过量铝粉加入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写离子符号)。
4.(2022邵阳)化学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某探究实验。将一定量的锌粉投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
(1)写出锌粉与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探究蓝色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蓝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Zn(NO3)2; 猜想二:Zn(NO3)2和Cu(NO3)2;
猜想三:_____。
上述猜想中,该小组有同学直接判断猜想一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猜想,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相关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蓝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③____________
【结论分析】猜想三成立,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__。
5.(2022贺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原理,请你一起完成实验探究。
第5题图
实验一:在5mL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边滴边振荡,直至滴完5mL碳酸钠溶液。
现象:开始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无气泡产生。写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_。
实验二:在5mL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滴完5mL稀盐酸。
现象:整个实验过程无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用量相同的两种反应物,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为什么不一样呢?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1.盐酸过量时,反应生成NaCl、CO2和H2O;
2.盐酸不足时,产物是Na Cl和NaHCO3。
【假设猜想】实验二结束后,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有哪些?
猜想1:NaCl、Na2CO3和NaHCO3
猜想2:______________
猜想3:NaCl
猜想4:NaCl和HCl
小明认为猜想3和4明显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
【实验探究】实验二结束后,将试管中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做下列三个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溶液,沉淀不消失
溶液中含_____(写离子符号)
实验2
加入__________溶液,无沉淀产生
猜想1不成立
实验3
加入________溶液,有________产生
猜想2成立
【交流反思】用量相同的两种反应物,滴加顺序不同,现象和产物可能都不一样。
6.(2022益阳)同学们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小石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后,发现试管中的溶液呈浅黄色。
【提出问题】试管中浅黄色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都认为溶质中一定含有Fe2(SO4)3,理由是(1)_______,然后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①溶质是Fe2(SO4)3;
猜想②溶质是Fe2(SO4)3和FeSO4;
猜想③溶质是Fe2(SO4)3和H2SO4;
猜想④溶质是Fe2(SO4)3、H2SO4和(2)________(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FeSO4溶液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H2SO4溶液和Fe2(SO4)3溶液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组合作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第1组
现象:产生大量泡,……
结论:溶质中一定含有H2SO4,猜想③或④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结论正确。产生大量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_____
第2组
现象:(4)______________
结论:结合第1组的实验现象,推理出猜想④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此结论正确
【实验反思】上述实验探究说明,在用稀硫酸或稀盐酸除铁制品上的铁锈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5)____。
7.(2022烟台)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在空气中久置的某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C、D四组探究实验。
第7题图
【查阅资料】氯化钙、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
【实验探究】取适量该氢氧化钠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将得到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四支试管中。再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足量)、酚酞试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如图所示:
【分析与结论】(1)上述四组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A中,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说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
(3)实验D中,证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继续探究】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四支试管中反应后的混合物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清液呈红色,下层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________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
【设计实验】取少量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
预测现象
结论
①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_____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实验反思】同学们认为上述预测现象②所得结论不严密,原因是____
考向2 反应后固体成分的探究
8.(2022雅安)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小张和小王在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甲、乙实验:
第8题图
(1)【实验Ⅰ】甲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
【实验Ⅱ】小张同学把甲、乙实验后的上层清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他们决定对该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Zn(OH)2和ZnCO3均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2)【提出猜想】小张同学认为白色沉淀为:①Zn(OH)2;②ZnCO3;③Zn(OH)2和Zn CO3。
经过思考讨论,小王同学认为猜想②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取烧杯中的少量白色沉淀于一支试管中,加盐酸至过量
____________
猜想③成立,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4)【拓展与思考】若猜想①成立,则实验甲要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
9.(2022云南)小英设计了探究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实验。将SO2通入质量分数为1.7%的AgNO3溶液中,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知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
【查阅资料】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Ag2SO3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溶于过量的Na2SO3溶液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 B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仅有Ag2SO4
猜想二:仅有Ag2SO3
猜想三: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NO3)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__成立
【实验结论】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一种酸和沉淀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拓展延伸】①另取溶液A,滴加足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 Ba 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向盛有少量AgNO3溶液的试管里滴入Na2SO3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考3 反应后气体成分的探究
10.(2022营口)在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含碳化合物燃烧后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乙醇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会变蓝;
②氯化钙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
【做出猜想】猜想一:产物中含有CO、H2O;
猜想二:产物中含有CO2、H2O;
猜想三:产物中含有(1)__________。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乙醇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B、D、G装置中均为澄清的石灰水)
第10题图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
(3)F装置中若发生反应,则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经过实验,同学们认为猜想三成立。
(4)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①__________;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____。
【反思与评价】实验结束后,由于小丽同学的操作不当造成了仪器损坏,小组内同学针对这个事故,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5)为了避免此事故再次发生,同学们对该装置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你认为他们的改进是_________(文字说明或画图都可)。
11.(2022金昌)经调查,市场上有一种食品专用发热包。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粉。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发热包中各物质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①H2在加热条件下能还原金属氧化物;②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探究一:发热包发热的原理
(1)取少量发热包中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小明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发烫,说明发热包中的物质含有________。
探究二:为了进一步探究发热包中各物质的成分。小亮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并对产生的气体展开进一步探究。
【猜想与假设】
(2)a.H2;b.________;c. CO2和H2的混合气体。
【实验设计】小明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第11题图
【实验验证】(3)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D装置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E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证明猜想c正确。
【总结与反思】(4)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写出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2.(2022东营节选)小英同学在做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发现锌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提示:反应只生成一种气体)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SO2、O2或H2中的一种。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向盛满该气体的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无明显变化
产生的气体不是O2
②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____________
产生的气体不是SO2
③将该气体净化后通过表面含 CuO的铜网(如图)
____________
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反思】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
【拓展视野】氢能是未来最理想能源,如图是利用ZnO和Fe3O4为催化剂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
循环制氢体系
第12题图
“循环制氢体系”涉及的能量转化是由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请写出该体系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3.(2022河北)茶垢清洁剂能快速清除茶具上附着的茶垢,某小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图1所示是某品牌茶垢清洁剂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
第13题图1
说明书中碳酸钠的俗称有误,应改为_。
【提出问题Ⅰ】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过氧化氢,是否生成氧气?
【实验1】在盛有茶垢清洁剂固体的小烧杯中,加适量常温水,完全溶解后得到无色溶液。观察到有小气泡缓慢冒出,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
【实验2】取三份等量的实验1中的溶液,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都较快产生气泡,且温度越高产生气泡越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都复燃。
第13题图2
【表达交流Ⅰ】通过实验证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氧气。
(1)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2中丙试管内不再产生气泡后,其中溶液所含溶质与加热前溶液的不同是_______。
【提出问题Ⅱ】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3】取实验2丙试管内溶液,按如图3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第13题图3
【表达交流Ⅱ】
(1)加入试剂X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不新增试剂,检验加入的试剂X已足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溶液M呈________色,说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没有生成氢氧化钠。
【反思总结】
(1)茶垢清洁剂溶于水生成了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碳酸钠溶液有较好的去污效果,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活性氧,可深层带走污垢。
(2)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应选择________的水进行溶解,去垢效果更好。
类型2 物质变质的探究
【解题思路】以NaOH的变质为例
【进行猜想】(1)关于变质问题的猜想,在了解变质原理的前提下,从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三个方面进行猜想。
(2)确定成分:没有变质(只有原物质)、部分变质(含有原物质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全部变质(只有变质后生成的物质)。
以氢氧化钠变质为例:
没有变质:NaOH;
部分变质:NaOH和Na2CO3;
全部变质:Na2CO3。
【实验设计】
第一步:确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①思路分析:只需检验是否有CO。能和CO反应产生明显现象,但不能和OH-产生同样现象的离子有:
②方法:
a.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B.加入澄清石灰水或氯化钙、氯化钡溶液等,有白色沉淀产生。
第二步:确定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
①探究关键:检验是否存在OH-。
②探究思路:先除去Na2CO3,再检验是否存在NaOH。
③方法:
14.(2022达州)达州市九年级学生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操作考试,某实验室的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没有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Ⅱ: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
猜想Ⅲ:全部变质,全部是Na2CO3。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李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Ⅰ成立
小王
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成立
小陈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 Ca Cl2溶液
________
猜想Ⅲ成立
【分析讨论】
①小王和小陈认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小李的结论不正确。
②经过讨论他们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Na2CO3,原因是__________。
【得出结论】综合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可以得出猜想________成立;
实验结束后大家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内观察到废液呈红色,且有白色沉淀。为了不污染环境,他们向废液缸里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酚酞除外)种类最多时,溶液中所含有的离子有_(填离子符号)。
【反思与拓展】(1)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的NaOH必须密封保存。
(2)已知:①Na2CO3+CO2+H2O===2NaHCO3
②NaHCO3+NaOH===Na2 CO3+H2O
如果向NaOH溶液中通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有________种情况(不考虑CO2和H2CO3作溶质)。
15.(2022自贡)在我市贡井区、大安区交界处有个地名叫“石灰窑”,生产生石灰有悠久的历史。某校化学实验室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图),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取样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第15题图1
【提出问题】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CaO、Ca(OH)2和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设计实验】
兴趣小组设计出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烧杯壁发热
________
(2)
将(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________
溶液变红
有Ca(OH)2
(3)
取(2)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
有CaCO3
【反思评价】
(4)经过讨论,发现通过(2)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_____________。
(5)通过小组合作,最后得出样品中肯定含有CaO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请写出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应用交流】
(6)生石灰要________保存。
【拓展延伸】
(7)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2,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大写字母)。
图2 图3
第15题图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类型3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解题思路】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生成新的物质,无论是否有明显的现象,任何化学变化都是朝着反应物减少、新物质生成的方向进行的。
2.验证无明显现象反应发生的方法
3.初中常见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二氧化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方案总结
(1)指示剂法(适用于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有变化的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酸碱中和反应。
(2)对比实验法(要注意控制变量),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压强差法(适用于有气体参与、反应前后压强有明显变化的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温度变化法(适用于反应前后温度有明显变化的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
(5)其他试剂(验证产物存在,能产生明显现象),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6.(202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对稀盐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实验验证:
物质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
硝酸银溶液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能否反应
能反应
不能反应
能反应
能反应
【提出问题】对于上述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小刚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试管中,振荡
溶液呈无色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向步骤①所得无色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呈无色
【分析讨论】小刚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总结提升】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验证思路可以是:
(Ⅰ)验证生成物是否存在。 (Ⅱ)验证________是否消失。
【拓展迁移】(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写出另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示意图
第16题图
(2)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有________种情况,具体的溶质组合情况分别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17.(2022本溪辽阳葫芦岛)许多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其中之一。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同学们写出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并根据该反应原理分别设计了图一、图二两个实验。
图一 图二
第17题图
【实验验证】
(1)第一组同学按图一所示,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鼓起,认为二者发生了反应。第二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于是同学们将该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做了对比实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2)第二组同学按图二所示,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儿打开止水夹,观察到___________,也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第17题图三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反思,设计并进行了图三所示实验,观察到瓶中产生____________,再次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和____________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废液处理】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实验中所有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测得溶液的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新题型练习 题型六 跨学科试题(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成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开心是一剂良药,古诗《石灰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重点题型练习 题型三 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无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转化能够一步实现的是,A~F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重点题型练习 题型一 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无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