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

    《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第1页
    《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第2页
    《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俗民风。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1.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俗民风。2.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过程】课程导入1.字词检测。wàn xiàng gēng xīn                                bǐ cǐ春风送暖,(              ),人们到亲戚家、朋友家做客,(         )之     hè nián                    rán fàng     biān pào          tōng xiāo间相互(          ),孩子们开心地(         )(         ),灯火(        )jiàn duàn不(         )。春节真热闹!     预设:万象更新   彼此   贺年   燃放   鞭炮   通宵   间断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梳理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回忆一下,作者是怎么安排详略的?预设:“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是详写,其他日子是略写。(板书:北京的春节 老舍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详写)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腊八”这一部分,了解了作者重点抓住“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习俗进行描写,使北京腊八风俗特点突出。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感受北京春节的风俗,看看其他几天又有什么风俗?作者又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呢?(板书:抓住重点)设计意图首先,字词练习导入,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默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 学习“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部分,想想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风俗?又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2.探究过程1)学生默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画出描绘风俗及特点的句子,并在所画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2)小组合作:认真研读,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研读成果。3.探究活动过渡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风俗?又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聚焦“腊月二十三”先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预设: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预设: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②其他小组补充:作者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③教师小结:作者抓住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④请学生结合句子想象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闹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聚焦“除夕”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除夕的热闹?并完成示意图。        预设:味道、颜色、对联、年画、鞭炮声。点拨:梳理表格后感知老舍先生重点抓住味道、颜色、声音,突出了除夕热闹非凡的写作特点。②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预设1:我从“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一句中“家家”“赶”“到处”“香味”等词语,体会到了除夕这一日热闹的特点。(板书:写出特点)预设2:我从“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等句子中的“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感受到了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3)聚焦“正月初一”①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预设1:我从第9自然段中“截然不同”一词,感受到了人们尽情享受着正月初一的休闲时光。预设2:我从第10自然段中描写“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有赛轿车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等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感受到正月初一这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列举正月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正月初一的热闹、美好。②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正月初一与除夕不同的热闹。③成语送祝福。小组内开展“新年送祝福,成语大比拼”的学习活动,比一比谁积累的表示吉祥如意的成语更多。 预设:福星高照、万事如意、吉祥如意、财运亨通……小结:这些成语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初一拜年”这一风俗中包含着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真情祝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4)聚焦“元宵节”①作者重点描绘了元宵节的哪些风俗活动?最能表现元宵节高潮的是哪个活动?预设: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看花灯最能体现元宵节的高潮。出示最能体现元宵节高潮的语句。◇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引导: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预设1:“处处”“整条大街”“几百盏”体现了花灯的数量多。预设2:“一律”“清一色“都”“通通”“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都体现了花灯的种类多。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好不好?为什么?预设:这样替换不好。“一律、清一色、通通”虽然都表示“都”,但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语言更丰富。点拨:通过对比读,感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小结老舍先生重点抓住“看花灯”这一风俗进行描写,从数量多、种类多两方面突出老北京元宵节火炽而美丽的特点。设计意图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在细致描写课文主要部分时,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使风俗特色得以突显。(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课文“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正月初六”“正月十九”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探究过程1)课文“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正月初六”“正月十九”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2思考:课文有详有略写法的好处。3.探究活动(1)请学生找出课文略写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点拨: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2)读读第7、第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写法的好处是什么?预设:有详有略的写法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北京春节的习俗特点,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一个重点。通过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有详有略这种写法,深入学生内心。为习作时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打好基础。(三)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哪里?感受“京味儿”语言的特点。2. 探究过程1)浏览课文,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2)小组成员在理解、对比、朗读中感受“京味儿”语言的特点。3.探究活动(1)浏览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2)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请你说说“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是什么意思?预设:“零七八碎儿”指的是各种杂拌儿;“杂拌儿”指的是用各种果干和蜜饯掺和成的东西;“玩意儿”指的是风筝、空竹、口琴等。指导学生读好加点词语的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点拨:这样的语言京味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闲在”的意思预设:“闲在”的意思是指安逸、舒适,是北京方言。用“悠闲”替换“闲在”,你觉得好不好?预设:我觉得“闲在”更好。因为“闲在”更有北京地方特色,感觉更亲切。小结:“京味儿”语言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因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板书:“京味儿”语言)设计意图感受“京味儿”语言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理解、对比、朗读的过程中更直接地帮助学生感受俗白清浅、朴素自然的“京味儿”语言。三、阅读链接过渡:同学们,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情景,了解了多种风俗活动。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地方的春节是怎么样的?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选自斯妤的《除夕》,有改动 1.短文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预设:闽南地区大扫除、蒸年糕、做五香肠、换窗帘床单、铺台布、准备年夜饭等春节习俗。2.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点拨: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吃团圆饭”都只用了一句话,是略写。而斯妤的《除夕》写了闽南地区大扫除、蒸年糕、做五香肠吃年夜饭等风俗活动,满纸写尽大人们的忙,是详写。小结:原来文章就是在写生活,就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3.请你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预设1:到了大年夜,爸爸妈妈就会精心准备一大桌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年夜饭。预设2:春节前我们会进行大扫除;大年三十我们会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正月里我们走亲访友、出去游玩等。小结:不同地区的人们过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不断地传承下去。四、课堂小结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五、布置作业制作一份关于本地春节习俗的手抄报。【板书设计】腊八                     抓住重点                                       腊月二十三北京的春节(老舍)          除夕            详写     写出特点时间顺序                    正月初一                            元宵节                  “京味儿”语言 

    相关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