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班海数学人教版九下-27.2 相似三角形【优质教案】

    班海数学人教版九下-27.2 相似三角形【优质教案】第1页
    班海数学人教版九下-27.2 相似三角形【优质教案】第2页
    班海数学人教版九下-27.2 相似三角形【优质教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班海数学人教版九下-27.2 相似三角形【优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班海数学人教版九下-27.2 相似三角形【优质教案】,共26页。
    27.2 相似三角形
    27.2.3 用平行线判定三角形相似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
    2.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


    从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两个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会事物间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关系。
    提出问题:
    如图27·2-1,在∆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DE∥BC,
    DE交AC于点E ,∆ADE与∆ABC有什么关系?


    分析:观察27·2-1易知AD=,AE=,∠A=∠A,∠ADE=∠ABC,∠AED=∠ACB,只需引导学生证得DE=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E作EF∥AB。

    ∆ADE∽∆ABC,相似比为。



    延伸问题:
    改变点D在AB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ADE与∆ABC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通过观察特殊平行条件(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平行于另一边)下两三角形的相似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一般平行条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下两三角形的相似关系,进一步体会事物间特殊到一般的关系。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探究方法:
    探究1
    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
    分析:作A1D=AB,过D作DE∥B1C1,交A1C1于点E
    ∆A1DE∽∆A1B1C1。用几何画板演示∆ABC平移至∆A1DE的过程
    A1D=AB,A1E=AC,DE=BC∆A1DE≌∆ABC
    ∆ABC∽∆A1B1C1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则 ∆ABC∽∆A1B1C1










    学生通过作图,动手度量三角形的各边长及三角形的角,在动手实践中
    探究几何结论成立与否,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重发现体验。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不熟悉的几何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转化为熟悉的几何问题(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过程。










    对几何定理作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三维注解有利于学生进行认知重构,以全方位地准确把握定理的内容。






    突出几何定理的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几何定理的建模。







    运用提高:
    1. P47练习题1(2)。
    2. P47练习题2(2)。

    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进行相关证明与计算,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定理。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及时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
    P55习题27·2题2(1),3(1)。
    2. 选做题:
    P55习题27·2题4,5。
    3. 备选题:
    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交CD于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分层次布置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收获。




    备选题答案:C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然后教师再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实验几何的数学学习体验。此外,本课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知识重构的维度上重视应用“比较”“类比”“猜想”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而非“机械、孤立”的认知建构,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7.2.4 用三边比例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同学们的探究、交流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SSS判定方法,能运用SSS进行证明
    难点: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的SSS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三、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
    如果. 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则有.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中的思考,并引导同学们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例2(补充)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四、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
    A.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DE∥BC,
    (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




    4.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





    27.2.5 用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
    〔教学目标〕
    4.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A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6.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及其应用
    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3. 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
    SSS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
    4. 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

    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


    从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及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两个角度来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会事物间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关系。
    提出问题: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1B1C1,使∠A=∠A1,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B=∠B1,∠C=∠C1。


    延伸问题: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





    探究方法:
    探究2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若∠A=∠A1,==k
    则 ∆ABC∽∆A1B1C1

    辨析:对于∆ABC与∆A1B1C1,如果=,∠B=∠B1,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








    学生通过作图,动手度量三角形的各边的比例以及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大小,从尺规实验的角度探索命题成立的可能性,丰富学生的尺规作图与尺规探究经验。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作尺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在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的能力。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培养学生学习在图形的动态变化中探究不变因素的能力。







    对几何定理作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三维注解有利于学生进行认知重构,以全方位地准确把握定理的内容。









    通过辨析,使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判定条件- -“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应用新知: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与∆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0,AB=7cm,AC=14cm,
    ∠A1=1200,A1B1= 3cm,A1C1=6cm。
    (2)∠B=1200,AB=2cm,AC=6cm,
    ∠B1=1200,A1B1= 8cm,A1C1=24cm。



    分析: (1)==,∠A=∠A1=1200
    ∆ABC∽∆A1B1C1

    (2)==,∠B=∠B1=1200但∠B与∠B1不是AB ﹑AC﹑ A1B1 ﹑A1C1的夹角,所以∆ABC与∆A1B1C1不相似。






    让学生了解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进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一般思路,体会这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进行相关证明与计算的雷同性。




    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判定条件“角相等”必须是
    “夹角相等”。



    运用提高:
    3. P47练习题1(1)。
    4. P47练习题2(1)。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进行相关证明与计算,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定理。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及时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布置作业:
    4. 必做题:
    P55习题27·2题2(2),3(2)。
    5. 选做题:
    P56习题27·2题8。
    6. 备选题:
    已知零件的外径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的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去量(如图),若OA:OC=OB:OD=3,CD=7cm。求此零件的厚度x。






    分层次布置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收获。





    备选题答案:x=2cm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2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在应用中容易让学生忽视,所以教学设计采用了“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反例”的学习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27.2.8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与对应高、中线、角平分线、周长,面积的比存在的等量关系,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
    2. 能熟练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进行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二、重、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理解及应用
    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第37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______ ,对应边 .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那些?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三边对应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两边 且夹角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 对应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1.(1)如果△ABC∽△A'B'C'的相似比为2,那么△ABC与的周长比是多少? 面积比呢?


    (2)如果△ABC∽△A'B'C'的相似比为k,那么△ABC与的周长比是多少? 面积比呢?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 .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 .
    (二)、合作、交流、展示
    例1、已知:如图,△ABC∽△A′B′C′,相似比为k,AD与A′D′分别是△ABC和△A′B′C′的高, 求证:


    【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 。
    【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结果还成立吗?试试看!
    D
    E
    F
    C
    A
    B
    P
    2、电灯P在横杆AB的正上方,AB在灯光下的影子为CD,AB∥CD,AB=2m,CD=5m,
    (1)若点P到CD的距离为3m。求P到AB的距离?
    (2)若PE⊥CD于D交AB于F,EF=1m,求PF.




    B
    A
    E
    C
    D
    3.如图,DE∥BC,AB=30m,BD=18m,△ABC的周长为80m,面积为100m2,求△ADE的周长和面积。



    (三)、巩固与应用:
    1、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2∶3,则它们的对应高的比是 ,
    对应中线的比是 ,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 .
    2、若△ABC∽△A′B′C′, BC=3.6cm,B′C′=6cm,AE是△ABC的一条中线,AE=2.4cm,则△A′B′C′中对应中线A′E′的长是 .
    3、已知:梯形ABCD中,AB∥DC,AC与BD交于点O,若=5cm2, =20cm2, 则= ,= .
    4、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对对应边分别长为32cm和12cm.
    (1)若它们的周长差为40cm,求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
    (2)若它们的面积差为500cm2,求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5、某人拿着一把分度值为厘米的小尺,站在距电线杆30m的地方,把手臂向前伸直,小尺竖直,看到尺上12cm的长度恰好遮住电线杆,已知臂长为60cm.求电线杆的高.


    6、已知在△ABC中,BC=120mm, BC边上的高为80mm,在这个三角形内有一个内接正方形, 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边AB、AC上.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7、锐角△ABC中,BC=6,S△ABC=12,两动点M,N分别在边AB,AC上滑动,且MN∥ BC,以MN为边向下作正方形MPQN,设其边长为x,正方形MPQN与△ABC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y>0)
    (1)△ABC中边BC上高AD=________;
    (2)当x=________时,PQ恰好落在边BC上(如图1);
    (3)当PQ在△ABC外部时(如图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注明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x为何值时y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四)、小结: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那么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 ,面积比等于

    (五)、作业: 必做:课本练习T1,2,3 ,4,5,6


    (六)、课后反思:




    27.2.9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已知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预习课本中本节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两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 ;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对应角 、对应边 ;(2)对应线段的比等于 ;(3)面积之比等于 ;
    3、仰角: ;俯角: ;

    (二)、合作、交流、展示:
    【例题1】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
    泰勒斯曾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
    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
    成的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如图,如果木杆EF长2 m,它的影长FD为3 m,测得OA为201 m,求金字塔的高度BO.



    练一练: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9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


    【例题2】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
    岸选定一个目标P,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
    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且与PS垂直的
    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b的交点R.如果测得QS = 45 m,ST = 90 m,QR = 60 m,求河的宽度PQ.




    练一练:如图,测得BD=120 m,DC=60 m,EC=50 m,求河宽AB。



    【例题3】如图,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南岸边每隔5米有一棵树,在北岸边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小丽站在离南岸边15米的点处看北岸,发现北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南岸的两棵树遮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则河宽为多少米.






    练一练:已知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 = 8 m和CD = 12 m,两树根部的距离BD = 5 m.一个身高1.6 m的人沿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


    (三)、巩固与应用:
    1、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从距他2米的一小块积水处C看到塔顶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塔底中心B到积水处C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



    2、 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5米的位置上,求球拍击球的高度h.(设网球是直线运动)




    3、小明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长为1m的竹竿影长0.9m,但当他马上测量树影时,因树靠近一幢建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如图,他先测得留在墙上的影高1.2m,又测得地面部分的影长2.7m,他求得的树高是多少?



    4、如图,已知零件的外径a为25cm ,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内孔的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两条尺长AC和BD相等)去量,若OA:OC=OB:OD=3,且量得CD=7cm,求厚度x。



    (四)、小结: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可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五)、作业:必做:课本中练习T9,10,14

    (六)、反思: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
    一键发布配套作业 & AI智能精细批改
    (任务-发布任务-选择章节)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