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七下课件PPT+教学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体会平行线特征与平行线识别的区别,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加强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特征.
难点: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设计意图: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一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在课的开始以习题化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另一方面为“对比发现,加深理解”环节作好铺垫.
教师出示问题: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在横线上填空:
(1)因为∠1=∠2(已知),所以a∥b .
(2)因为∠3=∠2(已知),所以a∥b .
(3)因为∠2+∠4=180°(已知),所以a∥b .
学生完成后,组内交流结果.
二、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猜测得到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四边形ABCD的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三、探究发现
设计意图: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要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
问题:已知直线a、b被l所截,a∥b.
让学生自己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后,提出问题.
(1)合作交流一: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
(2)合作交流二:请找出图中的内错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
(3)合作交流三:图中还有其他位置关系的角吗?它们有何关系呢?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结论的.
以上问题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并派代表回答.
(4)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往往应用起来会感到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的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
教师出示练习:1.完成下列填空:
(1)因为AD∥BC(已知),所以∠B=∠1( );
(2)因为AB∥CD(已知),所以∠D=∠1( );
(3)因为AD∥BC(已知),所以∠C+∠D=180°( ).
2.如图所示,AB∥CD,AD∥BC,分别找出与∠ADC相等或互补的角.
学生完成后集中评议.
五、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要能够提出明确的具有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1.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2.直线平行的特征与直线平行条件的区别.(1)平行线识别与特征的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
(2)使用平行线识别时是已知 ,说明 ;使用平行线特征时是已知 ,说明 .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以上所学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如图,若AB∥CD,则正确的结论是( )
A.∠1=∠2+∠3
B.∠1=∠2=∠3
C.∠1+∠2+∠3=180°
D.∠1=∠2+∠3=180°
【答案】A
2.如图,AB∥CD,AC∥BD,试说明∠1=∠3.
【答案】∵AB∥CD(已知),∴∠1=∠2(两直线平等,内错角相等),
又∵AC∥BD(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等量代换).
【板书设计】
一、复习回顾
二、情境引入
三、探究发现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课题 |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 | |
教学目标 | 1.复习巩固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能应用判定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识图,能将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会对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进行转化。建立已知和未知间的联系。 3、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初步领会化繁 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 |
教学重点
|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使学生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正确地运用进行严密推理。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一复习引入: 1、如何判定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直线平行,你可以得到什么性质 ?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填空:如图 ∵∠1=∠C (已知 ) ∴AD∥BC ( ) ∴∠2=∠B ( ) ∠EAC+∠C=180°( ) 前一步用的是平行线的_______,后一步用的是 。
二.例题讲解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问题1:已知:如图,1=2=B, EF∥AB。 问:3和C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之间关系。让学生思考:由已知1=B和EF∥AB。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和最终要证得结论间有什么关系?
转化已知条件 问题2:如图:E在直线DF上,B在直线AC上,若∠AGB=∠EHF, ∠C=∠D, 求证: DF∥AC
分析:根据∠AGB=∠EHF,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如何转化条件?得到的结论和我们要证得结论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
变换条件 如图:E在直线DF上,B在直线AC上,若∠AGB=∠EHF, DF∥AC 求证: ∠C=∠D 如何思考和证明。并写出证明过程。
若把条件DF∥AC改为∠A=∠F怎样证明?
添加辅助线,构造为基本图形 问题3.(1)如图,若AB//CD,你能确定∠B、∠D 与∠BED的大小关系吗?说说你的看法.
(2)如果改变点E的位置,它们的数量关系会改变吗?说明你的理由
练习巩固 1.已知∠1+∠2=180°, ∠3= ∠B,试 判断∠AED与∠C的大小关系,并对结论进行说理.
2、如图,AD⊥BC于D,EG⊥BC于G,∠E=∠3, 求证:AD平分∠BAC
小结:1.分析问题的方法:由已知看可知,扩大已知面。 由未知想需知,明确解题方向 2..转化思想 即把要求得结论向熟悉的定理和常用方法转化 3. 在书写证明过程中,理清思路,不要跳步,推理严谨, 步步有理有据. |
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并将文字语言与几何语言结合表示简单推理。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平行线问题中的一个“基本图形”所有的与平行线有关的角都存在于这个基本图形中,找到这个基本图形也就确定了角。
由已知条件得出结论把所得结论整合与所求结论建立联系。理清思路
有时题目中的条件不是直接说明结论成立的条件,因此必须根据这些已知条件结合学过的知识(如对顶角相等,角平分线,垂直定义,互余,互补等)设法转化这些条件,使之成为可利用的条件。
题目条件和结论进行变换让学生分析出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进行思考和证明。
当题目中条件不能直接用并且转化后也不能用时,或图形不完整时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基本图形。
当图形位置变化是,探索结论是否变化,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方法思路的不变性
对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巩固和运用
理清思路,并写出严谨的证明过程
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 | |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1 轴对称现象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教学课型, 教学方法, 教具,教学过程,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用尺规作角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的提出,.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7 整式的除法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新知,例题讲解,课堂练习,处理情境问题,知识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