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1.船的历史教案
展开1.船的历史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船的认识、船的发展史、测试独木舟及总结交流。第一部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对船的已知和想知道的,其中的班级记录表“关于船的认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填写完成。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在了解学生关于船的前认知之后,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借助船发展史的认识,感受到船演化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单元发展暗线,也是后续活动的铺垫。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测试独木舟环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发现独木舟存在的不稳定、载重量少等不足,为学生后几课学习生发问题、激发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船是熟悉的,生活中见过各类船只,有些学生还有乘船出行的经历。但是学生对船的发展历程是缺乏了解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船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此外,学生对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测试独木舟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的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对船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到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认识不同时期船的外形、结构、动力等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测试独木舟,记录独木舟载重量、稳定性和水的阻力等特征,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在回顾船的发展历程中,感悟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船的发展史。
[难点]认识船的外形和结构对稳定性、阻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提前了解各类船只在发展历程中的特点及演变趋势。
[学生]1.每组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黄瓜、细线、垫圈、刻刀、水槽;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船的认识(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出示船的照片,谈话: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借助它在水面上自由、方便地行驶,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
提问:关于船,你都知道些什么?
2.请学生完成关于船的知识记录表。
3.讨论:这些船在船体形状、材料、构造、动力系统、功能等方面都有哪些异同点?
4.提问:关于船,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对船的认识,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引发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对研究船的兴趣。
二、探秘船的发展史(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各类船只照片和资料
1.展示不同时期船只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船的发展历程。
独木舟:一种由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形状做成的,由桨来驱动的窄而比较长的无篷小船。
摇橹木船:用橹来操纵方向和驱动前进的木结构的船,通常将橹装在船尾,是一种在江河中航行的早期船舶。
帆船:船体上有桅杆,三角形的船帆悬挂在贯穿船头和船尾的长帆桁上,是一种利用大自然的风力驱动前进的船。
蒸汽机船:用蒸汽机作为前进动力的船,以蒸汽推动外部的明轮轮桨前进。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柴油机船: 外形大都由钢铁制成,以柴油作为动力,使用涡轮发动机,以螺旋桨驱动船前进。第一艘柴油机船是1903年建造的。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
潜水艇:一种能潜入水下进行作战和活动的舰艇。艇体由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构成,并有专门的水柜,用来排水、注水,产生正负浮力,以便上浮和下潜,主要有以柴油和核能源两种作为动力。2.学生谈谈对船发展史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梳理完学生对船的前认知后,根据不同船只出现的先后顺序,带领学生系统的认识船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演化趋势,感悟技术的革新为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测试独木舟(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垫圈、水槽、黄瓜、刻刀、记录单
测试1:独木舟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1.出示独木舟,提问:这是什么船,它是怎么制作的? 独木舟作为最古老的船只,它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如何呢?
2.把一根黄瓜中间挖空就可以制成一艘简易的“独木舟”。
3.出示垫圈等实验材料,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些材料测试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载重量?
4.教师现场演示,介绍测试方法;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5.小组汇报,讨论:你们小组的独木舟可以装载几个垫圈?独木舟作为最古老的船只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6.小结:独木舟取材方便,使用方便灵活,但不稳定,容易侧翻,装载量也较少。
测试2:船首形状与行进阻力的关系
材料准备:船首模型、细线、垫圈、水槽、记录单
1.提问:为什么独木舟的船首形状大多是尖形?船首形状与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2.出示实验器材,教师介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分析船所受到的阻力大小。
(预设:船在水中的行进速度,即相同距离比较到达终点时间。)
3.提问:这个实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播放实验微视频,概括实验注意点:①相同重物,②相同起点,③同时释放。
4.学生实验,交流发现: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设计意图]借助“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生发后续研究的问题和兴趣。
四、总结交流(预设10分钟)
1. 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
①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②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
③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
2.提问:如果让你去改造独木舟,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船的发明历程以及对我们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我们发现独木舟在载重量、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改进独木舟,发现更多船的秘密。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课船的知识,针对独木舟存在的不足,思考如何去改进独木舟,激发学生探索改进独木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竹筏设置铺垫。
【疑难解答】
1.教师如何把握交流“我们知道的关于船的知识”环节?
作为单元起始课,这一环节指向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船的认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除了教科书上的图片,可以补充更丰富的影像资料,尤其是补充轮船的动力系统的介绍资料。汇报环节,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外形、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加以补充,让学生感受传统船只与现代船只在技术上的变化和发展。
2.探究船首形状与行进阻力的实验中,对水槽有什么要求?
实验材料中的船型模型小且薄,选用宽而浅的水槽或托盘来代替,实验效果更佳。增加船只行驶距离,实验现象越明显。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6.设计我们的小船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6.设计我们的小船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难解答,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难解答,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5.给船装上动力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5.给船装上动力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难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