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
展开高考语文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概括诗歌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概括情感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三首
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
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
三、评价观点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锦,朝露漙漙①,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③,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孤”“青”“野”“残”四字,渲染了旅途中凄清孤寂的环境和心境。
B.“渐”字领起的十六字形成对仗,所描写的早行景象宛然在目,极具画面感。
C.“用舍”三句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一样都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
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
2.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
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
一、概括诗歌内容
【答案】1.A
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方法技巧】
1.读懂诗歌句意,能像翻译文言句子那样翻译出诗歌句子的大意,才能正确解答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常常误解诗歌句子的意思,注意从以下方面切入。
(1)填充内容:补出诗歌语句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按照文字表面意思无法翻译通顺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词语的顺序。
(3)重视整体:翻译时不要拘泥于词语的细节,要联系前后句子,将诗歌语句的意思完整地翻译出来。
2.审好题干内容,注意题干中的隐含要求。
3.根据内容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分类整合得出答案。
二、概括情感
【答案】1.B
2.其一: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寻求根底。犹如人们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就应该去了解云何以形成。
其二: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犹如水在出山之前,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勇猛向前,终于擘开苍崖巨峡,取得斗争胜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一路前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无据。这首诗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
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
【方法技巧】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内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内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的积累。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评价观点
【答案】1.C
2.①上阙 “月华”“晨霜”“云山”“朝露”等意象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境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②下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③下阙“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④整首词多用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错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意思是“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中的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由往事回到现实,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可见,“出世退避意念”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思考创新性解读、个性化理解的能力。
上阕“月华”四句意思是“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描写的自然景物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下阕“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铺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表现出作者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下阕“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从而可以看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这也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下阕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运用了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方法技巧】
分析情感首先明确情感或诗人的观点,然后对其评价,然后针对自己的看法运用诗歌中的诗句具体的解释,做到有观点,有分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概括诗歌内容专项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概括诗歌内容专项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补写句子专项练习(共7题,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补写句子专项练习(共7题,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讲解),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修改病句专项练习(真题+典例)(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修改病句专项练习(真题+典例)(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讲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真题练习,典例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