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图片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间是什么,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字词学习,词语解释,第一部分14,写作借鉴,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重点)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中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科普读物。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踪迹( ) 低洼( ) 崩落( )裂缝( ) 烘烤( ) 腐蚀( ) 孔隙( ) 渗入( ) 刨刮( ) 沙砾( ) 楔形( ) 掸去( )浑浊( ) 山麓( ) 沟壑( )沉淀( ) 遗体( ) 琥珀( ) 犀牛( ) 龟裂( )帷幕( ) 钟鼎文( )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山麓:山脚。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文章主体部分,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
总结全文,揭示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
文章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
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题目相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岩石对自然历史的记录作用的逻辑顺序。
本文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的重要意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说明,属于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示例】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一段是插叙,由上段谈到的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的过程呢?
为了给下文说明岩石生成做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这样说明,会让读者对说明对象了解得更具体、更全面。
阅读第5—18段,说说岩石遭受了哪些破坏,又是怎样从毁灭走向新生的,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
①岩石的“生”“死”(毁灭和新生) ②岩石保留的历史痕迹(“死”的石头、石头颜色、光滑擦痕) ③各种生物的化石
结合第9—14段的内容,概括岩石遭受破坏的因素。
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强调说明了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过渡:内容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过渡:引出下文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对岩石的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过渡: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引出下文有关岩石上历史痕迹的解读。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过渡:承上,点明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结合第19—21段内容,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①岩层厚度:1米厚(3000到10000年)。 ②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使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但岩层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
结合第22—29段内容,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转眼就消逝的某些自然界活动
(菏泽中考)第④段(课文第25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推测,且不排除有其他可能。如果去掉则说法太绝对,不符合事实。“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7、28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第27、28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第27段先说“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第28段为了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了解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发展过程,增加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造福人类。
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
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1.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
作者不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而且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2.语言生动有趣。 本文语言也很有特点,既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出来;“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反用“海枯石烂”
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坚硬。另外,这篇课文中还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可读性。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方式以及读懂“时间的脚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评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读写写,多音字,形近字,词语集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背景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背景链接,赏析语言,赏析语言品味意味,课外作业,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玉米糁,行动所留的痕迹,裂开许多缝子,海枯石烂,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被破坏,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新岩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