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6832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人教部编版20 曹刿论战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 曹刿论战说课ppt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品简介,背景链接,字词学习,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省略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你知道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通过探究对话描写,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习曹刿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重点)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它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五卷,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作品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也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子纠寄居鲁国。次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做了国君(就
是齐桓公)。但是鲁国仍派兵送公子纠回国,结果没成功。后来齐国就借口鲁国干涉齐国的内政,于公元前684年春天发动了对鲁国的进攻,本文就是从鲁国的角度论述这场战争的。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辙乱( ) 玉帛( ) 小信未孚( )登轼( ) 小惠未遍( ) 旗靡( )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 与 之 乘,战 于 长 勺。公 将 鼓 之。刿 曰:“未 可。”齐 人 三 鼓。刿 曰:“可 矣。”齐 师 败 绩。公 将 驰 之。刿 曰:“未 可。”下 视 其 辙,登 轼 而 望 之,曰:“可 矣。”遂 逐 齐 师。 既 克,公 问 其 故。对 曰:“夫 战,勇 气 也。一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彼 竭 我 盈,故 克之。夫 大 国,难 测 也,惧 有 伏 焉。吾 视 其 辙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前684)。
《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指鲁庄公,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年在位。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代词,指“公将战”这件事。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呢”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作,鼓起。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古义:参与。今义:空隙;嫌隙;隔开。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故克之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名词,旧的事物,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小信未孚必以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下视其辙安陵君其许寡人
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
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无实义
又何间焉惧有伏焉且焉置土石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忠之属也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动词,连接,读“zhǔ”
动词,同“嘱”,嘱托,读“zhǔ”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大王加惠
①神弗福也②公将鼓之③下视其辙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①肉食者鄙:指享受高官厚禄的人庸俗浅陋。②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③再衰三竭:第一通击鼓振作士气,第二通就衰退,第三通士气就耗尽了。后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④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已经丧失,我方的士气正旺盛。⑤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
一而再,再而三 再而衰
随波逐流、舍本逐末 故逐之
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下视其辙
通读全文,概括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事。
第二部分(2):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部分(3):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即一是强调蓄 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行动, 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开篇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以及战争的性质。
本文有两条记叙线索,补全横线处的空白。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不当指挥做了铺垫;显示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同时也表明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真题模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表达了曹刿对肉食者的轻蔑,为下文 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则请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请从”为下文曹刿的正确指挥及取得战争胜利做铺垫。
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士兵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别说说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
在战场上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拟出击
能接见非“肉食者”的曹刿并耐心回答其三问
在作战中听取曹刿的意见
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文章对战前的分析和战后取胜的原因详加叙述,而对于战争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自始至终都仅仅围绕着“论战”来选取材料,这样有利于突出曹刿“取信于民”“善抓战机”的战略战术思想,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对比映衬,突出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例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使得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理想的表现。
本文通过记述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孙子兵法·谋攻篇(节选)[春秋]孙 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赏析】这句话通过三种情况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战争中知彼知己的重要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它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时间证明,它对战争、商业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评课ppt课件,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曹刿论战,肉食者,敢加也,公与之,下视其,望其旗,小信未,①古今异义,今义隔开不连接,今义粗俗低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课文内容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疏通文义,曹刿形象总结,鲁庄公形象总结,本文的详略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课文内容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品格素养,作品简介,预习资料速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