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资料助读,朗诵诗歌,解意象,品诗情,赏析诗句,感悟想象,诗歌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 3.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 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 (学生回答) 二、资料助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诗人”。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李白鲁郡。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三、朗诵诗歌 一读: 1.大声吟读2遍 2.读准字音 要求:字音要读准(听读,配乐指名读、齐读) 二读: 1.注意停顿 2.注意语速 七言绝句诗,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停顿方式。 三读:读出情感 读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 ,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 ,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 ,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老师配乐读) 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了吗? 四、解意象,品诗情 第三句点出《折杨柳》曲。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也带有伤离别的意味。古人送别时折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五、赏析诗句 炼字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品析。 1.谁家玉笛 暗飞声 “暗”字为一句关键。 诗人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给人黯淡之感。) 2.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散”是均匀、遍布。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思念无处不在。) 满:“满”,充满。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满”字从“散”字引出,二者密合无间, 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被思念笼罩) 3.此夜曲中闻折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也带有伤离别的意味。古人送别时折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4.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句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正是诗人自己。 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反问的语气使这种感情表现得更加浓烈。 六、感悟想象 播放笛曲,欣赏体会。 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七、诗歌总结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写出了作者闻笛的感受,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2.课外查找朗读其他思乡诗歌。 九、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玉笛声 故园情 (柳) (情) 借景抒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