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单元测试(6份)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展开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文件包含选必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参考答案docx、选必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D.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
2.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
A.儒家思想被动摇 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政权具有包容性 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3.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其学员除了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还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这一现象
A.彰显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B.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过程 D.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
4.阅读《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
A.罗马帝国和汉朝已有直接的官方交往关系
B.甘英出使大秦首先沟通了中西交往之路
C.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D.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往仅限于贸易范围
5.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A.明朝 B.秦朝 C.唐朝 D.汉朝
6.据英国官方统计,1909年前后,西藏每年可用于交换外地商品的羊毛总量约在8万蒙德(印度重量单位,1蒙德折合82.28磅)左右,其中的4万蒙德由输入中国内地各省改为出口印度,到西藏解放之前,整个西藏茶叶市场都基本被印度茶叶所覆盖。这一现象
A.说明中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B.体现出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削剩了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
D.加剧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7.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8.据9世纪时的阿拉伯文献记载,当时客居中国广州的各国商人数以十万计,都城长安更是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自缅甸的国乐舞,来自中亚石国和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都曾在长安表演。这反映出,当时
A.长安的贵族耽于享乐不思进取 B.唐政府执行较宽松的关税标准
C.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阿拉伯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密切
9.如图所示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诗人川口长孺根据1592年至1598年万历朝鲜战争的史事所撰写的《征韩伟略》日版印刷本(书影)。由此可知,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
A.活字印刷技艺高超 B.深受中华文化浸染
C.积极筹划征服朝鲜 D.文化具有殖民特征
10.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这条丝绸之路向外途经( )
①伊朗 ②印度 ③缅甸 ④越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18世纪,西方学者利奇温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由此可见,当时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B.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
C.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D.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12.圣瓦西里大教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南端,其顶端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洋葱头”,由拜占庭的圆顶风格演化而来。教堂内部的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
A.秉承东正教文化的传统 B.兴起的时间晚于拜占庭帝国
C.深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D.与拜占庭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13.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4.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
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
15.一部史学著作把作为著述主题的一条通道比喻为连接“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该书大致按时序排列的目录(部分)如下。从现有目录分析,这条通道是
第二章 | 第四章 | 第六章 | 第九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九章 |
信仰之路 | 变革之路 | 皮毛之路 | 铁蹄之路 | 黄金之路 | 小麦之路 |
A.蒙古西征之路 B.丝绸之路
C.华人下南洋之路 D.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1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悬浮于半空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轻步曼舞,引领我们开展一场友谊之旅。这场“友谊之旅”是在哪一事件发生之后形成的?
A.秦灭六国 B.张骞通西域 C.佛教传人中国 D.道教产生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下半叶开始,太平洋作为联结欧洲、新大陆和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海上通道被纳入世界贸易网络。这条航道东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西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由西班牙人开创和运营。经由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流通的商品涉及诸多品类,最重要的是东运的生丝、丝织品和西输的美洲白银,因此它也被称为“丝—银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把福建运来的以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墨西哥人直接称之为“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编织出“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
太平洋贸易线路
时间 | 太平洋贸易线路 |
1565年 | 西班牙人奥古斯丁会修士乌尔达内塔首次探索出一条从菲律宾跨洋直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航线,开始从菲律宾向墨西哥运销肉桂的贸易 |
1572年 | 中国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的直通贸易线开通, |
1573年7月 | 阿卡普尔科直通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以中四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形成 |
材料二 随着18世纪下半叶大工业经济的逐渐兴起,工业生产反过来开始对商业贸易和销售市场提出直接的要求,转口贸易特别是垄断性转口贸易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其衰落和被新兴的自由贸易模式取代成为历史的必然。18世纪末,当世界经济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大资本控制下的大工业和蓬勃发展的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工业资本主义过渡、开始出现“真正的世界经济”之时,受西班牙和欧洲商业资本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却逆势衰落,并最终消失。——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得以开辟的原因,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苜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等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材料三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19.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ロ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等
材料三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麦当劳、必胜客这样的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
——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美国在“棉花帝国”中扮演的角色。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消费文化”输往全世界的途径。概括近代以来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影响。②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为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