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单元测试(6份)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文件包含选必三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参考答案docx、选必三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单选题1.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需要我们悉心保护。对它进行保护的第一要义是A.经济性 B.实用性C.独特性 D.真实性2.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这说明A.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B.书籍是文化传承的唯一载体C.图书馆是传承文化的唯一机构 D.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3.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这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①面具的巨大证明蜀地盛产青铜②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③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④其造型反映古蜀人独特的审美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以下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遗产公约》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B.意大利佛罗伦萨是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C.18世纪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D.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5.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下表是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比较,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1965年学校数(所)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万人)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1947年的1.1倍67.4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1949年的14.1倍1432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9391949年的4.9倍11620.91946年的3.9倍 A.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双百”方针的提出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7.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修复,黏合剂等材料的不恰当使用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B.加强科学研究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D.强化修缮意识8.下表所示为三星堆遗址的若干史事记录。由此可知,我国时间史事1987年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成立2010年三星堆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将三星堆遗址申遗正式列为国家“十四五”申遗重点培育项目 A.科学考古历史悠久 B.文物保护法律完备C.文化产业高度繁荣 D.重视文化遗迹管理9.19世纪时;研究古埃及古代到历史的风潮在欧洲兴起,学术界普遍认为“1822年,商博良发表了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结果论文,埃及学的此生”形文字的成功释读是19世纪人文科学领域取得的划时代的成果,是人文料学的历史性胜利”,对此认识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依赖考吉挖掘 B.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C.楔形文字更具艺术价值 D.欧洲学术服务殖民需要10.20世纪20年代,法国巴黎新出的服饰,最多几个月后就会出现在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巴黎为世界时尚之都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D.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11.“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城市形象口号,其中的“书藏古今”指向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对后世藏书楼的发展影响深远。清朝嘉庆年间的学者阮元在其《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中曾写道:“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独存……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下列关于天一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明成相组织编纂《永乐大典》时,天一阁可能进献了大量藏书帮助修编B.明清时期的天一阁不仅具有图书文献保存功能,还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C.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私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等因素推动了天一阁的发展D.天一阁同时也是古文明遗址中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12.2022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如图)以杭州的文化遗产良渚遗址、大运河、西湖为创意来源,设计为机器人形象,融入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色。这一设计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喜爱。这一现象说明,文化遗产①借助现代科技可以焕发活力②应以开发建设为主保护为辅③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④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3.18世纪80年代,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德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A.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B.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C.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D.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劳动者提出要求14.1953年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先后开办了11所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初级党校以及各类专业干校。至1955年底,从各级党校毕业的干部就有25300多人。上海的这一做法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保障C.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D.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15.2018年,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一份旅游目的地榜单,列出世界上100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天津滨海图书馆荣登榜首。仅凭几张设计感十足的照片,滨海图书馆曾引为8万点赞,周末更是排起了长队,大家纷纷想要目睹这座图书馆的风采。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A.图书馆致力于发展旅游功能B.图书馆主要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C.图书馆的职能不断得到拓展D.图书馆应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16.明代有学者评述说:“今之雕印,佳本如云,不胜其观……佳人出游,手捧绣像(插图小说),于舟车中如拱璧(珍宝);医人有术,索图以示病家。”这说明A.市民文化影响力得到提高 B.雕版印刷开始大规模普及C.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 D.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和公众的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50年的总和。伴随“入世”,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另外,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摘编自毕玲玲《城市遗产保护:中西对比研究》材料二 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500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21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法国名城波尔多等城市因其丰富的城市遗产保护及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摘编自陈静《法国波尔多整体城市遗产保护下的建筑设计策略》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在城市遗产保护上的异同。(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国际视野谈谈中法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18.学思之窗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等材料二 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图强御辱“有用”的东西,譬如京师同文馆下属的教学辅助设施一一科学博物馆。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一一南通博物苑。他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摘编自李飞《由“集新”到“集旧”: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个演进趋向》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20.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材料二 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1)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及原因。(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