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三篇陈涉世家 学案(解析版)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三篇陈涉世家 学案(解析版)第1页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三篇陈涉世家 学案(解析版)第2页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三篇陈涉世家 学案(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三篇陈涉世家 学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三篇陈涉世家 学案(解析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归纳,问题探究,参考答案,真题演练,过关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归纳】
    1.资料链接
    (1)《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
    (1)运用类比手法。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虽有佳肴》
    (1)通假字
    《兑(yuè)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①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④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⑤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
    ①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
    《大道之行也》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指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⑤不独子其子
    古义:子女 今义:儿子
    (3)一词多义
    ①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
    ②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女)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③独:不独亲其亲(副词,仅,只有) 矜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
    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 故户外而不闭(动词,关门)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不独子其子 子:原意为儿子,文中指以……为子
    (2)容词作名词
    选贤与能 贤:原意为贤能的,文中指贤能的人
    能:原意为有能力的,文中指能干的人
    谋闭而不兴 谋:原意为奸诈的,文中指奸诈之心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原意为年老的,文中指老年人
    壮:原意为壮年的,文中指壮年人
    幼:原意为年幼的,文中指幼童
    ③动词作名词
    盗窃乱贼而不作
    盗窃:原意为作乱,文中指盗窃的事情
    乱贼:原意为作乱,文中指作乱害人的事情
    【问题探究】
    一。说说文章第二句中的“人”“使”字的作用。
    答:
    【点拨】联系这两个词的语境作答,当然如果了解古文中常有的省略现象,或诗词赋中的领字更好。
    【参考答案】这两个字是领字,“人”字领其后两句,理解时前后句都要加上这个字。同理,“使”字领其后四句,理解它们时都要加上这个字。
    二.说说文中的排偶句式的作用。
    答:
    【点拨】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内容上看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形式上看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排山倒海而来,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三.课文所说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你对这个“大同”社会怎样认识?
    答:
    【点拨】扣住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参考答案】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讲求诚信,崇尚和睦,社会和平安定,人人都收到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人们珍惜劳动成果,无子嗣之心,尽全力工作。
    尽管这个理想不能实现,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改革家向往的目标,如洪秀全,康有为等受其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四.如何评价孔子的“大同”理想?
    答:
    【参考答案】孔子的“大同”理想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因素,这决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当然,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局限性。
    五.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六.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七.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八.“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九.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角度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真题演练】
    (2021·山东济南)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B.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亲人
    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兴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吴广者,阳夏人也
    C.不必藏于己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
    【答案】1.B 2.A 3.C
    【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B.“故人不独亲其亲”的意思是: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父母亲为亲人。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不是“亲人”。故选B。
    2.考查对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A.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者:助词,……的人/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C.于:介词,在/介词,比;
    D.其:代词,它/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A。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故C项“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2022·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C.女有归 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 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答案】(1)D
    (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
    【解析】(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好处/擅长;
    B.反:反省/同“返”,返回;
    C.归:女子出嫁/回来;
    D.是:这/这。
    故选:D。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3)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2021·四川广安)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_____ (2)学学半_____
    (3)以补不足也_____ (4)但能说之也_____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11. (1)最好的道理 (2)同“教”,教导 (3)弥补 (4)只 12.B 1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14.(1)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1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至道”是“最好的道理”;“但”是古今异义词,“只”的意思。
    1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食:动词,吃/动词,喂养;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C.之:助词,的/宾主前置标志;
    D.道:名词,道义,主张/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故选B。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知(知道)、反(反省)、困(困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夫(发语词,不译)、犹(好像)、玩(赏玩)、华(花)、登(摘取)、其实(它的果实)”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4.(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是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据此理解概括可填写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过关检测】
    1、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jǔ,通“举”,推选)B、盗窃乱贼而不作(zéi,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
    1、B(害人)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选贤与能。_______通______,意思:______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通______,意思: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_______通______,意思:_________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_______通______,意思:________
    2、①“与”“举”推举 ②“矜”“鳏”老而无妻的人③“蕃”“番”多④“说”“悦”愉悦、高兴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 (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闭:大同: ( )
    3、①分:职分归:女子出嫁②恶:憎恶③乱:造反作:兴起④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
    (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①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拥戴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讲究信实,培养和睦的气氛。
    ②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受到供养。
    ③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④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5)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6)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7)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填空:《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大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
    5.礼记·礼运;礼记;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6、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
    6、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7.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8.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9.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相关学案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三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学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三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学案(解析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注释,文学常识,课文诵读节奏,重点字词小结,文章主旨,写作特色,重点问题解析,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八篇 狼 学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八篇 狼 学案(解析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过关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篇卖油翁 学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二十篇卖油翁 学案(解析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点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