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三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学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711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三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学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711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三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学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711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三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学案(解析版)
展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心忍性⑩,曾益⑪其所不能。
人恒过⑫,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⑬,而后作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⑮。入⑯则无法家拂士⑰,出⑱则无敌国⑲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⑳也。
【教材注释】
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趣,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②[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为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③[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⑥[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它赎出来,用以大夫。市,集市。
⑦[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⑧[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秒,财资缺乏。
⑨[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⑩[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⑪[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⑫[恒过]常常犯错误。
⑬[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⑭[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⑮[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使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⑯[入]指在国内。
⑰[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⑱[出]指在国外。
⑲[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学常识】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3.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4.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课文诵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重点字词小结】
㈠字音字形
⑴胶鬲(gé);⑵畎亩(quǎn);⑶百里奚(xī);
⑷法家拂士(bì);⑸傅悦(yuè);⑹曾益(zēng);
重点字词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拨、任用。
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5.征于色 征:征验、表现。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是:这样的。
7.人恒过 恒:常常。
8.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发于声 发:显露、流露。
10.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
11.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二)通假字
1.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 “拂”同“弼”,辅佐。
(三)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使动用法 。)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
3.饿其体肤 (饿:使……受饥饿。使动用法。)
4.空乏其身 (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使……经受贫困之苦。使动用法。)
5.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使动用法 。)
6.人恒过 (过:犯错误。名词用作动词。)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动词用作状语。)
(四)一词多义
1.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3)征于色(介词,在)
(4)生于忧患(介词,在)
2.发:
(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3.拂:
(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文章主旨】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论证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写作特色】
1.论点系鲜明,论据充分。
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文章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3.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开头的排比句整齐划一,后面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句长短结合,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的表达了中心。
四、重点句子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五、内容梳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6.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请再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
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可是他并不消沉、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重点问题解析】
1.(课后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勾践失败,身死而国灭。
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驱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主客观因素,个人和国家。①先阐明造就人才既需要艰苦环境的客观因素,和个人内在动因的主观因素;②然后再从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也在于需要内忧外患的激励,否则就可能灭亡;③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从思想、身体、行为经历磨练,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5.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②语言: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列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②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③对比论证。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主观个人到客观国家,突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真题演练】
(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
3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B.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C.犹宜将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3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36.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答案】
34.D
35.C
36.A
37.D
【解析】
34.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拂:违背/飘拂;B.曾:同“增”,增加/竟然;C.将:扶,持/将要;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故选D。
35.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词,在,给”的意思。A.介词,向;B.介词,从;C.介词,在,给;D.介词,比;故选C。
3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故选A。
3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甲】文是“从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不是“从国家到个人”进行论证的。故选D。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应该扶持养护。倘若迅速自我放纵,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现在中国侥幸安宁,周边各民族全都服从统治,确实是从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只是担心这种谨慎不能坚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规劝。”魏征说:“国家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这种情况值得高兴,我只是高兴陛下能居安思危。”
【2019年中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3.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答案】
1.D
2.B
3.(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A:被选拔/提出/举动、向上抬/行动。
B:犯过错/经过/过错/超过。
C:思虑/忧虑/考虑/思虑。
D:都是“脸色、神态”的意思。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甲:“有做不完的事”表述有误,应该是“使他做事不顺”。故选乙。
3.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材料一中“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是忧患的体现。材料二中“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是死于安乐的体现。据此作答。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材料一: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持成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
材料二:(隋炀帝)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君臣上下互相欺蒙,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过关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选自 < >,作者是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 他和孔子齐名 ,世称”( ) 同为 ( )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 , 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
(2) “四书”指 :<< >><< >><< >> 和 <孟子>
【答案】 (1),<孟子, 告子下 >)孟子. “孔孟”, 儒
(2) 大学 中庸 论语 和 . <孟子>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名号、字、年代等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③ 必先苦其心志 ( ) ④ 曾益其所不能 ( )
⑤ 人恒过 ( ) ⑥ 衡于虑 ( )
⑦ 而后喻 ( ) ⑧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答案】 ① 推举 ② 因此③ 使…受苦 ④曾:通“增”,增加 ⑤ 常常⑥衡通横,阻塞的意思 ⑦ 明白 ⑧拂:通"弼",辅弼,辅佐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 B.故天 /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
C.必先 / 苦其心志 D.行 / 拂乱 /其所为
【答案】:B
【解析】 正确划分是” 故 / 天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
4.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 动心忍性
C.人恒过 ? 然后 能改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D
【解析】:A项,”是” 在古代一般作代词 , 这; 今义是判断动词 .B项 ?所以 , 古义指”用来 … … “ 今义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C项 , 然后 ,古义指 ?这样以后… … 才… … 今义是连词 .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1)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6.按原文内容填空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 ( ) , ( ) ( ) ,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答案】 (1)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课内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答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苦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 ? 是为了更有说服力地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按原对主题表达的作用。本文是一篇内容,因此前面列举人物经历作用一般有两个,一是引出中心论点,二是充当中心论点的论据。本文属于充当论据。
8.《格言联璧 》中有一联:“” 天欲祸人 , 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福人 ,先以微祸儆之 。” 文中 “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 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 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 。
【答案】是下联的意思 。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与思想的阻塞 , 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 , 这正是 “ 福人 ”之处 。
【解析】微福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9.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 ,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答案】内有法家拂士 , 外有敌国外患。
【解析】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10. 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 ,句式长短错落 。 请你以选文第 2 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这段文字以 “必先” 二字领起 “ 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构成一组排比 ,非常有气势 ;且这些句子句式较整齐 , 以短句为
主 ,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 , 使句式富于变化 ,读来有很强的节奏感 。
【解析】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先说内容,再说效果。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四篇 愚公移山 学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四篇 愚公移山 学案(解析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品梗概,作者简介,文言知识积累,鉴赏品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八篇爱莲说 学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八篇爱莲说 学案(解析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性填空,真题训练,2022★江苏连云港,背景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五篇鱼我所欲也 学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练 第十五篇鱼我所欲也 学案(解析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重点字词小结,课文诵读节奏,基础字词,文学常识,重点语句翻译,文章主旨,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