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课件),共60页。
导入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五首诗词曲,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学会珍惜和平生活。24 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2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背诵、默写课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难点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品格素养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冢( ) 狗窦( ) 雉( )饴( ) 舂( )谷 羹( )zhǒng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dòuzhìyíchōnggēng·····中庭生旅谷()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植物未经播种而生;今义:在外地做客、旅行不知饴阿谁( )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饴”同“贻”,送给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根据其内容,试着答出一个或几个方面均可。感情怀学技法析现实预习思考问题《十五从军征》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导思1导思3关键词:家国情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五首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在共通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要读出每首诗歌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十五从军征》要读出失望、哀伤的感情。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板书设计课文细读品味1.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八十” 相对照,突出了老兵“从军征”的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突出了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老兵盼归家已久。课文细读品味2. “家中有阿谁?”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追问呢?“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聚焦点——家。几十年过去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课文细读品味3.最后四句词表达了什么感情?最后四句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与家人团聚的期盼以及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运用白描,即景抒情。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2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背诵、默写课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难点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品格素养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岑参住在轮台时,友人武判官要回长安,岑参便作了这首诗送别。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狐裘( ) 掣( ) 阑( )干qiú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chèlán··将军角弓不得控[ ]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拉开(弓弦);今义:控制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怎样描绘雪景的?感情怀赏美景学技法预习思考问题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根据其内容,试着答出一个或几个方面均可。2导思1导思3关键词:家国情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五首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在共通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要读出每首诗歌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要读出豪壮的气概和惆怅之情。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第二部分(11—18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漫天大雪图雪中送别图大雪纷飞,遍地银装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抒发无限惆怅之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课文细读品味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开头两句描写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 “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冬天来得格外早,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课文细读品味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雪后美景,以春景比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新奇贴切,写出了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课文细读品味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愁云惨淡万里凝”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辽阔的背景中,给人奇异壮伟的感受。课文细读品味4.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记是把送别的情思延伸到远方,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思乡惆怅之情。[重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巧于炼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用词准确、生动,使本诗显得多彩多姿。巧用动词“卷”“飞”写出了塞外的狂风暴雪;“散”写出了雪花的轻盈;“掣”写出了风的力量。巧用数量词“一夜” “千树万树”写出了塞外天气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的壮美景观;“百丈”“万里”用夸张的手法写景,勾画出壮阔的塞外雪景。课文全篇探究巧用副词“即”显示了塞外雪早的特点,暗示了诗人的惊讶;“忽”表明眼前景象出人意料,给人以突兀、奇特的感受;“不见”二字隐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和人去迹留、徒增悲伤的情景;一个“空”字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心情。课文全篇探究情景交融,充满奇思妙想。本诗紧扣“雪”字生发奇思妙想。雪是写景的中心,以雪景衬托送别, 送别的场面中又描绘了雪景, 情景交融,匠心独具。诗人笔下的雪景, 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笔描绘。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营造了优美壮观的意境。全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崛,想象丰富。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习目标12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背诵、默写课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难点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品格素养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辛弃疾曾被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宋朝军队与金人对垒的地方。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兜鍪( )móu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根据其内容,试着答出一个或几个方面均可。感情怀学技法析现实预习思考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导思1导思3关键词:家国情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五首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在共通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要读出每首诗歌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要读出沉郁中的豪情。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上片:写景。以问句起,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示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板书设计课文细读品味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人为什么这样问?有什么表达效果?开篇一问表达了词人悲愤的心情。想到中原地区已落入金兵之手,词人触景生情,故而发问。上片运用设问手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 “滚滚”两个叠词加重了感情色彩,增强了韵味。课文细读品味2. 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化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透露出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课文细读品味3. 下片涉及了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下片涉及三个典故。典故一:孙权十几岁时便继承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典故二:《三国志• 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借用该典故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雄。课文细读品味典故三: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词人借用三个典故,赞扬孙权为天下之英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者,光复神州,暗示自己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理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上、下片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的入侵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课文全篇探究层次分明,善于用典。全词层次分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意境。活用典故,毫无斧凿痕迹。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4 过零丁洋学习目标12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背诵、默写课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难点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品格素养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过零丁洋》当作于1279 年。1278 年,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第二年,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逼迫他招降坚持抵抗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作此诗以明志。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寥( )落liáo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怀学技法预习思考问题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根据其内容,试着答出一个或几个方面均可。2导思1关键词:家国情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五首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在共通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要读出每首诗歌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过零丁洋》则要读出为国捐躯的慷慨激昂之情, 。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过零丁洋》中,诗人叙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际和国破家亡的苦痛,表明了自己以身殉国的决心。板书设计首联过零丁洋颔联颈联尾联回顾经历追忆过去感叹眼前以死明志明经入仕坚持抗元国破家亡命途多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直抒胸臆丹心垂史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课文细读品味1.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颔联运用了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诗人将“山河破碎”的大宋比作风中柳絮,将身世坎坷的自己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系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课文细读品味2.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颈联上句追忆自己当年兵败后忧心国事,下句写自己不幸被俘的处境,运用对偶和双关,巧用地名,前面的“惶恐” “零丁”是地名,后面的是心情。将自己昨日的惶恐、如今的孤苦无依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课文细读品味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句运用反问,后一句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精神收束全篇,表现了诗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难点] 《过零丁洋》的四联在内容上是怎样联系的?首联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颔联先写国家后写个人。由于“干戈寥落”,抗元的义军少,导致了“山河破碎”的悲惨局面,于是作者顿生“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感。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作者巧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抒发自己忧苦的心情。前三联极力渲染悲愤危苦的气氛,尾联则笔锋一转,道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志向。课文全篇探究情感真挚,巧用修辞。本诗情感上先抑郁忧愤后悲壮激昂,始终把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颔联巧用对偶、比喻 ,颈联地名与心境妙合,成为绝唱。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4 山坡羊·潼关怀古学习目标12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背诵、默写课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难点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品格素养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代表作有《三事忠告》《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在赴陕途中,他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踌躇( )chú·这首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根据其内容,试着答出一个或几个方面均可。感情怀学技法析现实预习思考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导思1导思3关键词:家国情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五首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在共通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要读出每首诗歌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山坡羊·潼关怀古》应读出悲愤之情 。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抒发了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板书设计写景山坡羊·潼关怀古怀古抒情潼关意踌躇内依华山外临黄河回顾经历往昔宫阙万间如今都做了土战争灾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控诉、同情课文细读品味1. 请赏析“聚”“怒”二字的表达效果。“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赋予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 字将黄河拟人化,写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位置。课文细读品味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内涵?“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全曲点睛之笔、主旨所在。封建王朝“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这是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所做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开拓并深化了全曲的主题。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然后从万间宫阙化为废墟生发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归纳总结特色总结1. 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松柏冢( ) 舂谷( )瀚海( ) 风掣( )风飘絮( ) 踌躇( )( )••••zhǒnghànchèxùchōng•••chóuchú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松柏冢累累________________(2)舂谷持作饭________________(3)不知饴阿谁________________(4)风掣红旗冻不翻____________(5)将军角弓不得控____________众多的样子拿着拉,扯同“贻”,送给••••拉开(弓弦)••(6)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7)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__(8)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___________孤苦无依的样子占据•纵横交错的样子•••••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D.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D4.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C.《过零丁洋》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D.《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作者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答案】B5. 文学常识填空。(1)“高岑”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并称,他们是唐代__________诗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______________》,“南乡子”是_____________,“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______________。高适岑参边塞稼轩词编年笺注词牌名题目6. 按要求默写填空。(1)《十五从军征》一诗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___。”(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通过色彩鲜明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突出边塞奇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雉从梁上飞井上生旅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3)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运用典故,颂扬孙权,暗讽当时统治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5)《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练习。7. ★简要说说“八十始得归”中“始”字的妙处。“始”字,一方面写出主人公在外征战之久;另一方面准确、精到地传达出主人公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迈力衰方得回归家园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一、诗词研读8.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练习。9.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题目的理解。题目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和诗的体裁(歌行体)。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答案】B【点拨】该选项中“将梨花比作雪花”说法有误。(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练习。11.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懑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12. 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辛弃疾词豪放的特点的。示例一:通篇三问三答,从“何处望神州”到“千古兴亡多少事”,再到“天下英雄谁敌手”,层层递进,气势越来越强,表现出词人豪放的情怀。示例二:“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天下英雄谁敌手”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两次用《三国志》中关于曹操的典故,旁征博引,气魄宏大。示例三:“神州”“满眼”着眼宏大,“千古兴亡”“不尽长江”悠远绵长,“万兜鍪”“坐断”展英雄豪气,都给人雄壮豪放之感。(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练习。13. 首联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①诗人因科举而走上仕途;②诗人起兵抗元到被俘,在战争中度过了四年。14. 陆绎同学拍摄了一张横跨“零丁洋”(即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夜景图,并配文“‘零丁洋里叹零丁’,唯有吟诗才能表达我对国之重器的赞美之情”发到朋友圈。但语文老师评论:“陆绎同学,图片很美,但配文闹了笑话。”请你说说配文闹了什么笑话。“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用在这里赞叹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不合适,故而闹出了笑话。(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问题。15.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聚”“怒”两个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雄伟气势。16. 下列对这首散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B.“山河表里潼关路”体现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