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津市南仓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至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过程性监测与诊断语文学科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I卷1至4页,第Ⅱ卷4至6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9小题,共57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______。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不但个人不常______,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______的意思,做人就得______。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不是在熟人中长大,而是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B. 人不是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是在熟人中生长大
C. 人不但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且是在熟人中生长大
D. 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熟视无睹 背井离乡 荒诞不经 循规蹈矩
B. 置若罔闻 安土重迁 荒诞不经 亦步亦趋
C. 置若罔闻 背井离乡 放浪形骸 亦步亦趋
D. 熟视无睹 安土重迁 放浪形骸 循规蹈矩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B.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C.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D.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D.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管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惑而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8.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襟危坐 危:不安 B. 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C 酾酒临江 酾:斟酒 D.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
9.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逝者如斯 纵一苇之所如
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觉而起,起而归
D. 不知东方之既白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
B. 古时登山,循东谷人 循:顺着
C.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烛光
D.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稍:逐渐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其级七千有余 其阴,济水东流
C.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D.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哀吾生之须臾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代的散文诗。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赤壁赋》即属文赋。
B.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C. 壬戌,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
D. 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3. 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 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 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近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14.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 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 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 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15.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出的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B. 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C. 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 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北宋·苏轼《喜雨亭记》)
1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可胜数 胜:尽 B. 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拾取,采取
C. 志喜也 志:志向 D. 狱讼繁兴 狱:诉讼案件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耸然而特立 羽化而登仙
B. 修之来此 哀吾生之须臾
C. 刺史之事也 卒莫消长也
D. 则吾与二三子 与郑人盟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B.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C.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D.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1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找到了风景迷人的丰乐亭。
B. 欧阳修喜欢滁州的僻静,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蕴含了作者痴情山水的意趣,与《醉翁亭记》有着相似的情感。
C. 丁卯日天下大雨,虽然有些百姓认为还不够,但这也让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与此同时,苏轼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D. 有人把降雨归功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在苏轼看来,这正是造物者的伟大之处,冥然飘渺,却又有着高尚的造物情怀。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小题,共43分。
二、文言文翻译(共4分)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三、诗歌鉴赏(本小题6分)
21.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 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 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
D. 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22. (1)杜甫《登高》一诗中被后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饮酒作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我们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5)《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视“鹰击长空”;俯瞰“___________”。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6)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一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做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
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8月)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2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 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人们,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
C. 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
D. 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地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
2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B. 小说中使用了借代、拟人以及整散结合的错落句式,生动地写出了宁静优美的乡村景色,寓情于景。
C.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
D. 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既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着伤逝之情。
25. 文本一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
26. 请结合文本,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
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共19小题,共57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天津市南仓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天津市南仓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