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作业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 (2019)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2河南周口高中期末)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两个种群间一旦形成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D.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2.(2022内蒙古巴彦淖尔高一期末)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羚松鼠种群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下列关于羚松鼠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峡谷使两侧羚松鼠种群之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峡谷的生态环境不能决定羚松鼠基因的突变方向C.地理隔离是羚松鼠种群产生新物种的标志D.没有峡谷的阻隔,羚松鼠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3.(2022湖北六校期中改编)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的范围大于物种,一个种群可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种C.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形成生殖隔离D.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一旦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就成了不同的物种4.(2022山东淄博高一期末)墨西哥有一种穴居盲鱼,生活在黑暗的石灰岩洞的淡水中。大部分穴居盲鱼的眼睛都非常小,有些甚至没有眼睛,完全失去了视力功能。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盲鱼视力的丧失,可能是黑暗诱导下相关基因突变导致B.视力功能退化的盲鱼越来越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视力正常的与完全失去视力功能的盲鱼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D.该盲鱼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5.如图表示A海岛上的一个兔种群甲,由于地壳运动,随A海岛被分成B、C两个海岛而分成两个种群,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若没有发生地壳运动,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6.(2022辽宁营口高一期末)大熊猫的祖先是肉食动物,经过漫长的演化,现在大熊猫 99%的食物来源于竹子。由于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现有大熊猫被分割成了33 个孤立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熊猫中与食性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B.栖息地分割形成的孤立种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C.种群间基因的双向迁移不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别7.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研究小组已知鱼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说,如下图所示。(1)在假说甲中,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的祖先是 。 (2)假说甲认为,湖泊Ⅰ、Ⅱ会形成上述两种鱼,根本原因是灰色鱼通过 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并在 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灰色鱼被淘汰。 (3)假说乙认为,湖泊Ⅰ中原有的红褐色鱼,由于洪水的作用,一部分进入湖泊Ⅱ中,从而产生 以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如果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 亲缘关系最近,则这一证据能有效支持假说乙。若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存在 ,可以确定它们是两个物种。 (4)连续两年对湖泊Ⅰ中的金黄色鱼进行调查,发现DD和dd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时间DDdd第一年10%70%第二年4%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理由是 。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8.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三个种群的进化方向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9.某地有两个习性相似的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花瓣呈粉红色)和红龙头(花瓣呈红色),起源于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两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由黄蜂传粉,后者由山蜂鸟传粉。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B.两者分布区重叠导致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C.两个猴面花姐妹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对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D.因起源于同一祖先种,所以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库相同10.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被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区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也不存在生殖隔离C.若经过漫长的进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c和d不一定属于不同物种11.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隔离12.图1显示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甲虫的体色由基因A和a控制(如图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另一个基因型为AA的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当这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时,灰色个体占4%,则A的基因频率为 。 (2)因国家推行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种群1所在的地区环境污染持续改善,可预测该种群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想知道种群1和种群2是不是同一物种,应如何设计实验? 。 如何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
参考答案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A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自然选择才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两个种群间一旦形成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C项正确;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项正确。2.C 解析 峡谷使两侧羚松鼠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所以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项正确;基因突变具有自发性和不定向性,环境无法决定突变的方向,B项正确;形成生殖隔离是羚松鼠种群产生新物种的标志,C项错误;在自然条件下,必然存在着突变和基因重组,环境进行定向选择,从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项正确。3.B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项正确;物种的范围大于种群,一个物种可包含几个不同的种群,B项错误;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形成生殖隔离,C项正确;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如果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就已经是两个物种了,D项正确。4.B 解析 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盲鱼视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黑暗环境)的结果,A项错误,B项正确;视力正常的与完全失去视力功能的盲鱼仍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除了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突变等有关,D项错误。5.C 解析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项错误;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由于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其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乙、丙两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项正确;甲、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但并不是完全不同的,D项错误。6.D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栖息地分割形成的孤立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B项错误;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间基因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项错误;不同种群的突变方向各不相同,且自然环境不相同,引起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改变,所以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别,D项正确。7.答案 (1)同一种灰色鱼(2)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自然选择(3)地理隔离 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 生殖隔离(4)否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8.AC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三个种群的进化方向,即环境不同,进化的方向不同,B项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D项正确。9.ACD 解析 两者分布区有重叠,说明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并不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A项错误;两者分布区有重叠,但传粉动物不同,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B项正确;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二者的生存斗争越剧烈,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C项错误;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属于不同的物种,尽管起源于同一祖先种,但在进化的过程中基因库会产生差异,D项错误。10.BD 解析 b和d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d是由a1种群中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区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形成的,c是由a2进化形成的,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可能是两个物种,因此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项正确;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两群体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经过进化形成的d和b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因此b与d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C项错误;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经进化形成的d和c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c与d不一定属于不同物种,D项正确。11.ACD 解析 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B、C两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两个物种,A项错误,B项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可遗传的变异有关,C项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未必就一定源于地理隔离,D项错误。12.答案 (1)基因突变 原材料 80%(2)增大(3)让种群1和种群2的雌雄个体之间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种群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种群不是同一物种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只有一种基因型AA的种群中本来只有A基因,没有a基因,则a基因最可能来自A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当种群达到遗传平衡时,灰色个体aa占4%,则a的基因频率为20%,A的基因频率=1-20%=80%。(2)因国家推行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种群1所在的地区环境污染持续改善,则灰色个体的生存机会越来越大,因此种群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将增大。(3)判断两个种群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看两种群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看两者之间是否可以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种群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种群不是同一物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欧洲人群,桦尺蠖的体色黑色,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瓜开单性花,雌雄同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A,图中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