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时作业
展开【精挑】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间的迁入.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增大
B.种群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往往是随机的
C.异地的物种形成不是唯一的物种形成方式
D.自然选择不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2.某研究小组的同学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做出两种如图所示的假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假说甲 |
| 假说乙 |
|
湖Ⅰ灰色鱼 | 红褐色鱼 | 湖Ⅰ | 红褐色鱼 |
金黄色鱼 | 金黄色鱼 | ||
湖Ⅱ | 红褐色鱼 | 湖Ⅱ | 红褐色鱼 |
金黄色鱼 | 金黄色鱼 |
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C.假说甲说明湖和湖Ⅱ由于地理障碍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
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那么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3.“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划分方法,可用如图所示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A 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属于B.吞噬细胞属于 C.溶菌酶属于D
B.若A 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 是突变.C 是重组.D 是自然选择
C.若A 表示生物多样性,B 是基因多样性.C 是物种多样性.D 是生态系统多样性
D.若A 表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则B 表示物理信息.C 表示化学信息.D 表示行为信息
4.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两个物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原种群a | 种群甲 | ① | b品系1→物种1 |
② | |||
③ | |||
种群乙 | ④ | b品系2→物种2 | |
⑤ | |||
⑥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定向变异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5.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产生新的性状
6.在自然条件下,某自花受粉二倍体植物(2n=20)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只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的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
B.图示四倍体植物的形成并未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过程
C.若要测定四倍体植物的基因组DNA序列,则需要测定10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D.减数分裂失败只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7.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假设某地的桦尺蠖种群一段时间的基因型频率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 | |
基因型频率 | SS | 10% | 11% | 12% |
|
Ss | 20% | 22% | 28% |
| |
ss | 70% | 67% | 60% |
|
A.第二年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频率是22%
B.这一段时间桦尺蠖的生存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
C.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
D.桦尺蠖的体色朝着黑色方向不断进化
8.某二倍体植物花小而瓣多.花色红艳。异地引种近百年后,研究人员对两地的该植物种群进行研究,发现引种地出现了白花植株,且花大而花瓣多。为判断生活在原产地种群和引种地种群的植株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将两种群的植株杂交,观察杂交子代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
B.将两种群的植株杂交,观察子代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联会
C.将两种群的植株杂交,检测二者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D.提取两种群植株的DNA分子,进行DNA的测序
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存斗争导致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C.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0.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能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D.人工湿地的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11.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但自然界的生物群体中,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且不断地起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
B.地理隔离导致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可以保证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C.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常常共同作用
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害虫的抗药性是由杀虫剂诱导产生的
13.下列有关教材中应用的素材事实和结论不匹配的是 ( )
A.变形虫切割实验中无核部分不能摄取食物,说明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
B.人的细胞和小鼠的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红色.绿色荧光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地雀的形成,说明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形成新物种
D.食虫鸟数量增多抑制害虫数量增多,说明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
14.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变异可为所有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理论上,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重组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同时抗生素的选择作用能增强其抗药性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
15.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带领其团队官方发布了重大科研突破。其一就是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并在“调整治疗手段”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抗药性”的产生由疟原虫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基因突变导致
B.青蒿素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疟原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大
C.随青蒿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疟原虫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D.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青蒿素的选择作用导致了新物种产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和种群内变异量的增大,A错误;
B.种群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的,或者说,种群中所有雄性个体和所有雌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并不是相等的,B错误;
C.物种的形成包括异地的物种形成和同地的物种形成,C正确;
D.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
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假说甲认为两个湖中的灰色鱼均进化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二者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A正确;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从而导致了两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B正确;
C.图甲说明图1中湖Ⅰ和湖Ⅱ中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与地理隔离的作用无关,C错误;
D.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的标志,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D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都是这样,如多倍体物种的形成,A错误;
B.b表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
C.①~⑥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两者之间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
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可知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即C正确。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二倍体植物减数分裂异常,形成的异常配子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自花受粉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发育成四倍体植物。
解答:
A.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三倍体联会紊乱没有可育后代,故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A正确;
B.图示四倍体植物的形成是由于减数分裂异常产生的,并未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过程, B正确;
C.若要测定四倍体植物的基因组DNA序列,只需要测定一个染色体组的DNA序列,即测定10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C正确;
D.减数分裂失败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错误。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根据表格数据,设第二年共有100只桦尺蠖,则S基因频率是,A正确;
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黑色个体数量持续增加,灰色个体数量持续减少,可能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有利于黑色个体的生存,B正确;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从而改变基因频率,C错误;
D.由表格数据可知,黑色个体数量持续增加,灰色个体数量持续减少,桦尺蠖的体色朝着黑色方向不断进化,D正确。
故选C。
8.【答案】A
【解析】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两种群的植株杂交,观察杂交子代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不能判断其是否是两个物种,应观察其后代是否可育,A错误;
B.同一物种杂交子代中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所以子代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联会可以判断其是否是两个物种,B正确;
C.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检测二者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可以判断其是否是两个物种,C正确;
D.DNA分子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提取两种群植株的DNA分子,进行DNA的测序是从分子水平上判断其是否是两个物种,D正确。
故选A。
9.【答案】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解答: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C.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相应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B错误,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B
【解析】
遗传平衡定律: 群体中基因频率(某一等位基因在群体所有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和基因型频率(某一基因型个体在群体总个体数中所占的比例)从一代到另一代保持不变的现象。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有突变.选择.隔离.迁移.遗传漂变及近亲婚配。
解答:
A.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影响遗传平衡状态,A正确;
B.由于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基因交流可以导致基因库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出现生殖隔离,不能保证遗传平衡状态,B错误;
C.当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时,种群达到没有变异.自然选择.数量足够多.自由交配的理想状态,基因频率维持稳定,C正确;
D.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变异进行选择,两者常常共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害虫的抗药性本身就存在,通过杀虫剂定向选择使抗药性增强,D错误。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
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解答:
A.变形虫切割实验中无核部分不能摄取食物,说明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A错误;
B.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后红绿荧光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
C.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地雀的形成,首先经过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之后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说明通过地理隔离可以形成新物种,C正确;
D.食虫鸟数量增多抑制害虫增多,说明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二者数量相互抑制,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染色体变异能为真核生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存在染色体变异,A错误;
B.从理论上分析,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重组仅仅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细菌本身就能产生抗药性突变,生物变异在先,自然选择在后,抗生素没有诱导变异的作用,只有选择作用,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也可通过人工或低温诱导染色体组的加倍在短时间内完成,不需要通过漫长的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
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解答:
A.“抗药性”的产生由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突变不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A错误;
B.随着青蒿素的广泛应用,有抗药性的个体逐渐被选择出来,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青蒿素只是对抗药性起选择作用,不能诱导疟原虫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C错误;
D.抗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疟原虫发生了进化,但没有产生新物种,D错误。
故选B。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后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当堂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