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548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自主梳理,学习目标检测,答案B,答案D,没有发生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重点题型突破,答案C,课后课时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目标1)对种群概念的正确叙述是( )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C.一片水田中的所有鱼的总和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
3.(目标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D.生物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许多突变是有害的,所以不能够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解析 尽管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且大多数对生物有害,但由于种群的个体数量多,每个个体的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此外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所以突变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4.(目标3)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B.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桦尺蛾种群颜色的变化是一种适应性进化,这种适应性进化是自然选择所造成的
解析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则A的基因频率为55%+30%×1/2=70%,a的基因频率为15%+30%×1/2=30%,其自由交配后A、a基因频率不变,D正确。
解题分析 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遗传平衡状态下BB频率为64%,Bb频率为32%,bb频率为4%,显性个体中杂合概率为33.3%;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近亲繁殖意味着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几率增大,即自交比例增多,连续自交后代纯合子比例升高。
解题分析 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导致生物不断进化,C正确;人工选择、迁入迁出、突变等也会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D错误。
解题分析 抗生素的选择是人为条件下的选择,是定向的,但细菌的变异是非定向的,C符合题意;细菌中本来就有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和不具有耐药性的个体,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并将这种耐药性遗传给下一代,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死亡,所以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的结果,A、B不符合题意;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当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会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新品种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D不符合题意。
解析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一个种群其实就是一个繁殖的单位,雌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2.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基因可以通过生殖而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4.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 )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B.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变化C.两者都变化D.两者都不变
解析 自交不会改变基因频率,但会改变基因型频率。
A.Q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 Q后基因A的频率逐渐升高,基因a的频率逐渐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A正确;1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P点时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具有适应该环境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增多而被选择下来得以生存,C错误。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生物新类型,A正确,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B正确;由题干可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的基因频率由0.8降为0.3,b的基因频率由0.2变为0.7,所以b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
解析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这个基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A错误;基因的有利突变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B错误;若种群内个体能随机交配、种群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基因不产生突变,则种群基因频率保持稳定,C错误。
解析 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的基因库,每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种群中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均没有影响,A错误;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会影响该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高速公路的开通不是诱导种群发生变异的因素,C错误。
解析 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细菌原本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对抗药性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错误;雌孔雀常常选择大尾屏个体交配,会使后代中大尾屏基因频率增加,而小尾屏个体由于交配机会少,小尾屏基因向后代传递的概率低,进而使后代小尾屏基因频率降低,D正确。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A错误;Aa自交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等于a的基因频率,C错误;红绿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原因是男性只要有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只有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是相同的,D错误。
解析 第1年A的基因频率=30%+1/2×40%=50%,a的基因频率=50%。第2年A的基因频率=25%+1/2×50%=50%,a的基因频率=50%。可见两年中A和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故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
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析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耐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由于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导致细菌耐药性逐年提高。
解析 (2)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由于抗生素的定向选择,抑菌圈直径会逐渐变小。
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耐药性也不断增强,形成“超级细菌”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性超过一定程度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性控制在较低水平
解析 (1)蜥蜴原种产生了不同性状是遗传变异的结果;具有适应环境的性状的个体生存下来和具有不适应环境的性状的个体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 (2)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小岛上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组成了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教学演示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探讨,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种群的三个要素,种群的特点,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100%,方法一概念法,A基因频率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精品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温故知新自然选择,情景视频二,思考讨论,新物种形成的类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优质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情景视频二,情景视频三,遗传平衡群体,先打破平衡,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