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
展开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
基础梳理
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1. 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___________中各种___________的集合,简称群落。
2. 不同视角研究生物群体时,研究的对象不同(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___________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___________,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___________,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___________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例如,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________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如果___________,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___________严重降低。
2. 种间关系
(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___________,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种间关系的种类
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___________。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______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_________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___。例如,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___________,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供植物利用。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_______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猞猁捕食雪兔等。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____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____________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2.对某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时,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的是( )
A.研究池塘中的物种数目及其优势种 B.研究池塘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C.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D.研究池塘中各个种群的空间分布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生物学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齐民要术》记载:“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该肥田之法体现的种间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原始合作 C.种间竞争 D.寄生
4.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
5.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图中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野狗和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中③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
D.图③中环境发生变化后,b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
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个种群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一个群落。请写出由这三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网)_____。
(2)引入某种鱼(丙)后,三个种群中最终仅剩的一个种群是_____,试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A错误;B、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生物的丰富度不同,B正确;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因为温度降低而减少,丰富度逐渐减少,C正确;D、丰富度越大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D正确.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2.答案:C
解析:A、研究池塘中有多少个种群(即物种数目)及其优势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A不符合题意;B、研究池塘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B不符合题意;C、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符合题意;D、研究池塘中各个种群具有怎样的空间分布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D不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故选A。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述的是竞争关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捕食野苹,属于捕食关系;“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表述老鹰出笼捕食兔子,属于捕食关系。因此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B,B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A、据分析可知,①是捕食,②是互利共生,③可能是竞争,A错误;B、图中②是互利共生,草原上野狗和鬣狗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故②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B错误;C、③是竞争,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故③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C错误;D、③是竞争,若环境发生变化,更有利于b的生长发育,则b的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D正确。故选:D。
6.答案:(1)不能;甲→乙→丙
(2)甲;丙捕食乙的同时,还与乙竞争空间和资源,导致乙灭绝,丙因缺少食物也灭绝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相关知识。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一个完整的群落需要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和丙三个种群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由图分析可知,甲、乙的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先到波峰的是被捕食者,后到波峰的是捕食者,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故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构成的食物链应为甲→乙→丙。
(2)由于投放的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他们的食物即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原因导致生存竞争加剧,该鱼类也大幅度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为生产者,即甲种群。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群落,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