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作业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73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作业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73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作业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73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作业10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对应学生用书第179页
一、选择题1.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A.①是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②是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C.③是核膜,其上的核孔实现了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和遗传的中心解析:①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②是染色质,染色质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B正确;③是核膜,核膜具有核孔,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错误。故选D。2.生物的正常体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都是有限的,衰老、死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为研究决定细胞衰老的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方案应是( D )A.取出细胞核,观察单独的核、质存活情况B.核移植,并进行动物克隆,观察克隆动物的生活年限C.将完整的年轻和年老的细胞融合,观察重组细胞衰老的情况D.交换年幼和年老细胞的细胞核,观察交换后细胞的衰老情况解析:取出细胞核,观察单独的核、质存活情况,破坏了细胞结构的完整性,A错误;核移植,并进行动物克隆,观察克隆动物的生活年限,不能排除细胞质的影响,B错误;将完整的年幼和年老的细胞融合,观察杂种细胞衰老的情况,不能确定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作用,C错误;分离出年幼的和年老的细胞核,分别移植于去核的年老的和年幼的细胞质中,观察交换后细胞的衰老情况,D正确。故选D。3.下列与细胞核相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D )A.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入白色美西螈去核的卵细胞中,最终发育成白色美西螈B.比较横缢后有核和无核蝾螈受精卵的分裂过程,说明细胞分裂受细胞质中遗传物质的控制C.变形虫去除核后仍能消化已吞噬的食物,说明细胞核不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D.伞藻嫁接和核移植的实验,说明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细胞核解析: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中,植入核的卵细胞发育成的美西螈是黑色的,A错误;可通过比较横缢后有核蝾螈和无核蝾螈受精卵的分裂,说明细胞分裂受细胞核的控制,但不能说明受细胞质中遗传物质控制,B错误;变形虫去除细胞核后仍能消化已吞噬的食物,说明细胞质与细胞代谢有关,不能说明细胞核不会影响细胞质中物质的分解,C错误;伞藻嫁接实验与伞藻核移植实验的结果,说明伞藻形态的结构特点取决于细胞核,D正确。故选D。4.为了探究伞藻的“帽”的形状由细胞的哪一部分决定,科学家将乙伞藻的细胞核与“帽”去掉,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乙伞藻的假根中,剪去第一次长出的介于伞形帽与菊花形之间的“帽”,第二次长出了菊花形帽(如下图)。作为该实验的单一变量对照及其第二次长出的“帽”应是( B )A.将乙伞藻的细胞核移入去“帽”的甲伞藻的假根中,长出伞形帽B.将乙伞藻的“帽”去掉(保留细胞核),长出伞形帽C.将乙伞藻的柄与甲伞藻的假根嫁接,长出菊花形帽D.将甲伞藻的柄与乙伞藻的假根嫁接,长出伞形帽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伞藻的“帽”的形状由细胞的哪一部分决定,据题干步骤可知,主要是探究细胞核保留与否,第一次实验中将乙伞藻的细胞核与“帽”去掉,移入甲伞藻的细胞核,长出了与甲相同形状的伞帽;故为进一步证明细胞核的决定作用,需要将乙伞藻的“帽”去掉(保留细胞核),预期结果是长出伞形帽。故选B。5.核孔结构复杂,至少由50种蛋白质构成,称为核孔复合体,结构如图所示。大分子物质可与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主动转运”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细胞核内膜上可能有核糖体的附着B.核孔能让离子、小分子及部分大分子物质通过,实现了核质间的信息交流C.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RNA运出细胞核D.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解析:细胞核外膜上有核糖体附着,细胞核内膜没有核糖体附着,A错误;核孔能让离子、小分子及部分大分子物质通过,控制物质进出,实现了核质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会影响其功能,因此可能会影响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D正确。故选A。6.对图中各结构的判断及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①为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B.②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NA分子可以自由进出C.③为内质网:具有较大的膜面积,是蛋白质加工场所和运输的通道D.④为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解析:①核膜是生物膜,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核膜为双层膜,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A正确;②为核孔,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但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如DNA分子不能出细胞核,B错误;③为内质网,内质网膜具有较大的膜面积,是蛋白质加工场所和运输的通道,C正确;④为核糖体,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正确。故选B。7.核小体是染色体的结构单位,由一段长度为180~200个碱基对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核小体的DNA含有PB.组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大肠杆菌细胞中存在核小体D.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核小体解析:DNA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组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C错误;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核小体,只能看到螺旋缩短变粗并且被碱性染料染色的染色体,D正确。故选C。8.下图表示某真核细胞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C )A.图a表示线粒体,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B.图b表示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C.图c中的孔道是D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D.图a、b、c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与数量的差异解析:图a表示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约有95%来自线粒体,A正确;图b表示叶绿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B正确;图c表示细胞核,其中的孔道即核孔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该结构的通道,DNA不能通过核孔,C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与数量的差异,D正确。故选C。9.对染色质和染色体叙述错误的是( C )A.染色质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B.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C.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D.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体解析:染色质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正确;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正确;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但两者的形态结构不相同,前者呈丝状,后者呈圆柱状或杆状,C错误;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体,D正确。故选C。10.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如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核糖体蛋白进出细胞核需通过核膜B.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C.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D.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解析:核糖体蛋白为大分子物质,其进出细胞核需通过核孔,A错误;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核仁外的DNA(染色体DNA)中,B错误;合成核糖体蛋白的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由题图可以看出,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D正确。故选D。1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下列有关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拍摄洋葱表皮细胞的照片,能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属于物理模型B.设计并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时,科学性、准确性比美观与否更重要C.画概念图是构建概念模型的一种方法,可以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D.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解析:拍摄洋葱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模型,A错误;设计并制作细胞模型时,准确性和科学性比美观与否更重要,B正确;概念图属于概念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C正确;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D正确。故选A。12.亲核蛋白是在细胞质内合成,然后输入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的一类蛋白质。非洲爪蟾中有一种亲核蛋白具有头、尾两个不同的部分。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对其输入细胞核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亲核蛋白与未标记的亲核蛋白化学性质不同B.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蛋白质结构不同,所以不能形成对照C.本实验说明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取决于分子的大小D.本实验可推测出亲核蛋白的尾部能引导亲核蛋白通过核孔解析: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推测,同位素标记的亲核蛋白和未标记的亲核蛋白化学性质相同,A错误;实验一是完整的亲核蛋白,实验二中只有亲核蛋白的头部,能形成对照,B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分子较大的亲核蛋白和分子较小的蛋白尾部都能够进入细胞核,但分子大小位于二者之间的头部却不行,故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C错误;实验一、二、三表明能进入细胞核的物质有亲核蛋白和亲核蛋白的尾部,实验四将尾部结构包裹在胶体金颗粒上,再注入细胞质,也能在核内积累,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亲核蛋白的尾部能引导亲核蛋白通过核孔,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13.图甲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3的成分及其各级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结构为细胞核(填细胞结构名称),1所示结构符合(填“符合”或“不符合”)流动镶嵌模型。(2)图甲中3为染色质,与图乙的④相比仅凝聚程度/形态/形状不同,二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是④(填标号)。(3)图甲中4为核仁,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唾液腺细胞(分泌的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类酶)中该结构的代谢强度较强(填“强”或“弱”)。解析:(1)图甲可观察到核膜、染色质、核仁等,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核亚显微结构;1核膜由双层膜结构、4层磷脂分子构成,也属于生物膜,符合流动镶嵌模型。(2)图甲中3所示结构是染色质,图乙的④是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是染色体。(3)图甲中4所示结构是核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故分泌比较旺盛的细胞如唾液腺细胞,其代谢较旺盛。14.亲核蛋白是指在细胞质内合成后,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科学家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蛋白注射到某细胞的细胞质中,一段时间后,放射自显影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出现在细胞核中(如图所示)。研究发现,亲核蛋白一般都含有核定位序列(NLS),NLS保证了整个蛋白质能够通过核孔转运到细胞核内。(1)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质或染色体;核膜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核膜上有核孔,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设计实验确定A蛋白的NLS是位于其头部还是尾部。①实验思路: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蛋白的头部注射到细胞质中,标记为甲组;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蛋白的尾部注射到细胞质中,标记为乙组;一段时间后检测甲、乙两组细胞中放射性出现的部位。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若甲组放射性出现在细胞核中,则A蛋白的NLS位于其头部;若乙组放射性出现在细胞核中,则A蛋白的NLS位于其尾部。解析:(1)染色质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核膜是双层膜,每层膜有2层磷脂分子,共4层磷脂分子;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要确定A蛋白的NLS是位于头部还是尾部,就需要单独地看头部与尾部的作用,即实验的自变量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部位,因变量是放射性出现的位置,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①实验思路: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蛋白的头部注射到细胞质中,标记为甲组;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蛋白的尾部注射到细胞质中,标记为乙组;一段时间后检测甲、乙两组细胞中放射性出现的部位。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若甲组放射性出现在细胞核中,则A蛋白的NLS位于其头部;若乙组放射性出现在细胞核中,则A蛋白的NLS位于其尾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课素材知识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教材问题-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同步训练题,共1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是,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