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作业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73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作业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73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作业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9773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作业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作业14 细胞的能量“货币” ATP对应学生用书第201页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ATP中的末端磷酸基团容易脱离下来,并挟能量可与其他分子结合B.ATP合成酶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C.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相对稳定D.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解析:ATP中的末端磷酸基团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容易脱离下来,并挟能量可与其他分子结合,A正确;ATP合成酶还可以存在于原核细胞中,B错误;ATP与ADP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在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相对稳定,C正确;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B。2.某生物学习小组以萤火虫发光器粉末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15 min后荧光消失,试管中ATP含量达到最大值B.甲物质可能是催化ATP合成的酶C.该实验能说明ATP是直接能源物质D.ATP的水解不需要水参与反应解析:ATP水解可以产生ADP和Pi,15 min后荧光消失,说明消耗完ATP,故试管中ADP含量达到最大值,A错误;据题图信息可知,向萤火虫发光器粉末中加入适量水会发荧光,而加入适量水和甲物质,不发荧光,说明甲物质可能是ATP水解抑制剂,B错误;该实验中加入ATP会发荧光,加入葡萄糖不发荧光,故能说明ATP是直接能源物质,C正确;ATP的水解需要水参与反应,形成ADP和Pi,D错误。故选C。3.下列有关酶与 ATP 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A.绝大多数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B.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会使胞内ADP的产生量暂时增加C.ATP合成时可产生水,ATP水解需要消耗水D.能产生ATP 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ATP解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因此绝大多数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因此会使胞内ADP的产生量暂时增加,B正确;ATP合成时会伴随着水的产生,ATP水解需要消耗水,C正确;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产生ATP的途径主要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ATP,能产生ATP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D错误。故选D。4.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 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A )A.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B.含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C.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D.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解析:该现象只能说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符合题意;带有32P标记的ATP是加入放射性32P标记的磷酸分子后,新合成产生的,B不符合题意;由题意可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参与了ATP的末端P的合成,说明末端的P容易脱离也容易结合,C不符合题意;该过程存在ATP水解,同时存在ADP与磷酸合成ATP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故选A。5.在环境分析方面,ATP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活菌的数量,ATP荧光仪是专门设计用于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仪器,在镁离子的作用下,ATP、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发生反应而发光,根据发光强度推测ATP含量,进而反映活菌数。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D )A.ATP普遍存在于活的生物细胞中B.检测过程中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光能C.ATP的含量与活细胞的数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D.细菌细胞内的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解析:ATP普遍存在于活的生物细胞中,是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检测过程中ATP、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发生反应而发光,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光能,B正确;根据发光强度推测ATP含量,进而反映活菌数,因而ATP的含量与活细胞的数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C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体内没有线粒体和细胞核,D错误。故选D。6.钙离子释放到细胞膜外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如图是ATP为钙离子运输提供能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B.脱离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使载体蛋白磷酸化C.载体蛋白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D.载体蛋白磷酸化时能量转移到ADP分子上解析:分析可知,运输钙离子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的水解,A正确;运输钙离子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ATP水解时末端的磷酸基团从ATP上脱离开来,与载体蛋白结合,使得载体蛋白磷酸化,B正确;载体蛋白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将钙离子释放到细胞膜外,C正确;载体蛋白磷酸化时能量转移到载体蛋白分子上,D错误。故选D。7.某同学在验证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实验中,剥离了蛙的一个腓肠肌标本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①电刺激刚剥离的新鲜腓肠肌,腓肠肌收缩;②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腓肠肌不收缩;③然后,在同一块腓肠肌上滴加适量葡萄糖溶液后立即施加电刺激,腓肠肌不收缩;④然后,在同一块腓肠肌上滴加适量ATP溶液后立即施加电刺激,腓肠肌收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①②的现象是由于新鲜腓肠肌标本的细胞中含有少量ATPB.③④的现象说明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而葡萄糖不是C.③④两个步骤没有时间上先后的严格要求,可以倒过来并连续进行D.③中滴加溶液后,若过适当的时间再刺激腓肠肌,可能会发生收缩现象解析:①②现象可以看出,新鲜腓肠肌受到电刺激后可以收缩,一段时间之后不收缩,说明新鲜腓肠肌细胞中含有少量的ATP,A正确;③向失去收缩能力的腓肠肌滴加葡萄糖溶液后立即施加电刺激,腓肠肌不收缩,④向失去收缩能力的腓肠肌滴加ATP溶液后立即施加电刺激,腓肠肌收缩,说明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而葡萄糖不是,B正确;步骤③④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如果滴加适量葡萄糖溶液后肌肉收缩,无法判断肌肉收缩到底是ATP的作用还是葡萄糖的作用,C错误;③中滴加的是葡萄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葡萄糖会被氧化分解,氧化分解的能量一部分会用于合成ATP,因此在刺激腓肠肌时,可能会发生收缩,D正确。故选C。8.如图表示人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在寒冷时,人体内过程a会减慢B.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b过程相联系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b过程相联系D.丙为ADP,乙为散失的热能解析:在寒冷时,人体内过程a会加快,A错误;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即b过程相联系,B正确,C错误;由分析可知,乙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丙是ADP和磷酸,D错误。故选B。9.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同一载体蛋白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专一性B.K+进入该组织细胞的速率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C.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同时伴随着钠离子进入细胞D.图中钠、钾离子的转运蛋白具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持续运输的过程中会导致ADP的大量积累解析:同一载体蛋白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如图中载体蛋白同时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但不能转运其他的物质,说明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A错误;K+进入该组织细胞依靠钠—钾泵,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其转运速率受氧气浓度的影响,B错误;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需要利用钠离子形成的电势能,因此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同时伴随着钠离子进入细胞,C正确;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细胞对于ATP的需求量很大,ATP与ADP在细胞内不停地转化,保证了细胞对于ATP的大量需求,所以,图中钠、钾离子的转运蛋白具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持续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导致ADP的大量积累,D错误。故选C。10.磷酸肌酸(C~P)是动物和人的肌肉或其他兴奋性组织中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分解释放的能量比ATP水解释放的还多。磷酸肌酸能在肌酸激酶的催化下,将其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从而生成ATP和肌酸(C)。细胞中的肌酸积累时,会被ATP磷酸化而生成磷酸肌酸和ADP。ATP和磷酸肌酸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磷酸肌酸去磷酸化时会伴随着ATP的水解B.人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磷酸肌酸的数量不会变化C.磷酸肌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可来自ATPD.与一般人相比,运动员肌细胞磷酸肌酸的含量较少解析:磷酸肌酸能在肌酸激酶的催化下,将其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从而生成ATP和肌酸(C),因此磷酸肌酸去磷酸化时会伴随着ATP的合成,A错误;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肌酸,细胞中的肌酸积累时,会被ATP磷酸化而生成磷酸肌酸和ADP,因此人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磷酸肌酸的数量会发生变化,B错误;根据反应式可知,细胞中的肌酸积累时,会被ATP磷酸化而生成磷酸肌酸和ADP,因此磷酸肌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可来自ATP,C正确;磷酸肌酸(C~P)是动物和人的肌肉或其他兴奋性组织中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分解释放的能量比ATP水解释放的还多,因此可推测与一般人相比,运动员肌细胞磷酸肌酸的含量较多,D错误。故选C。11.驱动蛋白能催化ATP水解,还能与细胞骨架特异性结合,并沿着骨架定向行走,将所携带的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送到指定位置,驱动蛋白每行走一步需要消耗一个ATP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驱动蛋白能识别ATP分子和细胞骨架B.细胞骨架是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运输的轨道C.ATP中的三个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D.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水解速率与合成速率处于平衡状态解析:由题可知,驱动蛋白能催化ATP水解,还能与细胞骨架特异性结合,说明驱动蛋白能识别ATP分子和细胞骨架,A正确;由题可知,驱动蛋白与细胞骨架特异性结合后沿着骨架定向行走,将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送到指定位置,所以细胞骨架是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运输的轨道,B正确;ATP中的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易携带能量脱离,C错误;细胞代谢旺盛时,ATP的水解速率和ATP的合成速率都提高,且水解速率与合成速率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故选C。12.如图表示ATP逐级水解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ATP中的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B.ATP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C.1 mol ATP逐级水解时,过程Ⅱ、Ⅲ释放的能量一样多D.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可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解析:分析可知,ATP中的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正确;ATP末端的特殊化学键中含有较高的能量,易断裂,因此ATP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B正确;图示1 mol ATP逐级水解时,过程Ⅱ是ADP水解产生磷酸和AMP的过程,该过程断裂的是ADP中特殊的化学键,含有的能量多,而过程Ⅲ是AMP继续水解的过程,该过程中断裂的是普通的化学键,需提供能量,C错误;ATP水解脱落下来的磷酸基团在转移能量的情况下,可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进而引起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改变,可实现转运物质的功能,D正确。故选C。13.dUTP是脱氧尿苷三磷酸的名称缩写,其五碳糖和含氮碱基种类与ATP不同。脱氧尿苷三磷酸酶通过水解dUTP来减少尿嘧啶在DNA中的错误掺入,调节dUTP与dTTP(脱氧胸苷三磷酸)的正常比例,保证DNA结构的准确性和有序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A.一分子dTTP中含有3个特殊的化学键B.dUTP与dTTP分子结构的区别是所含五碳糖不同C.正常D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dTTPD.与UTP相比,dUTP分子少了一个位于五碳糖上的O解析:结合题意可知,dTTP由三个磷酸基团、一分子的胸腺嘧啶和一分子的脱氧核糖组成,且相邻的磷酸基团之间存在特殊的化学键,即一分子dTTP中含有2个特殊化学键,A错误;dUTP与dTTP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是含氮碱基,分别为尿嘧啶和胸腺嘧啶,B错误;正常D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dTMP,即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组成DNA的基本单位之一,而DNA中不存在dTTP,C错误;据信息推测,UTP中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而dUTP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因此,与UTP相比,dUTP分子少了一个位于五碳糖上的O,D正确。故选D。14.H+- 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离子梯度动力将碘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进细胞。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D )A.不断升温,则转运H+的速率不断提高B.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后,碘的摄入量下降C.物质主动运输进出细胞的能量均由ATP提供D.Na+通过钠—碘同向转运体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解析: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ATP水解酶具有最适温度,当温度不断升高,超过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下降,甚至失去活性,则ATP水解减慢,H+的主动转运速率下降,A错误;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离子梯度动力将碘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进细胞,说明碘的吸收也是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为Na+的离子梯度动力,与ATP无直接关系,因此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后,碘的摄入量不受影响,B、C错误;碘进入细胞为逆浓度梯度,属于主动运输,而钠离子进入细胞产生离子梯度动力,是顺浓度梯度,由此推出钠离子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15.睡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鸟类等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研究发现,腺苷是一种重要的促眠物质。下图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腺苷是一种遍布人体细胞的核苷,由核糖和腺嘌呤两部分组成。(2)哺乳动物和鸟类等生物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呼吸作用)(填生理过程)产生ATP,在细胞内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产生腺苷;或者ATP由囊泡包裹被转运至胞外,再脱去3个磷酸基团生成腺苷。(3)研究发现,腺苷可以与相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抑制觉醒神经元兴奋来促进睡眠,该过程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解析:(1)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2)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哺乳动物和鸟类等生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分析可知,储存在囊泡中的ATP通过胞吐方式转运至胞外后,再脱去3个磷酸基团产生腺苷。(3)腺苷与相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抑制觉醒神经元兴奋来促进睡眠,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16.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细胞的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小烧杯若干、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及其他实验所需材料。(1)实验步骤①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置于小烧杯中,贴上标签。②将荧光器粉末(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放入试管中,贴上标签。③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ATP溶液。④观察发光现象并记录。(2)实验现象预测及结论(请在表格横线填写相关内容) 现象预测结论①发光现象随ATP浓度升高而渐强①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正比②发光现象随ATP浓度升高而减弱②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反比③在不同浓度的ATP溶液中,发光现象没有差别③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无关(3)你觉得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①。(填序号)解析:(1)本实验要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故试管中应放入等量的荧光器粉末。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ATP溶液,故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ATP溶液,因变量为荧光强度,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并观察发光现象,记录实验结果。(2)预测实验现象时要全面,要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可根据实验结论预测相应的现象,如果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呈正相关,说明ATP溶液浓度与发光强度成正比,故随ATP溶液浓度升高,发光现象逐渐增强;如果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反比,则ATP溶液浓度升高,发光现象逐渐减弱;如果随ATP浓度升高,发光现象没有变化,则说明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无关。(3)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第①种结果,因为ATP为发光过程提供能量,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萤火虫发光是ATP释放的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