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80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海南省儋州市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80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海南省儋州市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80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海南省儋州市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儋州市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星罗棋布 B.源远流长 C.多元一体 D.中原核心2.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它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中的各类器具在大中型墓,尤其在大型墓中成套出现,如漆木器与陶器或互为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随墓主身份不同,器物的使用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这表明( )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 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 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3.周武王在灭纣后,所能动员的军队远不及原殷商军队的规模。而西周的版图比殷商的版图要大得多。此外,西周国力有限并且交通闭塞,因此要建立一个由国王直接统治的方国数千里的大王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说明当时( )A.周王并未获得诸侯的支持 B.西周军队战斗力比较溥弱C.分封制的推行具有必然性 D.周朝缺乏建立大国的条件4.春秋时期,养士之风没有得到大力提倡;战国时期,“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这一变化的产生( )A.反映了分封制度在逐渐瓦解 B.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进步C.说明军功爵制使得英雄辈出 D.体现了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5.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挾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6.儒家强调道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问题是道德问题;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治国,“明君之治也,任其力而不任其德”。最终,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得到了君主的重用。这表明当时( )A.强调道德不利于国家治理 B.儒家与法家本质上对立C.儒家思想排斥刑罚的作用 D.法治利于实现富国强兵7.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朝行政制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许多首创的东西,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制度属于秦朝首创的是(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度8.对秦而言,文化的同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疆域扩张的速度,对关东六国的征服只需短短数年时间,将其同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由于秦的统一过于短暂,短暂到无法压制关东地区的反秦思想,更遑论将其同化了。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 )A.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 B.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C.秦国文化落后于关东文化 D.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强大9.下图所示为1959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东汉合葬墓中的“司禾府印”,它是一枚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司禾府印”可以用来印证( )A.汉代西域农业发展情况B.汉代对西域的民族政策C.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汉代对西域的管理开发 10.汉初,刘邦“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汉武帝时,在“推恩令”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13州,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这一变化反映出( )A.诸侯王国势力的削弱 B.中央集权力量的加强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监察制度体系的完善11.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C.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12.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反映孝文帝( )A.推行汉化 B.刚愎自用 C.数典忘祖 D.蕃汉分治13.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建康城成为文化的“避难所”,诞生了《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光耀千古之作,这是西汉以后难得的文化奇观。这反映了( )A.政局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B.全国文化重心的转移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繁荣 D.市民阶层文学的兴起14.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15.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上下五千年》材料二 山西省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出土了春秋后期的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子上有鼻环。材料三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四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况?(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会给土地制度带来什么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4分)(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6分)17.阅读下面材料(10分):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左传》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形成了什么样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8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的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4分) 三、论述题(13分)19.【论一论】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
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可得出,不同地区出现的文明成果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其分布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其历史悠久,排除AB项;材料主旨与中原核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中墓主身份不同可使用不同层次的器物,说明阶级分化比较明显,等级分化较为严重,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的大型墓出土了成套的漆木器和陶器,无法体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完全分离,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中墓主身份不同可使用不同层次的器物,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但“严密的礼乐体制”表述夸张,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虽然绝对年代与夏朝时间上略有重合,但没有确切史料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依据材料“要建立一个由国王直接统治的方國数千里的大王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要建立直接统治地方的中央政权还缺乏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因此推行分封制在客观上有其必然性,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知诸侯对周王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队的战斗力水平,排除B项;材料表明周王尚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直接统治,而不是缺乏建立大国的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时期,养士之风没有得到大力提倡……‘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士的重视度还不高,战国时期,诸侯争相竞争名士,为自己所用,以便能够在大变革中富国强兵,可见士由不受重视到受重用,说明士阶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人才流动和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士态度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功爵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士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一个人用耒耜耕地只能耕十亩,战国时期,一家五口人种地一百亩,结合所学,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B项正确;西周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奴隶,战国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自耕农,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郡县制的普遍确立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得到了君主的重用”,表明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的需求,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7.D【详解】根据所学,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D项正确;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排除B项;战国时郡县制形成,秦朝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材料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秦国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关东六国,但却没能实现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同化,地域文化冲突严重,说明秦朝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A项正确;严刑峻法和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D两项;秦朝没能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不在于秦国文化的落后,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9.D【详解】根据“它是一枚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可得出西汉政府在这里进行屯田戍边,对这一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管理,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农业,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印章并不是西域都护的印章,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并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旨是中央集权力量的加强,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中央集权力量的加强,未体现监察制度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可知,游侠在地方影响力的下降。西汉初年,政府无为而治,游侠实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势力渐大,出现“权行州县,力折公侯”的局面,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汉武帝后大力打击游侠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转变治国理念,C项正确;A项社会经济汉初已经恢复,与中期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游侠的变化体现的中央集权的额加强而非君主专制,排除B项;D儒家思想虽对游侠转变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强制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放弃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等,反映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孝文帝刚愎自用,排除B项;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制度不能说明孝文帝数典忘祖,排除C项;蕃汉分治与“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详解】依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建康城成为文化的避难所”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建康城成为文化的“避难所”,江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得以发展,可见政局变化对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南方文化发展,不代表全国文化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对文化繁荣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文学,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根据材料“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和杭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扬州和杭州都处于运河沿岸,由此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朝统一之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以察举制为纽带,将伦理观念渗透于官僚体制建设中,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关系,B项正确;察举制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一直存在,并不会弱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1)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或者阶级。(2)手工业的发展或者冶铁技术;牛耕的出现。影响:井田制瓦解;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3)背景: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民间私学兴起;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4)变化: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可归纳出出现私有财产及出现贫富分化或者阶级。(2)变化:根据材料“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子上有鼻环”可归纳出手工业的发展或者冶铁技术的发展、牛耕的出现。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的影响可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等角度进行分析。(3)背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混战,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根据“民间私学兴起”得出民间私学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4)变化:根据“以道家思想为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括得出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根据“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根据“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得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7.(1)制度:分封制。目的:以藩屏周,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2)结构: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作用: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渐钩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解析】(1)制度: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可知是分封制。目的:根据材料“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可知其目的是以藩屏周,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2)结构:根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并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作用:根据材料“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可分析得出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渐钩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18.(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采取分封与郡县并存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因素:军事国防需要;经济发展;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人口变化;开疆拓土;巩固统一;政局变化;制度变革。 【详解】(1)演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依据材料“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依据材料“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依据材料“汉承秦制”,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依据材料“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措施:依据材料“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依据材料“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出合并州县。(3)因素: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得出军事国防需要;从经济层面分析,得出经济发展;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依据材料“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依据材料“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得出人口变化;从开疆拓土分析,得出开疆拓土;从巩固统治分析,得出巩固统一;从政局分析,得出政局变化;从制度层面分析,得出制度变革。19.【示例】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首先依据材料得出梁启超的观点,依据材料“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夫科举非恶制也”可知,梁启超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其次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发表态度,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或者“不赞同梁启超的观点”“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等。再次结合科举制的影响进行论述,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可结合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述;如“不赞同梁启超的观点”,可从科举制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可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海南省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二)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文件包含Unit13WeretryingtosavetheearthSectionB3a-Selfcheckpptx、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册Unit13WeretryingtosavetheearthSectionB3a-Selfcheck教案docx、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册Unit13WeretryingtosavetheearthSectionB3a-Selfcheck同步练习docx、HwVideoEditor_2021_04_12_233133681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海南省儋州市川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