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2蒹葭1.《蒹葭》中用反复咏叹的形式营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热烈的相思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10.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1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分别写出了芦苇不同的状态:苍苍、萋萋、繁密。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上。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这一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每个诗节的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就出于此。1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2.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 C解析:分析:“琴瑟友之”的“友”是意动用法,以……为友。故C错误。4. A解析:分析:运用比兴的手法,故A错。5. A解析:分析: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6.B解析:分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虚写之词。7. D解析:分析: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爱情诗。8.B解析:分析:“白露为霜”写的是早晨的白露。9.D 解析:分析:D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三句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故D错。10.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B解析:分析:B句中“伊人”是女子,也相当于“君子”追求的“窈窕淑女”。11. B解析:分析:“白露为霜”的时间是清晨;“白露未已”的时间是太阳升起时。三个诗节的第二句暗示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焦灼的心情。12. D解析:分析:D项的后半句纯属杜撰,尽管二者都可以理解为“理想之路漫长多艰与对理想追求的执著”,但却是两回事。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就创作而言,《诗歌》、楚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的两大渊源。13首先,它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其次,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再次、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解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现代文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相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优秀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按要求默写填空, 文学常识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课时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