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6.观察土壤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6.观察土壤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关键问题与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观察士壤》是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士壤》单元的第6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本课分为4个部分,聚焦环节向学生描述了士壤对人类的重要性;探索环节由2个活动组成,分别从士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士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研讨环节有 2个问题,通过回顾和梳理,使学生对先前的认知进行反思;拓展环节不仅收尾呼应,而且为下一节课比较不同土壤的特征打下基础。针对上述4 个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
聚焦 ①认识士壤的重要性;
②提出疑问(出壤中有什么?)
③对土壤的组成做出猜测
探索 ①介绍观察土壤的方法
②观察描述新鲜土壤
③土壤沉积实验;
④观察土壤中的颗粒形态以及沉积实验的现象。
研讨 ①描述沉积实验中土壤分层的原因;
②回顾、梳理土壤的组成。
拓展 实地观察土壤,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熟悉的,在种植花草时都接触过士壤,知道土壤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通过“土壤的组成〞学生前概念问卷调查,我发现学生对士壤的组成不十分了解(图1)。有关探究士壤的组成,四年级的学生比较欠缺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砂砾、沙、粉沙和黏土)以及动植物残体、腐殖质、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壞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士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和黏士)以及动植物残体、腐殖质、水和空气。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4人一组)
观察记录表2份(每人一张)、新鲜和干燥的土壞各1盒、湿巾1包、白色卡纸 1张、镊子1把、放大镜1枚、透明塑料瓶1个、搅拌棒1根、双层分样筛 (10目,底盘)、刷子1把、培养皿3个。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视频、板贴。
【关键问题与活动设计】
关键问题1:如何观察土壤?
关键活动1:运用感官和其它用具(放大镜、水)来观察士壤。
关键问题2:土壤中有什么?
关键活动 2:分别观察新鲜、干燥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教学过程】
学情探测:
1.填写“土壤的组成〞 学生前概念调查问卷,对土壤的组成进行猜测。
2. 生成“土壤的组成”学生前慨念调查统计图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4 min)
1.出示植物生长图片: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2. 展示土壤的剖面图,意识到土壤不仅只有表面看到的那部分,其实由上向下还有好几层。
3. 出示“土壤的组成〞学生前概念调查統计图: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揭示课题:观察土壤
(二)视频导学,自主探索 (28 min)
活动一:观察、描述新鲜的土壤
在实验之前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在之前的学习中都用到过哪些科学方法?再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对土壤进行观察?怎样观察?
1.讨论:如何观察新鲜的土壤?
(1)用肉眼观察土壤的颜色、组成;
(2)用鼻子扇闻土壞的气味:
(3)用手摸、捻土壤的干湿、粗糙度:
(4)借助其它用具(放大镜、水),观察肉眼不易观察的物质。
2. 视频示范操作流程(图2)。
3. 归纳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1)用鼻子闻时需采用扇闻的方法
(2)搅拌后的土壤混合液需要静置
(3)边观察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4)触摸过土壤的手需用湿巾擦拭干净。
4.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作业本第52页)
5.汇报:我通过 的方法,发现 ,因此,我推测土壤中有 。
(1)看:土壤颗粒、动植物残体;
(2)闻:腐殖质(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较难发现);
(3)摸、捻:士壞颗粒、水分;
(4)倒人水:空气.(搅拌产生气泡)
6. 出示腐殖质的图片,了解腐殖质的来源和用途,知道腐殖质会散发出朽木般的气味。
7. 归纳土壤的组成。(预设:土壤中有土壤颗粒、空气、水分、动植物残体及腐殖质。)
活动二:观察干燥、捻碎的土壤颗粒
刚刚新鲜土壤中有这么多发现,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
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
1. 思考:土壤颗粒的大小是否一致?(预设:不一致)
2. 思考: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对土壤颗粒进行分类呢?
3. 展示实物筛子,阐述筛子的工作原理。(预设:筛子上分布着一定大小的筛孔,直径小于筛孔的颗粒将会通过筛孔,而较大的颗粒则会留在上面。)
4. 视频示范操作流程
5. 学生实验,完成后举手示意,填写任务卡。
6. 汇报:我观察到小颗粒分布在 中颗粒分布在 大颗粒分布在 。
(1)小颗粒:分布在最上面;
(2)中颗粒:分布在中间;
(3)大颗粒:分布在最下面
7. 出示土壤沉积实验结果,观察颗粒分层情况。
8. 揭晓不同土壤颗粒的名称,其中大颗粒是“砂砾”,中颗粒是“沙”小颗粒则被进一步区分为 “粉沙”和“黏土”。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5 min)
1.思考:为什么较大的颗粒会分布在下面,而较小的颗粒会分布在上面呢?
(预设:大颗粒重量重,沉积的速度最快;小颗粒重量轻,沉积的速度最慢。)
2.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土壤的组成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土壞由砂砾、沙、粉沙、黏土、空气、水分、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组成。)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3 min)
1. 出示诗句:士蔽则草木不长。——《礼记• 乐记》
(翻译:土地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理解诗句的含义,知道土壤除了可以孕育植物外,还与植物的生长状况存在联系.
2. 课后作业:实地观察,了解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6.观察土壤教案及反思,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材简析,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