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 (2019)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展开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现象,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前自主探究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 ,又从生物群落回到 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 性 ,另一方面可以被生物群落 利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循环的。
(2)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通过 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有 作用、 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 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 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2)原因(以铅为例):进入体内的铅,能够形成多种比较 的铅化合物,分布于生物体的多种组织细胞内,导致铅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 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3)特点:食物链的 最高,生物富集具有 性。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探究性试验的一般步骤: (1) (2)
(3) (4)____________ (5)
6.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的,彼此 ,
。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 ,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判断正误】
(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5)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6)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阅读课本P63第一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到 的过程。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因此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叫 .
(2) ,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典例分析:
例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B.无机物
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D.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例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错误的是 (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探究二.碳循环过程
1. 结合碳循环过程图思考以下内容:
(1) 碳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什么形式存在?
(2)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另外,某些细菌能够通过 作用也可以转化一部分无机碳。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是什么?在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是什么?
(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5)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什么?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有哪些?
(7)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2. 碳循环的失衡——温室效应 说出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及缓解措施?
典例分析:
例3: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例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迅速增加造成温室效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 动植物呼吸作用的增强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的主要原因
B.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解决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D.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
探究三:重金属盐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与能量流动正好相反,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盐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越高。如图所示:
DDT沿食物链放大
生物富集
过程: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体,沿 逐级富集;
特点:随营养级 ,浓度逐级 。
典例分析
例5: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残留农药的DDT的平均浓度:
(1)这四个种群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
(2)DDT在生物体内富集时,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_______越高,生物体内的DDT浓度越高。
(3)写出四个种群的能量流动渠道:_____________
探究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材P65,完成下列问题:
项目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形式 |
|
|
范围 |
|
|
特点 |
|
|
联系 |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__________,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__________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__;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以_______ ___为流动渠道,使生态系统各成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典例分析:例6.上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6 )
(1)在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D表示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cm2·a)。
(2)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由B到C 的传递效率是 。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 散失。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3)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式传递的。
(4)如果A有5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5)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流动渠道,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有毒物质随着营养级的升高逐渐增加,这体现了 现象。
例7. 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能量①④的总和可能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碳以C0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探究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 原理:(1)土壤中生活着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主要充当分解者。在不同的气候与环境下,落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也不同。
(2)淀粉 还原糖砖红色沉淀
2. 探究案例
| 案例1 | 案例2 | |||
实验假设 |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 |||
实 验 设 计 | 实验组 | 对土壤做 处理 | 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加一定量淀粉糊 | ||
对照组 |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 B烧杯中加入30mL ,加等量淀粉糊 | |||
自变量 | 土壤中是否含 |
| |||
实验现象 | 在相同时间内 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 对照组 | A试管 | A1试管加碘液 |
| |
A2试管加斐林试剂 |
| ||||
B试管 | B1试管加碘液 |
| |||
B2试管加斐林试剂 |
| ||||
结论分析 |
|
| |||
典例分析:
例8. 完成“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设计
① 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
② 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ml (实验组),B烧杯中加入30ml (对照组)。
③ 在室温下放置7天,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④ 在A1、B1、中加入 ,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⑤ 观察A1、A2、B1、B2四支试管中的颜色。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前自主探究答案
1.C、H、O、N、P、S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全球性 反复 3.(1)CO2 (2) 光合 动植物的呼吸 微生物的分解
4.(1)难以降解 超过 (2)稳定的 食物链 (3)顶端 全球
5.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6.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载体 动力
判断正误:(1)√ (2)× (3)× (4)√ (5)× (6)√
课堂合作探究答案
探究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C、H、O、N、P、S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1)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而不是化合物,也不是单质。 (2)生物圈 (3)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2.特点:(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性(反复利用) 例1 C 例2 D
探究二:碳循环过程
1.(1)CO2 和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3)食物链(食物网) 含碳有机物
(4)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5)CO2(6)生产者、分解者
(7)
2.温室效应
(1)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升高.
(2) 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减缓措施:
一方面减少CO2的排放:主要是开发新能源如水能、太阳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另一方面增加CO2的吸收: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例3. A 例4.A
探究三:重金属盐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
食物链 升高 递增
例5.(1)甲 (2)营养级
(3)甲
探究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项目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形式 | 光能 化学能 热能 | 无机物 |
范围 | 各营养级之间 | 生物圈(全球) |
特点 |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 循环性 全球性 |
联系 |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以食物链、食物网 为流动渠道,使生态系统各成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例6 (1)分解者; 466 (2)21% 呼吸作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CO2 (4)200 (5)A B C 生物富集
例 7 C
探究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探究案例:
| 案例1 | 案例2 | |||
实验假设 |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 |||
实 验 设 计 | 实验组 | 对土壤做 灭菌 处理 | 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加一定量淀粉糊 | ||
对照组 |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 B烧杯中加入30mL 蒸馏水 ,加等量淀粉糊 | |||
自变量 | 土壤中是否含 微生物 | 烧杯中是否加入土壤微生物 | |||
实验现象 | 在相同时间内 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 小于 对照组 | A试管 | A1试管加碘液 | 不变蓝 | |
A2试管加斐林试剂 | 有砖红色沉淀 | ||||
B试管 | B1试管加碘液 | 变蓝 | |||
B2试管加斐林试剂 | 无砖红色沉淀 | ||||
结论分析 |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 |||
例8:(2)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4)碘液
高中生物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碳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物富集,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