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课时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 元素 ,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非生物环境 到 生物群落 ,又从 生物群落 到 非生物环境 的 循环过程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循环的范围: 生物圈 。3.循环特点: 全球性 ; 循环往复利用 。特别提醒: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而不是化合物。循环发生在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则不是生物群落内部。4.实例1--碳循环(1)循环过程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 和 化能合成作用 。生物群落内部: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单向传递。碳从生物群落进入非生物环境的生理过程: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产生CO2的非生物途径: 化石燃料燃烧和水圈释放CO2 特别提醒: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循环形式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CO2 形式进行,在群落内部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进行。(3)温室效应①成因: 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 ,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植被大面积的破坏 ,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②缓解措施: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CO2的吸收和固定。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CO2排放 。 实例2—硫循环和氮循环二、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 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 ,使其 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2.物质种类重金属:如铅(Pb)、镉(Cd)、汞(Hg)等。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DDT、六六六等。一些放射性物质。3.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的特点①在环境和生物体中存在形式是比较 稳定 ,不易被分解 ;②必须是生物体能够 吸收 的且 不易排出 的;4.生物富集的主要途径—— 食物链 5.生物富集作用的特点:①富集性: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 顶端 。(即 营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 )② 具有全球性: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 有机物中化学能 的形式流动因不同元素而异,如碳以 CO2 或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具有 全球性 和 循环性(反复利用) 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 生物圈 联系①两者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 合成和分解 , ②物质是能量沿 食物链(网) 流动的 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 动力 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土壤中 营腐生生活 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泌的多种水解酶,将 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 ,然后被分解者吸收到细胞中进行 氧化分解,最终形成CO2、水等无机物 ,同时释放能量。(2)实验步骤步 骤注意事项①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自添加等量的土壤。土壤取自 同一环境 ,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②灭菌:将 实验组 放入 恒温箱 , 60℃灭菌1h 。实验组土壤 用塑料袋密封着 灭菌,以 减少水分的蒸发 ,尽可能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③填埋:将同种落叶洗净、干燥后称重,均分成2份,分别放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纱袋中,埋在20cm深的土壤中。叶片的无菌处理可排除叶片 附带微生物 的干扰。落叶埋的 深度也要相同 ④观察:一段时间后,取纱布包,观察比较 两组落叶的腐烂程度 。腐烂程度与 落叶的种类、土壤湿度、温度、埋入土壤的时间 等条件有关(3)实验结果: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4)实验结论: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用 。注意事项:①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②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的分解落叶功能也不同,需要的时间有差异,一般需要温暖、湿润的条件。 ③实验中要确保各组的 无关变量相同,如落叶的种类、土壤的理化性质 (如含水量、pH 等)、埋入土壤的时间等。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还原性糖,淀粉遇碘变 蓝色 ,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 是否被分解 。还原性糖遇 斐林试剂 ,在 加热条件下 ,溶液会变成 砖红色 ,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是否有还原糖生成 。(2)实验步骤①制备土壤浸出液。 ②在A、B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 适量淀粉糊 ,在A中加入 30ml土壤浸出液 ,B中加入 30ml高温处理过的土壤浸出液 ,室温下放置7天。③取A、B烧杯中等量溶液,均分后各放入两组试管,记为A1、A2、B1、B2。在A1、B1中加入 碘液 ,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在A2、B2中加入 斐林试剂 , 加热后 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A1试管 蓝色较浅或无蓝色产生 ;B1试管 出现蓝色 ;A2试管 出现砖红色 ;B2无砖红色 。(4)实验结论: 土壤中微生物对淀粉具有分解作用 。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碳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碳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