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沪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优质作业含答案
高中生物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进化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关于种群,囊鼠的体毛深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选】第三节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优质练习一.单项选择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产生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不存在生殖隔离D.生物多样性是通过共同进化形成的2.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施用LjrsocinE也不一定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C.生物的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3.最新研究揭示了与细胞膜相关联的一些植物蛋白感知到病原体存在时,可从细胞膜转移至叶绿体内部,叶绿体通过信号传递途径将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从而调节抗病基因表达,激活防御以对抗入侵者。一些来自植物病毒和细菌的蛋白质可以巧妙“模仿”上述植物蛋白质行为,也可以移动至叶绿体,其会损害叶绿体与细胞核之间的通讯,从而阻碍植物防御反应激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某些植物病毒蛋白与细胞膜关联的植物蛋白可能具有相似的结构B.植物细菌蛋白质进入叶绿体后可能破坏植物抗病基因的转录C.叶绿体仅与植物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密切相关D.该项研究表明了植物病原体与其宿主之间存在共同进化4.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体型较大的苔原狼,主要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如马鹿.野牛.山羊等,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只苔原狼身上全部的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苔原狼和马鹿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若没有发生突变,苔原狼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中将一直保持不变D.群落内部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5.下列有关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6.研究发现烟草叶片腺毛能够产生分泌物,以阻止烟粉虱的刺食,而烟粉虱则能够依靠表皮特殊结构形成的物理障碍,以减弱烟草分泌物对自身刺激。人工释放小绥螨(烟粉虱的天敌)对烟粉虱种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烟草产生分泌物和烟粉虱形成表皮特殊结构是双方共同进化的结果B.烟草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降低了烟粉虱对烟草的侵害C.引入小绥螨防治烟粉虱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D.烟粉虱数量被抑制有利于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D.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8.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B.浅色岩Q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比浅色岩P区高C.三个不同区域的囊鼠分布现状体现了进化与适应D.浅色岩区鼠群迁至深色熔岩区后浅色鼠比例将增大9.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②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③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了新物种的形成,进而形成了生物多样性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10.某自然保护区有两种杓兰—黄花杓兰与褐花杓兰,二者分布区重叠,黄花杓兰由丽蝇和熊蜂.工蜂传粉,而褐花杓兰由体形较大的熊蜂蜂王传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黄花杓兰与褐花杓兰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B.黄花杓兰种群的突变对褐花杓兰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直接影响C.黄花杓兰.褐花杓兰传粉者体型不同,可推测两种的兰花的结构不同D.黄花杓兰.褐花杓兰不能杂交是杓兰与传粉昆虫共同进化的结果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基本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B.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C.只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产生生殖隔离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12.大熊猫是我国珍稀物种,被称为动物中的“活化石”。种群甲是由基因型均为Aa的雌雄个体组成的,它们之间自由交配产生了三种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后代:23%AA.54%Aa.23%aa。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B.大熊猫种群中的个体性状一般有较大差异,这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C.种群甲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与之前相比较,该种群并没有发生进化D.小熊猫与大熊猫不是同一物种,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13.以下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共同进化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D.有性生殖因实现基因重组.提高繁殖速率而加快进化进程14.下列有个生物概念解析正确的是( )A.“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会捕食所有能食物种,已达到均衡营养B.“表型模拟”是指幼小动物生长过程会模拟其他动物捕食方法C.“地质时钟”是指科学家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来测定化石生物生存年代D.“交叉遗传”是指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也可传给儿女15.《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曾对爱丽丝说“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范瓦伦据此提出红皇后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进化的动力,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根据该假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该假说,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导致宿主的进化B.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根据该假说,捕食关系有利于提高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D.在该假说中,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16.2020年5月20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D.和易地保护相比,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更为有效的保护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共同进化历程C.森林中的毒蛇与生物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D.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8.抽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清灭捕食者,结果却事与愿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捕食者存在可以避免被捕食者过度繁殖而加剧种内斗争B.抽食者存在减少了群落内物种丰富度C.捕食者捕食老弱病残个体,促进了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D.抽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其基本观点有:(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的是一个生物群落,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群落,A错误;B.进化的原材料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B错误;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能产生三倍体草莓,但三倍体草莓不可育,所以说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共同进化形成了地球目前的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D。2.【答案】B【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A.施用新型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但不一定会使其种群灭绝,A正确;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菌不能进行减数分裂,B错误;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故选B。3.【答案】C【解析】植物感知并应对病原体产生相应防御反应的过程是:植物细胞膜感知病原体上的特定分子→细胞膜蛋白移动至叶绿体→叶绿体将信号传递给细胞核。解答:A.由题意可知,某些植物病毒和细菌的蛋白质能模仿植物蛋白的行为,也可以移动至叶绿体,说明二者具有相似的结构,A正确;B.植物细菌蛋白进入叶绿体后,阻断叶绿体与细胞核间的通讯,可能会影响植物抗病基因转录,进而阻碍植物防御反应,B正确;C.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与植物细胞内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有关,题中信息说明,叶绿体还与植物细胞内的信息交流有关,C错误;D.该项研究表明植物病毒或细菌某些蛋白可阻碍植物防御反应,体现植物病原体与其宿主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C。4.【答案】B【解析】5.【答案】A【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答: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B.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不利变异,B正确;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是共同进化的,D正确。故选A。6.【答案】D【解析】7.【答案】B【解析】8.【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解答:A.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A正确。B.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浅色岩Q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3×0.7=0.42,与浅色岩P区相比,浅色岩Q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正确。C.三个不同区域的囊鼠分布现状体现了进化与适应,C正确。D.浅色岩区鼠群迁至深色熔岩区后,浅色基因d的基因频率变小,浅色鼠比例将减小,D错误。故选D。9.【答案】C【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 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解答:①由分析可知,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正确;②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把被捕食群体中的老.弱.残体捕获了,留下来的是种群内更加优良的个体,从而更加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繁衍,②错误;③野兔与鹰的之间的捕食关系,使得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实现了共同进化,据此可知,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③正确;④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它是由种群基因库产生较大差异所致,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④错误。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答案】A【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解答:A.黄花杓兰与褐花杓兰二者分布区重叠,无地理隔离,所以生殖隔离产生的原因不是地理隔离,A错误;B.黄花杓兰种群和褐花杓兰种群属于不同的种群,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对另外种群没有直接影响,B正确;C.结构决定功能,黄花杓兰.褐花杓兰传粉者体型不同,可推测两种的兰花的结构不同,C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二者是由不同的昆虫传粉,所以黄花杓兰.褐花杓兰不能杂交是杓兰与传粉昆虫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A。11.【答案】A【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解答: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B.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大多数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多倍体生物的形成就不需要地理隔离,C错误;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故选A。12.【答案】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所以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B.大熊猫属于一个物种,种群中的个体性状一般有较大差异,这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正确;C.某种群甲是由基因型均为Aa的雌雄个体组成的,说明A和a基因频率均是50%,它们之间自由交配产生了三种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后代:23%AA.54%Aa.23%aa,此时A基因频率=23%+1/2×54%=50%。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正确;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小熊猫与大熊猫不是同一物种,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D。13.【答案】C【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解答:A.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A错误。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包括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错误。C.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C正确。D.有性生殖因实现基因重组.丰富变异类型而加快进化进程,并非提高繁殖速率,D错误。故选C。14.【答案】C【解析】15.【答案】D【解析】16.【答案】C【解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7.【答案】C【解析】18.【答案】B【解析】“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在捕食被捕食者时,主要是捕食其中的老.弱个体,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种群,一般不捕食数量少的种群,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解答:A.捕食者存在可以避免被捕食者过度繁殖,减少种内斗争,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不会减少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度,B错误;C.捕食者捕食老弱病残个体,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利于被捕食者的发展,C正确;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甲,生态学家赫奇森曾说过,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况为,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和进化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学家赫奇森曾说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